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改进的气体入口导管的吸收塔

    公开(公告)号:CN1346691A

    公开(公告)日:2002-05-01

    申请号:CN01135348.1

    申请日:2001-09-30

    Abstract: 一种吸收塔,其包括一塔体。气体入口导管与塔体平行设置并以向下倾斜35到55°角连接到塔体的一侧。反应槽位于塔体的下部。水分分离器位于塔体的上部。多个液体喷嘴位于反应槽和水分分离器之间在塔体的中心部分。液体循环泵连接到液体喷嘴。管线将反应槽与液体循环泵相连。

    一种根据坡面面积变化自动控制焊丝熔合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78469A

    公开(公告)日:2001-01-03

    申请号:CN00102972.X

    申请日:2000-03-13

    Abstract: 一种根据坡面面积变化自动控制焊丝熔合量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设置标准坡口面积的标准焊丝熔合量;然后用可视探测器测出实际坡口面积;根据设置的标准面积与实际测量的面积在比较器比较结果,向控制器输入校正信号;调整焊接设备的焊接电流与电压;最后从焊接设备测量的焊接电流与电压反馈输入到比较器。其优点是:根据标准坡口面积与实际坡口面积相比较的结果自动调节焊接电流与电压,对多电极埋弧焊提供最佳的焊丝熔合量、实现埋弧焊接的高性能和自动化等具有突出的效果。

    加注船舶
    64.
    发明公开
    加注船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83334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47285.4

    申请日:2022-01-20

    Abstract: 本发明的加注船舶,用于将液化气装载或卸载到对象的液化气储存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注罐,储存液化气;歧管,设置于所述加注船舶的加注基站,使液化气从所述加注船舶流出或流入所述加注船舶;液化气移送线,连接所述加注罐和所述歧管来使液化气流动;发电发动机,使用液化气作为燃料来产生电力;以及液化气供应线,从所述液化气移送线分支,从所述加注罐向所述发电发动机供应液化气。

    货柜堆叠协助装置、具有货柜堆叠协助装置的货柜载具及货柜装载和卸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22577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280031571.4

    申请日:2022-10-28

    Abstract: 一种货柜堆叠协助装置,设置在货柜载具上,所述货柜载具包括在由侧板、底板以及上甲板构成的船体的内部被横舱壁分隔的货舱以及在所述横舱壁的侧面以固定的间隔设置的下舱室引导件,所述侧板由外侧板及内侧板形成双船体结构,所述底板由外底板及内底板形成双底部结构,所述货柜堆叠协助装置被应用到至少一个所述货舱,使得具有至少一种或多种规格的货柜被安装在其上方,所述货柜堆叠协助装置包含:框架,其宽度和长度为所述货柜的宽度和长度的1至n倍(n是自然数),且具有小于所述货舱的入口的平面截面;支撑件,其沿高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框架;以及突出组件,其从所述框架或所述支撑件沿向外方向突出,以便能够被安装在所述货舱的任意位置。

    船舶
    69.
    发明公开
    船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398331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211525542.1

    申请日:2022-11-30

    Inventor: 李宰沅 金補根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船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包括发动机舱;发动机,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舱内;以及废气再循环单元,在冷却从所述发动机的废气排放侧排出的一部分废气后将冷却的废气供应到所述发动机的空气流入侧,所述废气再循环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在所述船体的上层甲板上。

    液化气体储存罐及包括其的船舶
    7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97831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180039027.X

    申请日:2021-07-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化气体储存罐及包括其的船舶,本发明的液化气体储存罐是储存极低温物质的液化气体储存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防护壁,形成容纳极低温物质的容纳空间,由金属材料制成;一次隔热壁,在所述一次防护壁的外侧依次配置有一次胶合板和一次隔热材料;二次防护壁,设置在所述一次隔热壁的外侧;以及二次隔热壁,在所述二次防护壁的外侧依次层叠配置有二次隔热材料和二次胶合板,所述二次防护壁由设置在构成单位要素的各个所述二次隔热壁的上部的主防护壁和使相邻的所述主防护壁相互连接的辅助防护壁构成,所述二次防护壁由金属和非金属的混合材料制成,所述一次隔热壁具有所述二次隔热壁的66%至166%的厚度,以减小低温负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