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226128A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710339928.6
申请日:2017-05-1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62D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21 , B62D5/043 , B62D5/0463 , B62D5/0478 , B62D5/0484
Abstract: 一种基于双电机行星齿轮结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方法,包括方向盘、转矩耦合齿轮、第二助力电机齿轮、减速器、第一助力电机、第二助力电机、同步器、行星轮机构和第一助力电机齿轮;方向盘和减速器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转向轴和第二转向轴;第一助力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助力电机齿轮,第一助力电机齿轮通过连接轴与行星轮机构连接;第二助力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转矩耦合齿轮,转矩耦合齿轮的一侧同轴设置有第二助力电机齿轮;第一助力电机齿轮和转矩耦合齿轮啮合;转矩耦合齿轮和第二助力电机齿轮之间设置有同步器;本发明中,通过多个电磁离合器的配合使用,避免了电机之间互相拖动影响,避免造成功率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06596142B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1611117142.1
申请日:2016-12-07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测量轮胎与路面间相互作用力的试验装置,包括动力单元、侧向力调控单元、垂向力调控单元、轮胎试验单元、第一轴和侧壁,所述的侧壁垂直水平面放置,所述的动力单元和轮胎试验单元间通过轮胎轴连接,所述的垂向力调控单元安装在第一轴上,所述的侧向力调控单元一端安装在动力单元上,侧向力调控单元另一端安装在侧壁上;本发明同时测量出轮胎与地面间的切向反作用力、侧向反作用力和垂向反作用力,在研究轮胎性能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本发明大大简化了结构,为测量不同系列轮胎与地面间相互作用力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
公开(公告)号:CN109515440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811361256.X
申请日:2018-11-1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60W40/00 , B60W40/105 ,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车速的变权重多点预瞄轨迹跟踪方法,本发明通过将最佳预瞄距离与最长预瞄距离平均分为三点,不仅将单点预瞄扩展为了多点预瞄,还在固定权重多点预瞄的基础上对多个预瞄点的预瞄距离进行了加权。本方法减小了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偏差,使其可以更好地跟踪目标路径,保证了汽车可以在路径环境多变的工况下行驶;通过变权重对实时路径进行跟踪减小了多工况下的波动从而改善了乘坐人员的舒适性,使得乘坐汽车更加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7310623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710527962.6
申请日:2017-06-30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62D5/04
Abstract: 一种并联结构的双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助力转向方法,包括转向盘转角及位置传感器;转向盘转角及位置传感器和转向盘转矩传感器设置于转向盘下方;转向盘和车轮与转向器相连,转向器与并联结构的双电机系统相连;转向盘转角及位置传感器、转向盘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以及并联结构的双电机系统均与ECU相连。本发明通过ECU改变双电机系统电机的控制电流,从而灵活地改变助力特性曲线,很好的协调了转向“轻”与“灵”的矛盾,使操作更稳定,并能够实现双电机转矩耦合助力转向模式、主电机助力转向模式、阻尼控制模式以及回正控制模式四种工作模式,在保证转向轻便性的同时,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187494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340414.2
申请日:2017-05-1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62D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 , B62D5/0403
Abstract: 一种双电机多模式耦合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双轴电机、转速耦合齿轮、电机、输出轴齿轮、同步器、行星轮机构和转向机构;行星轮机构包括齿圈、行星轮、太阳轮和行星架;太阳轮设置在齿圈的中心,行星轮啮合在太阳轮和齿圈之间,行星架设置在行星轮上;行星架的中点固定垂直设置有输出轴,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输出轴齿轮;双轴电机的一侧输出轴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同步器和转矩耦合齿轮,转矩耦合齿轮与输出轴齿轮连接;双轴电机的另一侧输出轴上设置有转速耦合齿轮;太阳轮的中心连接有电机,齿圈与转速耦合齿轮啮合;设置有同步器的双轴电机输出轴上连接转向机构。本发明的转向助力系统能够适应不同工况。
-
公开(公告)号:CN106697040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710042866.2
