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57968B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580024903.6

    申请日:2015-04-27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使输出车辆行驶用驱动力的发动机(内燃机)EG的冷却水循环的水循环回路(20)配置使冷却水与被吹送向车室内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送风空气的加热器芯(21)。此外,在从发动机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时,不使发动机动作,而使作为热输送部的热输送用制冷循环装置(30)动作,从而使流入加热器芯(21)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到对车室内进行制热所必需的温度为止,热输送用制冷循环装置(30)吸收加热器芯(21)下游侧的下游侧冷却水所具有的热并向加热器芯(21)上游侧的上游侧冷却水释放。

    热泵循环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03702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680041018.3

    申请日:2016-06-29

    Abstract: 热泵循环具有:第一使用侧热交换器(12),该第一使用侧热交换器(12)使从压缩机(11)的排出端口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热交换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而对热交换对象流体进行加热;第一减压部(13),该第一减压部(13)将从所述第一使用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减压成为中间压制冷剂;气液分离部(14),该气液分离部(14)对通过第一减压部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使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中间压端口侧流出;第二减压部(25、29),该第二减压部(25、29)将由气液分离部(14)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减压成为低压制冷剂;追加热交换器(20、71),该追加热交换器(20、71)使通过第二减压部后的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并向吸入端口侧流出;以及第二使用侧热交换器(26、28),该第二使用侧热交换器(26、28)使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与对方流体进行热交换并向第二减压部侧流出。

    调温装置
    23.
    发明公开
    调温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8477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380033112.4

    申请日:2023-03-20

    Abstract: 制冷循环(12)具有:压缩机(13)、使从该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散热的制冷剂散热器(14、42)、以及对从该制冷剂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第一膨胀阀(16)。另外,制冷循环具有:使从第一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蒸发之后向压缩机流动的第一蒸发器(17)、对从制冷剂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第二膨胀阀(20)、以及使从第二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蒸发之后向压缩机流动的第二蒸发器(21)。热介质回路(30)具有热交换部(32、33),在该热介质回路中热介质以在热交换部和第二蒸发器中流通的状态循环。第一蒸发器通过使送风空气(Af)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并且冷却送风空气,第二蒸发器通过使热介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并且冷却热介质。热交换部通过热介质而冷却调温对象。

    复合型热交换器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90097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380028736.7

    申请日:2023-03-17

    Abstract: 复合型热交换器(HEX)应用于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10),该制冷循环包含压缩机(11);减压部(16),该减压部对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以及蒸发器(17),该蒸发器使由减压部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与第一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复合型热交换器具备:冷凝部(12);储液部(13),该储液部暂时贮存高压液相制冷剂;过冷却部(14),该过冷却部使高压液相制冷剂与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过冷却;以及内部热交换部(15),该内部热交换部使通过了过冷却部的高压液相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冷凝部、过冷却部、内部热交换部通过由规定的结合要素结合而构成为一体的构造物(ST)。

    车辆用空调装置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61236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180031927.X

    申请日:2021-03-22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10)、加热部(20)及控制部(50)。制冷循环具备压缩机(11)、冷凝器(12)、空调用蒸发器(15)、冷却用蒸发器(16)、空调侧流路(17b)、迂回流路(17c)及空调用流量调整部(14a)。空调侧流路形成为使制冷剂经过空调用蒸发器。迂回流路形成为使制冷剂绕过空调用蒸发器。加热部相对于送风空气的流动配置于空调用蒸发器的下游侧,对通过了空调用蒸发器的送风空气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加热。控制部具有判定部(50a)。而且,在由判定部判定为满足冷凝产生条件的情况下,作为用于抑制空调用蒸发器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冷凝的冷凝抑制动作,控制部控制空调用流量调整部的工作,容许制冷剂流入空调用蒸发器。

    制冷循环装置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46595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080025332.9

    申请日:2020-03-12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热泵循环(10)、高温侧热介质回路(21)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回路(30)。热泵循环具有压缩机(11)、高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2)、吸热用减压部(14b)以及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16)。高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使高温侧热介质与温度调节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加热用热交换器(23)。低温侧热介质回路具有被从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流出的低温侧热介质吸热的多个吸热用设备(31、32、36、38)和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吸热量调节部(33、33a、35a、35b、37)。制冷循环装置在吸热量调节部使各个吸热用设备中的低温侧热介质的吸热量变化的情况下,使流入低温侧热介质‑制冷剂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制冷循环装置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709901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680036527.7

    申请日:2016-04-26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0)具备:填充量判定部(50b),该填充量判定部(50b)执行填充量判定处理,填充量判定处理是判定是否处于制冷剂不足状态的处理;压缩机控制部(50c),该压缩机控制部(50c)控制压缩机(11)的运转状态;以及减压机构控制部(50d),该减压机构控制部(50d)控制减压机构(13)的节流开度。若在压缩机控制部(50c)使压缩机(11)运转的状态下,减压机构控制部(50d)减小减压机构(13)的节流开度时,散热器(12)的散热能力呈减少趋势,则填充量判定部(50b)判定为处于制冷剂不足状态。

    热泵循环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208941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680009136.6

    申请日:2016-02-04

    Inventor: 河野纮明

    Abstract: 热泵循环具有:压缩机(11);第一室内热交换器(12),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分离器(14),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分离成去除了润滑油的气相制冷剂和余下的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20),在从分离器流出的余下的制冷剂与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室内热交换器(23),冷却空气流;控制阀(13);储液器(24);第一旁通通路(25),绕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而与储液器的入口侧连接。在热泵循环中,在将从分离器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储存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中且使制冷剂在包含压缩机、第一室内热交换器、控制阀、分离器、室外热交换器、第一旁通通路、储液器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状态下,通过控制阀对第一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和分离器的入口之间的制冷剂流路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减压,从而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中对空气流进行加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