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408374C
公开(公告)日:2008-08-06
申请号:CN02811717.4
申请日:2002-06-10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366 , B60N2/3009 , B60N2/3013 , B60N2/3047 , B60N2/3072
Abstract: 一种可翻起的车辆座椅包括:附接到车身上的座椅靠背(11),可以在收回位置和可用位置之间移动的座椅底部(14),可以在收回位置和支承位置之间移动的腿部件(17),布置成将座椅底部保持在收回位置的锁定机构(18)。该锁定机构(18)通过线缆(43)连接到腿部件(17)上,使得锁定机构(18)通过腿部件(17)从收回位置朝向支承位置的转动而解锁,以便释放对座椅底部(14)的限制。
-
公开(公告)号:CN1514785A
公开(公告)日:2004-07-21
申请号:CN02811717.4
申请日:2002-06-10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366 , B60N2/3009 , B60N2/3013 , B60N2/3047 , B60N2/3072
Abstract: 一种可翻起的车辆座椅包括:附接到车身上的座椅靠背(11),可以在收回位置和可用位置之间移动的座椅底部(14),可以在收回位置和支承位置之间移动的腿部件(17),布置成将座椅底部保持在收回位置的锁定机构(18)。该锁定机构(18)通过线缆(43)连接到腿部件(17)上,使得锁定机构(18)通过腿部件(17)从收回位置朝向支承位置的转动而解锁,以便释放对座椅底部(14)的限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522074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780036074.9
申请日:2007-09-26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22 , B60N2/20 , B60N2/682 , B60N2205/3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构成具备沿车宽方向被分割的两个座椅靠背、通过简单的机构扩大车宽方向上的座椅靠背的有效的就座空间、还能够实现座椅整体的轻量化。对应于第1座椅靠背(2)的第1倾斜装置(22)的动作轴(23)的两端部支承在第1托架(21a)及第3托架(11)上。此外,在第3托架(11)上设有朝向第2座椅靠背(3)在动作轴(23)的同轴上延伸的支轴销(24)。将第2座椅靠背(3)的第2托架(31)设在与第1座椅靠背(2)相邻侧,以便插通支轴销(24),将对应于第2座椅靠背(3)的第2倾斜装置(34)仅设在远离第1座椅靠背(2)侧,以支轴销(24)为中心通过第2倾斜装置(34)可倾斜旋转地支承第2座椅靠背(3)。
-
公开(公告)号:CN1572581A
公开(公告)日:2005-02-02
申请号:CN200410044625.4
申请日:2004-05-19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装用附加座椅,其设置有下述操作杆,该操作杆具有用于解除保持座椅主体的就坐姿势的立腿部的锁定的功能,即使通过主座椅、后部座席的就座者等仍容易操作。其中,座椅靠背(10)通过倾斜机构可折叠地设置于座椅垫(11)上,设置有立腿部(2),该立腿部(2)用于保持座椅主体(1)的就坐姿势,并且使折叠了座椅靠背(10)的座椅主体(1)横倒旋转从而可立起收放地保持座椅垫(11),此外,按照可通过操作杆(4)进行动作的方式设置有将座椅主体(1)从坐姿切换到立设姿势的立腿部(2)的锁止机构(3),在座椅垫(11)的一侧部设置上述操作杆(4),该操作杆(4)沿与座椅主体(1)的横倒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拉伸摆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522074A
公开(公告)日:2009-09-02
申请号:CN200780036074.9
申请日:2007-09-26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22 , B60N2/20 , B60N2/682 , B60N2205/3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构成具备沿车宽方向被分割的两个座椅靠背、通过简单的机构扩大车宽方向上的座椅靠背的有效的就座空间、还能够实现座椅整体的轻量化。对应于第1座椅靠背(2)的第1倾斜装置(22)的动作轴(23)的两端部支承在第1托架(21a)及第3托架(11)上。此外,在第3托架(11)上设有朝向第2座椅靠背(3)在动作轴(23)的同轴上延伸的支轴销(24)。将第2座椅靠背(3)的第2托架(31)设在与第1座椅靠背(2)相邻侧,以便插通支轴销(24),将对应于第2座椅靠背(3)的第2倾斜装置(34)仅设在远离第1座椅靠背(2)侧,以支轴销(24)为中心通过第2倾斜装置(34)可倾斜旋转地支承第2座椅靠背(3)。
