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轮毂结构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274280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510262211.7

    申请日:2015-05-20

    Inventor: 方加维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轮毂结构,包括轮圈、轮辐、电机、环形延伸段、排水槽和孔,所述轮圈呈圆环状。本发明所述的轮毂电机结构简单,轮辐呈旋风轮形状,且其上设有多个孔,有利于减小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阻力,在保证牢固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电动车车轮的美观度,轮圈上设有环形延伸段和排水槽,电动车在有水的环境下骑行时降低其行驶阻力。

    一种电动车液力减震回能车轮

    公开(公告)号:CN105966169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440106.2

    申请日:2016-06-20

    Inventor: 芦亚峰 陈蜀乔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6 B60B9/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液力减震回能车轮,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包括水平摆动的消除系统、垂直方向震动的消除系统、初始垂直方向力的校准系统。当车轮受到冲击,车轮会向上跳动,使得转动泵活塞外壁跟随向上跳动,下垂直活塞挤压缸内的液体,进入到下方转动泵腔体内,上垂直活塞抽吸压缸内的液体,使得上部分的转动泵腔体体积减小,因转动泵内壁活塞不发生转动,这样就迫使转动泵外壁活塞转动,整个轮胎在原来运动的基础之上,根据振幅的大小再叠加一个转动,动态调节轮胎的线速度,化解了瞬态冲击,保持运动车辆重心位置不变,减少滚动阻力,大幅降低车轮能耗;另一方面,直接在车轮上实现纵向和垂直向的减振功能,简化结构,降低了成本。

    一种散热孔周围加厚的车轮轮辐

    公开(公告)号:CN105774388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149308.1

    申请日:2016-03-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6 B60B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轻量化车轮轮辐,通过在轮辐内壁散热孔周围材料的加厚,使散热孔周围强度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了轮辐整体使用寿命。散热孔之间(即锥形桶体上无散热孔处)材料的减薄制造,使轮辐的锥形桶体在内壁或外壁形成独特凹凸结构的设计,进而可以使整个轮辐在保证车轮的承载力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不仅使轮辐整体强度提升,而且合理有效使用了制造轮辐的用材量,减轻车轮轮辐的重量,从而可以降低整车的重量、降低油耗。基于检测数据,本发明可以有效提升疲劳强度,达到延长轮辐使用寿命的目的。本发明适用于载重汽车、客车等大型车辆,是对现有汽车的车轮轮辐所作出的新的创新改进。

    一种铝合金挂车车轴及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11335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610167136.0

    申请日:2016-03-23

    Inventor: 卢文正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6 B60B35/04 B21J1/06 B21J5/002 C22C2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挂车车轴及成形方法,属于挂车配件技术领域;下料:取铝合金轴管为制备挂车车轴的基材,按照规定直径φ、壁厚、长度下料;中频无氧化感应加热:将上述铝合金轴管两端放入感应加热器中;轴头成型:将经中频无氧化感应加热处理的铝合金轴管送至轴头成型机的主轴内腔内,将中频无氧化感应加热处理的钢管定位、卡紧,随轴头成型机主轴转动;模具箱内模具沿轨道进入经中频无氧化感应加热处理的铝合金轴管的两轴端,挤压、镦粗、拔长至轴头要求的尺寸形状;圆管推方:将两端带有轴头的钢管的圆形中央部分经过冷轧机冷轧成方管。它有效的降低了挂车车轴轴管的重量;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可回收再利用。

    铁路车轮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36235B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280061859.2

    申请日:2012-1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运输工程,尤其是铁路运输车辆的车轮。在铁路车轮的轮辐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外半径的曲线和具有第二外半径的曲线的半径是轮圈直径的0.04到0.05倍。具有第三外半径的曲线的半径是轮圈直径的0.08到0.1倍。具有第四外半径的曲线的半径是轮圈直径的0.07到0.09倍。对于轮辐的内表面来说,具有第一内半径的曲线的半径是轮圈直径的0.08到0.1倍。具有第二内半径的曲线和具有第三内半径的曲线的半径是轮圈直径的0.06到0.08倍。具有第四内半径的曲线的半径是轮圈直径的0.04到0.06倍,其中,第一点从中心平面沿远离凸缘的方向偏移的距离不大于轮圈宽度的0.08倍。中心点从中心平面偏移的距离在轮圈宽度的0.35至0.4倍的范围内,并且第二点从中心平面沿朝向凸缘的方向偏移的距离不大于轮圈宽度的0.1倍。轮辐在第一点处的厚度与轮辐在第二点处的厚度之比为从0.7到1.1,并且轮辐在中心点处的厚度与轮辐在第二点处的厚度之比为从0.7到0.9。结果,实现了车轮在不同类型的工作载荷的影响下的低应力状态,实现了最小的质量,实现了轮圈在热应力下的令人满意的侧向变形程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