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柴油恒温装置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99552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1013833.7

    申请日:2016-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1/125 F02M31/20 F02M31/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恒温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第一PTC陶瓷加热器、第二PTC陶瓷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散热器、发动机进油管及发动机回油管;第一PTC陶瓷加热器设置于发动机进油管与散热器之间,第二PTC陶瓷加热器设置于发动机进油管与发动机回油管之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发动机进油管的出油口处。本技术方案可实现油温的双向控制,即可加热也可降温;采用PTC加热器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灵敏度高温控精准,安全性高;发动机进油管与发动机回油管不连接,即发动机进油与发动机回油不混合,不影响进回阻力。

    防反喷的燃油加注系统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427540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1166291.7

    申请日:2016-1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5/01 B60K15/013 B60K15/063 B60K15/0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反喷的燃油加注系统,包括主油箱、加油管和主通气管,上述加油管与主油箱连通,主通气管进气端连通在主油箱上,主通气管的出气端连通在加油管上,此外,该防反喷的燃油加注系统还包括:副油箱和溢流管;其中,副油箱固定设置在主油箱上,副油箱上设置有与主油箱连通的漏油孔;溢流管上的出油口与副油箱连通,溢流管上的进油口与加油管连通;溢流管上靠近进油口处的管为弧形管,且弧形管的最高点高于进油口。本发明提供的防反喷的燃油加注系统,通过设置副油箱和溢流管,实现了在停止加注油液的同时,加油管中回流的油液可以通过溢流管回流入副油箱,解决了油液反喷的问题。

    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488438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811375923.X

    申请日:2018-11-19

    Inventor: 夏再德 杨栋 张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包括小循环流路和大循环流路,其中:所述小循环流路包括第一小流路,所述第一小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节温器、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DCT冷却器后回到所述节温器;所述大循环流路包括第一大流路,所述第一大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散热器、所述DCT冷却器、所述节温器、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后回到所述散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大循环流路中,将散热器接入到DCT变速箱冷却循环中,通过使用经过散热器后的低温冷却液对DCT变速箱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解决了DCT变速箱油温过高的问题。

    一种柴油滤清器滤芯
    4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803060B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711053495.4

    申请日:2017-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柴油滤清器滤芯,包括滤芯主体,所述滤芯主体轴向贯穿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为上窄下宽的圆锥台型结构,所述滤芯主体的出油口形成于所述流体通道的最小直径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滤芯主体的流体通道为上窄下宽的圆锥台型结构,通过改变锥台型腔的上下截面的大小,可以控制燃油流过流体通道的流速,从而改变流体通道产生的负压。其中,流体通道越长,上下截面面积比越小,则通过出油口的流速越快,越靠近滤芯主体上端的负压越大,吸附杂质的能力越大,在保证滤芯阻力满足燃油系统的要求情况下,提高了滤芯主体的过滤效率。

    一种膨胀水壶及处理方法
    4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870111B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710113158.3

    申请日:2017-0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膨胀水壶及处理方法,包括膨胀水壶壳体,膨胀水壶壳体内由隔板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膨胀水壶壳体上设置有加注口、压力盖密、散热器排气水管接头、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发动机补水管接头、泄压导管、排气导管及内置芯体。本技术方案通过膨胀水壶壳体内的两个腔室和一个内置芯体,通过一级物理吸收、隔离和二级、三级化学作用,吸收冷却系统工作中产生的铁锈、水垢、气泡并反应处理钙镁铁离子及酸性离子等潜在威胁,维持冷却液pH值恒定,为系统输出清洁、安全的冷却液,从而确保冷却系统安全持久高效运行,降低整车故障率和用车成本。

    车辆后防护
    4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76735B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611042143.4

    申请日:2016-11-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尾部,包括:后保险杠;滑块,其横向的设在两纵梁间且可沿纵梁长度方向滑动;扭杆弹簧,其横向设在两纵梁间,扭杆弹簧的两端与所述滑块固定相连;后摆臂,其为两个且间隔设置,各后摆臂的顶部与扭杆弹簧固定相连,各后摆的底部与后保险杠的背部固定相连;缓冲装置,其沿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设在所述滑块背向所述后保险杠的一侧,用以缓冲滑块的滑动。通过采用固定在纵梁上扭杆弹簧,扭杆弹簧通过后摆臂与后保险杠相连,由于扭杆弹簧可进行一定的扭转形变,从而使得与其相连的后保险杠可绕扭杆弹簧转动,同时,转动后通过扭杆弹簧自身的弹力回位,由此,提高了车辆通过性以及被追尾时,对后车的合理保护。

    车辆后防护
    4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27852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611042128.X

    申请日:2016-11-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的尾部,包括后保险杠,其背部水平延伸一组安装板,安装板上开设有导向孔;扭杆基座横向设在两纵梁间;扭杆基座背向后保险杠的一侧间隔设有扭簧固定部;扭杆基座的底部正对导向孔设有一组可上下伸缩的导向杆,导向杆的端部为自由的伸出导向孔的伸出端,伸出端与后保险杠相连;扭簧横向设在两纵梁间,扭簧的中部固定安装在扭簧固定部上,扭簧的两端分别与纵梁固定连接;弹簧预紧的套装在扭杆基座与安装板间的导向杆上。本方案利用导向杆与导向孔配合,保证车辆后保险杠离地间隙较小的时候,后保险杠沿导向杆向上滑动,保证车辆通过性;同时,利用扭簧扭转提供弹力,保证追尾车辆利用自身结构缓冲能量。

    踏板力可调的悬挂式踏板
    4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004436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610594182.9

    申请日:2016-0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踏板力可调的悬挂式踏板,包括踏板基座(1)、踏板底座(2)和踏板臂(3),所述踏板基座(1)固定设置在所述踏板底座(2)上,所述踏板臂(3)与所述踏板基座(1)转动连接,所述踏板底座(2)上设有第一弹簧调节机构(4)和第二弹簧调节机构(5),所述第二弹簧调节机构(5)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调节机构(4)的上方,所述第一弹簧调节机构(4)的顶部设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二弹簧调节机构(5)的顶部设有第二弹簧(7),所述第一弹簧(6)插接在所述第二弹簧(7)内,二者的顶部均固定在所述踏板臂(3)的底面。本发明能够调节弹簧在起始点位的压缩量,从而实现踏板力的增大或者减小,使踏板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

    车辆后防护
    5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347275B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611042142.X

    申请日:2016-11-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防护,其安装在纵梁尾部,包括安装在纵梁底部的副板簧;还包括:后保险杠;扭杆弹簧,所述扭杆弹簧的中部通过基座固定在两纵梁间,所述扭杆弹簧的两端为伸出纵梁的伸出端,所述伸出端可在纵梁上转动;摆臂,其设在所述副板簧外侧,所述摆臂的一端与扭杆弹簧的伸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保险杠固定相连。本发明通过利用扭杆弹簧,保证车辆后保险杠离地间隙较小的同时,可以保证离去角足够大,保证车辆通过性以及缓冲效果。其次;利用扭杆弹簧,和车辆本身的副板簧弹性(副板簧是车辆载重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起作用的板簧),不用额外增加弹性元件抵消车辆撞击产生的能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