-
公开(公告)号:CN1572582A
公开(公告)日:2005-02-02
申请号:CN200410048402.5
申请日:2004-06-04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弹收纳式汽车用座椅。撞针锁定机构构成为从坐垫前后任何一方都能进行解除锁定操作,并容易弹起座椅整体。在坐垫的前后双方具有撞针锁定机构(20)的解除锁定用拉带(8、9),从坐垫的前后任何一方都能对撞针锁定机构(20)进行解除锁定操作,并且,拉带(8、9)组装成通过前后双持拉带(8、9)可提升整个座椅。使在坐垫的前后任何一方拉出的拉带(9)向在坐垫的前后任何另一方拉出的拉带(8)的方向延伸,并使其悬架折返在安装于座子腿部(3)上的诱导滚(17)上,使该折返部分的末端部与摇动杆(12)连结,通过使拉带(8)与拉带(9)的折返部(9a)连结,拉带(8)和拉带(9)构成一套拉带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10027448B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1910028606.9
申请日:2019-01-11
Applicant: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在该车辆座椅中可以设置用于拉拽外罩的足够长的软带,同时可以将用于容纳软带的空间置于更靠近前端的位置上。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平板框架;设置在所述平板框架的前端部并构造为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一位置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向前向后滑动的可移动框架;从平板框架的上侧向前延伸并构造为包围可移动框架的前端部的外罩;设置为从所述外罩的(在所述平板框架(3B)下面设置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的前端的第一软带(26);以及,设置在与设置所述第一软带的位置侧向隔开的位置,而从所述外罩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的前端的第二软带(27)。所述第一软带和所述第二软带被侧向向内拉拽。
-
公开(公告)号:CN108058621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711045757.2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上轨道;下轨道;锁定机构,此锁定机构用于在正常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下轨道锁定所述上轨道;以及锁定释放构件,此锁定释放构件用于选择性地相对于所述下轨道解锁所述上轨道;变形限制构件,此变形限制构件牢固地附接至所述下轨道,并且朝所述下轨道的一部分延伸成相对于所述下轨道限定小间隙。
-
公开(公告)号:CN108058621A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711045757.2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上轨道;下轨道;锁定机构,此锁定机构用于在正常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下轨道锁定所述上轨道;以及锁定释放构件,此锁定释放构件用于选择性地相对于所述下轨道解锁所述上轨道;变形限制构件,此变形限制构件牢固地附接至所述下轨道,并且朝所述下轨道的一部分延伸成相对于所述下轨道限定小间隙。
-
公开(公告)号:CN100542852C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410048402.5
申请日:2004-06-04
Applicant: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N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弹收纳式汽车用座椅。撞针锁定机构构成为从坐垫前后任何一方都能进行解除锁定操作,并容易弹起座椅整体。在坐垫的前后双方具有撞针锁定机构(20)的解除锁定用拉带(8、9),从坐垫的前后任何一方都能对撞针锁定机构(20)进行解除锁定操作,并且,拉带(8、9)组装成通过前后双持拉带(8、9)可提升整个座椅。使在坐垫的前后任何一方拉出的拉带(9)向在坐垫的前后任何另一方拉出的拉带(8)的方向延伸,并使其悬架折返在安装于座子腿部(3)上的诱导滚(17)上,使该折返部分的末端部与摇动杆(12)连结,通过使拉带(8)与拉带(9)的折返部(9a)连结,拉带(8)和拉带(9)构成一套拉带机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