申请日:2017-01-20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62D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 , B62D5/043 , B62D5/04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电机耦合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采用磁粉离合器和同步器实现模式切换,由单排行星齿轮系统作为一号电机和二号电机的动力耦合装置。一号离合器和二号离合器分别限制一号电机和二号电机的力矩输出,同步器改变二号电机的能量流动方向。根据ECU对离合器的电流通断的控制,决定电机的动力输出;利用接合套的接合情况结合离合器的闭合,决定耦合情况;转向助力模块ECU依据电机故障及驱动电路自诊断技术,判断电机的状态,通过对离合器和接合套的控制,实现双电机容错控制。可以实现两电机单独驱动、双电机转速耦合驱动、双电机转矩耦合驱动等四种工作模式,能够满足针对于商用车行驶过程中的转向的多种性能要求,系统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596142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11117142.1
申请日:2016-12-07
Applicant: 长安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7/021 , G01L5/16 , G01M17/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测量轮胎与路面间相互作用力的试验装置,包括动力单元、侧向力调控单元、垂向力调控单元、轮胎试验单元、第一轴和侧壁,所述的侧壁垂直水平面放置,所述的动力单元和轮胎试验单元间通过轮胎轴连接,所述的垂向力调控单元安装在第一轴上,所述的侧向力调控单元一端安装在动力单元上,侧向力调控单元另一端安装在侧壁上;本发明同时测量出轮胎与地面间的切向反作用力、侧向反作用力和垂向反作用力,在研究轮胎性能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本发明大大简化了结构,为测量不同系列轮胎与地面间相互作用力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
公开(公告)号:CN207487618U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721496468.X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B13/10
Abstract: 一种采用气动测量的高精度自动测量内径的工具,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圆柱状测头和弹簧,弹簧套装在测头上,测头侧壁上周向设置有导轨,测头直径与待测工件内径相匹配,待测工件能够沿导轨上下移动,测头侧壁周向同一水平面上开设有若干气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测头侧壁上开设气孔,当待测工件沿测头从上向下落下时,气孔喷出的气体压力会受到阻挡,根据压力的变化,转换相应的电信号,通过与上限标准件和下限标准件对应的电信号和内径的图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待测工件的内径,有效避免用手将手持测头伸进工件被测孔中或者将工件被测孔硬套在测头,由于水平方向不平衡的而产生的对被测孔的划伤、摩痕,适合用于对被测量工件精度要求高的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206190738U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21285001.6
申请日:2016-11-28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一种滑动轴承磨损自动补偿装置,包括套装在回转轴上且带有滑动轴承衬套的滑动轴承、设置在滑动轴承衬套上的自锁式夹紧机构以及设置在回转轴端部的自动调节机构;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连杆装置,所述连杆装置包括第一连杆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杆上的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杆头,另一端设置有连杆球头,第二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杆头;第一连杆头铰接在轴承支座的端面上,且连杆球头与回转轴伸出部分球面接触,第二连杆头设置在自锁式夹紧机构上。通过自动调节机构带动内圈转动进而调节滑动轴承轴承衬套与轴承支座的距离,自动补偿滑动轴承的磨损,延长滑动轴承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拆卸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206871011U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20528151.3
申请日:2017-05-1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B60R19/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车碰撞多级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碰撞挡板、第一缓冲筒、第二缓冲筒、摩擦导向机构、安装座,第一缓冲筒与第二缓冲筒同轴安装在碰撞挡板上,且第二缓冲筒的直径小于第一缓冲筒的直径;摩擦导向机构为环形,且设有圆弧凹槽,第一缓冲筒与圆弧凹槽相接触;摩擦导向机构安装在安装座上;第二缓冲筒的侧壁上设有切削套,安装座上设有环形开口,第二缓冲筒可轴向穿过所述环形开口,沿环形开口的外周方向设有环状楔形片,切削套位于环状楔形片和环形开口之间。本实用新型在满足碰撞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在有限的碰撞行程中大量吸收碰撞能量,同时保证了碰撞时的吸能稳定性,有利于降低作用于乘员的碰撞减速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