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热交换器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264324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480031621.4

    申请日:2014-05-28

    Abstract: 一种蓄冷热交换器(40),与在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包含:在内部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路(45a);及蓄冷体(47),该蓄冷体在内部收容与在所述制冷剂通路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留住来自所述制冷剂的热量的蓄冷材料(50、50a、50b)。所述蓄冷材料包含:由碳原子数为12及13的石蜡中的至少一种石蜡构成的低碳原子数的石蜡;及由碳原子数为15及16的石蜡中的至少一种石蜡构成的高碳原子数的石蜡。所述高碳原子数的石蜡在所述蓄冷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高于60质量百分比浓度而低于100质量百分比浓度。所述低碳原子数的石蜡在所述蓄冷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高于0质量百分比浓度而低于40质量百分比浓度。

    空调装置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843614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1780065014.3

    申请日:2017-09-11

    Abstract: 空调装置(10)具备:循环流路(20),该循环流路供制冷剂循环;蒸发器(100),该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的中途,借助与通过所述循环流路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冷却空气;第一蓄冷部(150),该第一蓄冷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中的与供制冷剂通过的管(130)邻接的位置,在第一蓄冷部的内部储存第一蓄冷材(PF1),该第一蓄冷材借助与通过所述管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进行相变;以及第二蓄冷部(250),该第二蓄冷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中的与所述蒸发器不同的位置,在第二蓄冷部的内部储存第二蓄冷材(PF2),该第二蓄冷材借助与通过所述循环流路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进行相变。

    蓄冷热交换器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1497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1780042030.0

    申请日:2017-05-31

    Abstract: 蓄冷热交换器所具备的第一联管箱(51)和第二联管箱(52)设于彼此离开的位置。多个制冷剂管(20)具有将第一联管箱(51)和第二联管箱(52)连通的制冷剂流路(21),且彼此空开间隔而配置。储存蓄冷材料(31)的多个蓄冷容器(30)以封闭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管(20)彼此之间的多个空气通过部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当将形成有多个空气通过部的区域分为包括该区域的中央部分的第一区域(α)和该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β)时,多个蓄冷容器(30)配置为,蓄冷容器(30)在第二区域(β)所占的占有率比蓄冷容器(30)在第一区域(α)所占的占有率大。

    制冷循环装置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10564B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580070152.1

    申请日:2015-12-08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2)、散热器(3)、辅助热交换器(4)、减压装置(5)、蒸发器(6)以及内部热交换器(7)。辅助热交换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该制冷剂与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热交换而进一步散热。减压装置对从辅助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通过在辅助热交换器由制冷剂散发的热加热之前的送风空气与在减压装置减压后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蒸发器对该加热之前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并且使制冷剂蒸发,使热交换之后的制冷剂向压缩机流出。内部热交换器具有:配置于从散热器至减压装置的制冷剂路径且与辅助热交换器串联地连结的第一热交换部(71);以及配置于从蒸发器至压缩机的制冷剂路径的第二热交换部(72),该内部热交换器使在第一热交换部内通过的制冷剂与在第二热交换部内通过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空调装置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843614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780065014.3

    申请日:2017-09-11

    Abstract: 空调装置(10)具备:循环流路(20),该循环流路供制冷剂循环;蒸发器(100),该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的中途,借助与通过所述循环流路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冷却空气;第一蓄冷部(150),该第一蓄冷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中的与供制冷剂通过的管(130)邻接的位置,在第一蓄冷部的内部储存第一蓄冷材(PF1),该第一蓄冷材借助与通过所述管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进行相变;以及第二蓄冷部(250),该第二蓄冷部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中的与所述蒸发器不同的位置,在第二蓄冷部的内部储存第二蓄冷材(PF2),该第二蓄冷材借助与通过所述循环流路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进行相变。

    制冷循环装置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10564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70152.1

    申请日:2015-12-08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2)、散热器(3)、辅助热交换器(4)、减压装置(5)、蒸发器(6)以及内部热交换器(7)。辅助热交换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该制冷剂与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热交换而进一步散热。减压装置对从辅助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通过在辅助热交换器由制冷剂散发的热加热之前的送风空气与在减压装置减压后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蒸发器对该加热之前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并且使制冷剂蒸发,使热交换之后的制冷剂向压缩机流出。内部热交换器具有:配置于从散热器至减压装置的制冷剂路径且与辅助热交换器串联地连结的第一热交换部(71);以及配置于从蒸发器至压缩机的制冷剂路径的第二热交换部(72),该内部热交换器使在第一热交换部内通过的制冷剂与在第二热交换部内通过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热循环用工作介质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09198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680005828.3

    申请日:2016-01-07

    Inventor: 西田伸

    Abstract: 热循环用工作介质具备HFO‑1123、HFC‑32以及HFO‑1234ze,HFO‑1123、HFC‑32以及HFO‑1234ze这三种成分作为主成分而被混合。

    喷射器和喷射循环装置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45958B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0810090020.7

    申请日:2006-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冷循环的喷射器以及喷射循环装置,该喷射器包括:降低制冷剂的压力、从而膨胀制冷剂的喷嘴部分;制冷剂通过从喷嘴部分喷射的高速制冷剂吸入其中的吸入部分;用于混合和增压从喷嘴部分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吸入部分吸入的制冷剂的扩散部分;与喷嘴部分的上游侧连通的第一连接部分;与扩散部分的下游侧连通的第二连接部分;与吸入部分连通的第三连接部分;与喷嘴部分的上游侧连通的第四连接部分;以及对从第一连接部分流向第四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的制冷剂流进行节流的节流部分。通过采用上述配置,可以使喷射器的分支制冷剂通道简单。

    喷射器和喷射循环装置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07403C

    公开(公告)日:2009-07-01

    申请号:CN200610084443.9

    申请日:2006-05-24

    Abstract: 一种喷射循环装置,包括:吸入和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0),散发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的热的散热器(20),喷射器(30),从散热器和喷射器的喷嘴部分之间的制冷剂通道分支,并连接到喷射器的吸入口的分支通道(55),设置在分支通道中并减压制冷剂的节流单元(40),以及设置在分支通道中的节流单元的制冷剂流的下游侧并蒸发制冷剂的蒸发器(50)。因此,即使喷射器的吸入性能下降,制冷剂也可以流过蒸发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