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83602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920119.X
申请日:2023-07-25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T17/00 , G06T15/00 , G06T19/20 , G06F30/2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质科学技术领域,为一种孔隙三维结果数字重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断层扫描技术获取关于路基的三维立体灰质图像,并将三维立体灰质图像通过特征提取模型获取含有孔隙的二维图像,最后并通过光线投影法将二维图像进行投影处理得到孔隙重构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6973444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917694.4
申请日:2023-07-25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实时观测路基土体细颗粒迁移状态的实验装置,包括:第一探针,至少一根第二探针,第二探针与第一探针平行并具有一定间隔设置,第四端与第二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信号发生部,信号发生部设置于第二端,信号发生部包括信号生成器、震动膜片以及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具有朝向第二探针的第一开口,震动膜片设置于第一开口,信号生成器设置于第一壳体内,并连接震动膜片,信号生成器通过震动膜片生成第一信号;信号接收部,信号接收部设置于第四端,信号接收部包括信号接收器以及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朝向第一探针的第二开口,信号接收器设置于第二壳体内,并用于通过第二开口,接收第一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1947179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45571.0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叶阳升 , 蔡德钩 , 闫宏业 , 李竹庆 , 王瑞鹏 , 张千里 , 陈锋 , 尧俊凯 , 毕宗琦 , 李泰灃 , 梁经纬 , 刘晓贺 , 苏珂 , 闫鑫 , 邓逆涛 , 刘莉 , 刘景宇 , 张新冈 , 张栋 , 王李阳 , 郭浏卉 , 杜翠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监测联动触发装置,包括:地震烈度仪,用于采集地震信号,输出地震烈度;传感器,用于采集地震活动数据;数据采集主机,用于处理所述地震烈度和所述地震活动数据,传输至所述上位机;上位机,用于接收、分析并显示地震数据。本发明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工作,通过上位机将采集设备的信号进行展示和存储处理,同时融合地震波采集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判断,能够全面、自动化的实现地震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485457B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1910083036.3
申请日:2019-01-25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整无砟轨道高程的方法和无砟轨道结构,所述无砟轨道结构包括由下至上铺设的地基、路基和支承层,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测量待调整轨道部段的轨道高程;破除两侧路肩的封闭层,将至少两个承载桩在两侧路肩分别插入所述地基内;支撑所述支承层,挖除厚度为b的所述路基;在剩余所述路基与所述支承层之间铺设厚度为c的承载层;将所述支承层下降落道量a,修复所述路基和所述路肩等步骤。无砟轨道结构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支承层与所述路基之间的承载层以及一端插入所述地基内并且一端与所述承载层固定连接以从下方平衡地支撑所述承载层的承载桩。
-
公开(公告)号:CN11773982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17323.8
申请日:2023-12-14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纤干涉式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包括:S1,建立用于进行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的位移函数;其中位移函数包括多项式位移函数和矩阵方程;S2,基于多项式位移函数和矩阵方程监测岩土体水平位移;S1包括:基于等截面悬臂梁模型构造多项式位移函数;根据光纤干涉式测斜管的位移和应变的关系建立矩阵方程;采用Moore‑Penrose广义逆法确定多项式位移函数中的待定系数;S2包括:通过光纤干涉式测斜管获取的各测点应变值;基于各测点应变值得到位移函数各待定系数的最佳最小二乘解获得岩土体横向水平位移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监测岩土体水平位移。还公开对应系统,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获得更为精确的光纤干涉式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07133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705316.X
申请日:2023-06-14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闫宏业 , 李泰灃 , 蔡德钩 , 叶阳升 , 尧俊凯 , 韩自力 , 张千里 , 陈锋 , 邓逆涛 , 毕宗琦 , 梁经纬 , 刘晓贺 , 王瑞鹏 , 朱丙龙 , 王瑜鑫 , 郭惠芹 , 刘振宇 , 刘景宇 , 王鹏程 , 魏少伟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高速铁路排水的新型导水土工布应用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具有异性纤维的导水土工布设置在高速铁路的路基中;在路基中,所述导水土工布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砂垫层;在路基中,所述导水土工布的下方设置毛细排水结构;其中,所述导水土工布包括纬向纱线、径向纱线;所述纬向纱线与所述径向纱线交叉编制。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路基内部排水的效果,进而避免路基中存在积水点的情况,提高路基的耐用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485457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910083036.3
申请日:2019-01-25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整无砟轨道高程的方法和无砟轨道结构,所述无砟轨道结构包括由下至上铺设的地基、路基和支承层,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测量待调整轨道部段的轨道高程;破除两侧路肩的封闭层,将至少两个承载桩在两侧路肩分别插入所述地基内;支撑所述支承层,挖除厚度为b的所述路基;在剩余所述路基与所述支承层之间铺设厚度为c的承载层;将所述支承层下降落道量a,修复所述路基和所述路肩等步骤。无砟轨道结构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支承层与所述路基之间的承载层以及一端插入所述地基内并且一端与所述承载层固定连接以从下方平衡地支撑所述承载层的承载桩。
-
公开(公告)号:CN11132163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811531592.4
申请日:2018-12-14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整无砟轨道高程的方法,所述无砟轨道结构至少包括由上至下布置的轨道、轨枕、轨道板以及支承层,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落道量;从所述支承层上切取切割层并将其移除以在所述支承层上形成切割缝,其中所述切割层的厚度被设计为大于落道量,所述切割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被设计为平行于所述轨道板朝向所述支承层的表面;在所述切割缝内提供高程控制垫块,所述高程控制垫块的厚度为所述切割层的厚度与落道量的差值;使位于所述切割缝上方的无砟轨道结构缓慢落在所述高程控制垫块之上;向所述切割缝中灌浆。该方法实现了实现低成本、高功效且对行车影响小地调节轨道高程。
-
公开(公告)号:CN11791234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104428.4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多因素耦合模拟实验箱、实验装置、系统及其实验方法,包括模型箱主体模块:控制错动模块、温度调节模块以及降雨调节模块协同作用,方便各模块更换;模型箱错动模块:在实验装置中与振动台联合使用,模拟断层蠕滑错动;温度调节模块:在实验装置模拟冻融循环温度控制指标,控制模型箱体内部环境温度;降雨调节模块:模拟降雨需要保障与原型降雨的三大指标,即雨滴粒径、降雨强度和降雨均匀性的等效,控制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振动台:在实验装置中模拟地震功能。本发明集降雨模拟、高低温控制、断层错动功能于一体形成高陡边坡多因素耦合协同控制模型试验装置,实现剧烈内外动力作用下高陡边坡多场演化与失稳滑塌全过程物理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787489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115374.1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泰灃 , 张千里 , 闫宏业 , 王立军 , 程远水 , 毕宗琦 , 李竹庆 , 尧俊凯 , 刘杰 , 朱忠林 , 刘晓贺 , 梁经纬 , 苏珂 , 王瑞鹏 , 王瑜鑫 , 杨凯斌 , 李永强 , 张士林 , 张学伟 , 朱学伟 , 王杰 , 刘振宇 , 李宜霖 , 王国泰 , 钟俊江 , 张齐 , 张丁立
IPC: G06F30/13 , G06F30/27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铁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估方法,包括:S1,基于大型高铁路基激振器进行激振试验,模拟运行列车对路基结构反复冲击从而实现列车循环载荷的快速模拟,并采集冲击作用下的多种动态数据;S2,基于所述多种动态数据和机器学习建立路基累计变形最佳ML预测模型;S3,建立高铁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估体系并基于所述评估体系对高铁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进行评估,还公开了对应的系统、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为高铁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估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