-
公开(公告)号:CN111717911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1911030351.6
申请日:2019-10-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1B32/1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维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墨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碳化硅基底上设置催化剂得到反应样品;将所述反应样品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将所述反应样品保温第一预设时长;其中,所述催化剂的熔点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催化剂的沸点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碳化硅基底包含的硅原子能够溶解在液态的所述催化剂中。本发明采用液态催化剂,以碳化硅为基底及固态碳源,通过高温催化碳化硅热分解,并在液态催化剂中溶解硅原子,剩余碳原子在液态催化剂与碳化硅的界面处重排,生成石墨烯。无需额外气态碳源,降低了制备过程中的工艺难度,且所得石墨烯无需转移,在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756871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19332.X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石墨烯异质结构及其原位生长方法。方法包括:步骤A:分别提供衬底、源物质Ⅰ、源物质Ⅱ、以及碳源,将衬底升温,在保护气氛下使碳源溶解到衬底的表面,源物质Ⅰ与源物质Ⅱ分别受热挥发,进一步在溶解有碳的衬底的表面沉积并反应生成一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步骤B:控制衬底以一定的降温速率进行降温,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与衬底的界面处析出石墨烯,从而获得一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石墨烯异质结构。本方法生长所需条件参数的窗口较宽、重复性好,为后期制备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石墨烯相关的微电子器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4192835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410466181.7
申请日:2014-09-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336 ,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闪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采用单层或者多层的连续石墨烯薄膜替代多晶硅栅或者氮氧化物存储电荷,能够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提高电荷存储容量,由于石墨烯厚度较薄,缩小器件纵向尺寸的同时,消除器件中电容耦合的影响,能有效避免相邻存储单元工作时的串扰问题。本发明的石墨烯闪存存储器的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在低功耗下便能实现石墨烯闪存存储器数据快速的写入擦除及读取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185900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543534.8
申请日:2016-07-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1B3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2204/04 , C01P2002/82 , C01P2004/02 , C01P2004/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移石墨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位于第一衬底上的石墨烯;在所述石墨烯上覆盖缓冲层;在所述缓冲层上粘附热释放胶带;利用腐蚀液浸泡去除所述石墨烯下方的所述第一衬底;将去除了所述第一衬底的所述石墨烯覆盖到目标衬底上;加热使所述热释放胶带失去粘性,然后揭去所述热释放胶带;利用溶解液浸泡去除所述石墨烯上方的缓冲层,得到位于所述目标衬底上的石墨烯,完成所述石墨烯的转移。本发明利用缓冲层辅助转移石墨烯,所需要的步骤少、程序快速便捷,石墨烯的上下表面干净且无吸附物,降低微观尺寸的褶皱,提高石墨烯的有效使用面积,为后期制备石墨烯的电子器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3943512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410189193.X
申请日:2014-05-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336 , H01L2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石墨烯与电极接触电阻的方法,包括步骤:首先,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石墨烯;然后,在所述石墨烯表面形成暴露出石墨烯两端的边缘的BN薄膜;接着,定义源、漏电极区域,形成金属催化层,并在氢气气氛中进行退火,使所述金属催化层团聚形成催化颗粒,所述氢气沿着所述催化颗粒的边缘与石墨烯及BN反应,在石墨烯及BN表面形成锯齿状结构的孔洞;形成源、漏金属电极、栅介质层以及栅极。本发明采用金属催化层刻蚀石墨烯,在氢气氛围下退火的过程中,金属催化层团聚形成小的颗粒,氢气沿着颗粒的边缘刻蚀BN/石墨烯表面,形成具有Zigzag边缘结构的孔洞,并能与随后沉积的源、漏金属电极形成极强的化学键,使金属电极与石墨烯接触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04944417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292023.9
申请日:2015-06-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1B31/04 , C01B21/0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热释放胶带上粘附石墨烯;S2:将所述热释放胶带表面粘附有所述石墨烯的一面贴合到氮化硼上;S3:加热使所述热释放胶带失去粘性,然后揭去所述热释放胶带,得到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本发明利用热释胶带的连续转移,得到上下表面干燥且干净的石墨烯/氮化硼,转移方法条件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且对环境友好,成功避免了湿法转移过程中因对金属生长衬底腐蚀所引入的金属离子和化学基团,同时也避免了在去除PMMA胶等过程中对石墨烯、氮化硼的表面形貌的破损更避免了残胶的去除不干净的可能性。高质量的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为后期制备石墨烯的电子器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4192835A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410466181.7
申请日:2014-09-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1B31/04 , H01L21/3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闪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采用单层或者多层的连续石墨烯薄膜替代多晶硅栅或者氮氧化物存储电荷,能够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提高电荷存储容量,由于石墨烯厚度较薄,缩小器件纵向尺寸的同时,消除器件中电容耦合的影响,能有效避免相邻存储单元工作时的串扰问题。本发明的石墨烯闪存存储器的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在低功耗下便能实现石墨烯闪存存储器数据快速的写入擦除及读取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392225B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110206608.6
申请日:2011-07-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82Y40/00 , B82Y30/00 , C01B32/186 , C01B2204/0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具有原子级平整度解理面的绝缘基底上生长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属于低维材料和新材料领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解理绝缘基底得到具有原子级平整度的解理面并制备单原子层台阶;第二步以具有规则单原子台阶的绝缘基底直接生长石墨烯纳米带。本发明利用了石墨烯在原子台阶和平整解理面上成核功不同的特点,通过调节温度、压强、活性碳原子过饱和度等条件使石墨烯仅沿台阶边缘生长,生长成为尺寸可调的石墨烯纳米带。主要应用于新型石墨烯光电器件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756871B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611019332.X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石墨烯异质结构及其原位生长方法。方法包括:步骤A:分别提供衬底、源物质Ⅰ、源物质Ⅱ、以及碳源,将衬底升温,在保护气氛下使碳源溶解到衬底的表面,源物质Ⅰ与源物质Ⅱ分别受热挥发,进一步在溶解有碳的衬底的表面沉积并反应生成一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步骤B:控制衬底以一定的降温速率进行降温,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与衬底的界面处析出石墨烯,从而获得一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石墨烯异质结构。本方法生长所需条件参数的窗口较宽、重复性好,为后期制备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石墨烯相关的微电子器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3839835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410114348.3
申请日:2014-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336 , B82Y40/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660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场效应管的微区加方法及结构,所述微区加热结构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制备基于石墨烯的场效应管,所述石墨烯具有窄边微区结构,所述场效应管的背面设置有背栅;然后,在所述石墨烯两端的电极之间加电压源或电流源,通过调节背栅电压,调制窄边微区结构的电阻,从而实现窄边微区结构的加热,所述加热的温度范围为100~1200℃。本发明的基于石墨烯场效应管的微区加热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实现不同尺寸的微区加热,并且加热区域可控。另外,微区加热结构的制备方法简单,与现有的MOS工艺兼容,制备的微区加热结构产量高、均匀性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