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02638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581341.2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包括液氨储存罐、油箱、液氨共轨管、燃油共轨管、液氨喷射器、喷油器,液氨储存罐的出口通过泵氨系统、分流系统、进出氨系统连接液氨共轨管进口,液氨共轨管的出口通过高压氨管连接液氨喷射器,液氨喷射器通过回氨管连接进出氨系统,油箱通过滤器、高压油泵连接燃油共轨管的进口,燃油共轨管的出口连接喷油器,喷油器通过回油管路连接油箱。本发明以低压储存罐作为媒介,实现液态氨的安全性贮藏。为发动机氨燃料的供给源,可极大地提高储存效率;提出的柴油引燃燃烧模式改善了氨燃料燃烧困难,反应不充分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202637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581329.1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液氨‑柴油双燃料喷射装置,包括液氨储存罐、油箱、液氨共轨管、燃油共轨管、液氨喷射器、喷油器,液氨储存罐的出口连接液氨共轨管进口,液氨共轨管的出口通过高压氨管连接液氨喷射器,液氨喷射器通过回氨管连接液氨储存罐,油箱通过滤器、高压油泵连接燃油共轨管的进口,燃油共轨管的出口连接喷油器,喷油器通过回油管路连接油箱。本发明以低压储存罐作为媒介,实现液态氨的安全性贮藏。为发动机氨燃料的供给源,可极大地提高储存效率;提出的柴油引燃燃烧模式改善了氨燃料燃烧困难,反应不充分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721736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110046294.1
申请日:2021-01-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3/00 , F25B1/00 , A62C3/07 , A62C3/16 , A62C31/00 , A62C37/38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35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冷却和灭火功能的一体式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制冷电磁阀、毛细管、蒸发器依次相连形成压缩机组制冷单元;制冷电磁阀前引出手动阀和喷液电磁阀形成喷淋支路;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的管路上引出手动阀和热力电磁阀形成热旁通支路;第一三通连接阀、吸水过滤器、调节阀连接到电池液箱里的液冷板的出液口形成液体冷却支路,第二三通连接阀、吸水过滤器和回液电磁阀到密封电池液箱的回液口形成液体灭火支路,循环泵、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流量调节阀、隔膜阀和加热器依次相连形成液冷循环单元。本发明集成冷却和灭火功能于一体,可以提高系统空间利用率,增强整个热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52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73.0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交替性开闭的可控式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芯、电池风箱、导流板、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内循环风机,加热器、外循环风机。通过管路将电池散热单元,内循环风冷单元,外循环风冷单元,压缩机组制冷单元串接成可交替性开闭的主动控制型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本发明通过设置两个独立且对称风道,按照一定频率交替性开闭风口,基于对称性的风道结构可以平衡电池风箱内不同位置电芯的温度差异,设计两个独立支路可以实现对热管理系统的主动控制,大大增加电池模组的温度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7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56.7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3 , H01M10/6552 , H01M10/6551 , H01M10/6554 , H01M10/6567 , H01M10/65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相变材料与U型扁平热管耦合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包括电芯、软排、相变材料模块、U型扁平热管、隔离框、均热膜、下液冷板、底隔热垫。电芯通过软排连接,再由左、右端板和外围紧固绑带固定成组;电池模组上部设置隔离框,通过结构胶将其粘于电芯顶面;隔离框设置前、中、后三个槽道,前、后两个槽道设置U型扁平热管,其水平段为蒸发端,竖直段为冷凝端;电芯底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底均热膜、下液冷板、隔热垫。本发明基于电芯极耳与底部联合散热,耦合相变材料、热管和液冷技术,空间利用率高、散热效果佳、温度均匀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1332441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232848.2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3H21/20 , B63H21/38 ,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50/10 , B60L50/40 , B60L50/75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蓄热-冷却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船舶氨-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氨燃料发动机、可逆电机、柴发机组、蓄电池、电容、燃料电池、螺旋桨、液氨存储供给装置、变电装置变压装置、船舶主流电网、船舶负载、整船冷却系统、余热系统。本发明能够实现氨燃料发动机与电机的混合推进与柴发机组与储能单元的协调供电,同时实现储能单元与发动机冷能的多级利用,余热系统能够实现多级热能利用并且与冷却系统集成。
-
公开(公告)号:CN11849916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11524033.1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元燃料活性控制的氨燃料一体式喷射器,属于喷射装置领域,包括双流体氨燃料喷射单元、柴油喷射单元、液氨供给控制模块、液氨喷射控制模块、增压控制阀模块、喷油控制阀模块、回油组件等。本发明柴油供给同时控制氨燃料的喷射和柴油的喷射,并且为柴油喷油器提供燃油,通过设计带有多孔式阀杆的电磁执行器结构,使得控制腔上端压力可调,加之多阀协同控制的形式实现控制阀的快速响应;设计带有套筒式阀杆的强磁力电磁执行器,采用此结构的直接控制形式,实现双流体混合气的高响应精准喷射。同时,双流体燃料喷射过程中的富羟基气体设计,便于在供给过程中进行热管理设计,为氨燃料等零碳燃料的应用提供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
公开(公告)号:CN117588334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524042.0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02M21/0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富羟基助燃的氨燃料一体化喷射器,包括液氨供给控制模块、液氨喷射控制模块、双流体喷射模块。本发明通过设计带有多孔式阀杆的电磁执行器结构,使得控制腔上端压力可调,实现控制阀的快速响应以及伺服油路与供给油路的分离。针对氨燃料的喷射控制,设计了带有套筒式阀杆的强磁力电磁执行器,采用此结构的直接控制形式,实现双流体混合气的高响应精准喷射。另外,本发明通过采用富羟基气体进行双流体喷射,由液氨喷射模块配合将液氨与气体混合并喷入气缸,实现氨燃料大流量喷射,通过富羟基气体进行助燃,保证燃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57129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350550.1
申请日:2023-10-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13/00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调节阀卸载室卸载特性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以卸载室压比随升程变化的波动程度作为基本测定参数,对卸载室卸载特性的优化效果进行评价。其原理是:相同主阀结构的主流场对卸载室压力和阀碟受力稳定性以及对卸载流道流动引射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当,相同主阀结构内卸载室压比随升程变化的波动程度直接反映了卸载室的卸载特性。本发明所提出的调节阀卸载室卸载特性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是在确定了主阀结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不同主阀结构,由于主阀流场的不同会影响到卸载室压力和阀碟受力的稳定性,因此,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仅适用于相同主阀结构内卸载室卸载特性优化效果的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7552899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24044.X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02M21/0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热管理的宽广流量氨燃料喷射器,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包括喷氨器体、两级增压模块、套筒式热管理蓄压模块、进氨控制油回油管路协同控制模块、超磁滞电磁控制针阀限位模块、控制阀组件,所述两级增压模块、套筒式热管理蓄压模块、进氨、控制油回油管路协同控制模块、超磁滞电磁控制针阀限位模块、控制阀组件,均在喷氨器体内部,并依次自上而下设置。本发明能够有效控制喷入气缸内氨燃料的相态,减少因液氨在缸内汽化吸热对动力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采用对喷射压力和针阀升程进行协同控制的方法,实现氨燃料宽广流量的喷射,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需求,还可以实现针阀高响应的关闭,防止因压力波动导致的针阀二次开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