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该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6746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80046335.5

    申请日:2021-05-10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具有:筒状构件(3),使用具有顶板部(7a)和纵壁部(7b)的帽截面构件而形成;涂膜形成构件(5),在顶板部(7a)和纵壁部(7b)的外表面中的包含将顶板部(7a)与纵壁部(7b)连结的拐角部(7c)的部分,与顶板部(7a)外表面及纵壁部(7b)外表面及拐角部(7c)外表面隔开0.2mm以上且3mm以下的间隙(11)地配置,所述涂膜形成构件(5)由强度比筒状构件(3)低的材质构成;及涂膜(13),形成于间隙(11)且由电沉积涂料形成。

    汽车用骨架部件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132892B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1880061706.5

    申请日:2018-08-01

    Abstract: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骨架部件亦即A柱下侧(1)而言,在具有俯视时大致呈T字形状,而与相当于该大致T字形状的横边以及纵边的各个部位交叉的剖面是由顶板部(3a)、纵壁部(3b)、凸缘部(3c)构成的帽形截面形状的外板(3);以及与外板(3)的凸缘部(3c)接合而在与外板(3)之间形成闭剖面的内板(5),内板(5)与外板(3)由金属构成的部件中,具有在形成于外板(3)与内板(5)之间的空间内,一端与外板(3)的内面(3d)而另一端与内板(5)的内面(5a)分别接合的树脂制的多个加强部件(7),加强部件(7)的形状以及配置基于形状最佳化解析方法的解析结果来设定,加强部件(7)的形状具有柱状或者两端部隆起的柱状。

    汽车门板部件的加固构造及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63705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1880069022.X

    申请日:2018-09-13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门板部件的加固构造具备沿着高度方向弯曲且形成有特征线(3a)的金属板制的门外板(3)和配设于门外板(3)的内表面侧的防撞梁(5),通过向门外板(3)的内表面贴附树脂制的加固构件(7)来使门外板(3)的抗拉刚度提高,其中,加固构件(7)具有沿着门外板(3)的所述弯曲而从防撞梁(5)呈筋状地延伸至特征线(3a)的多个纵骨部(9),该多个纵骨部(9)在门外板(3)的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各纵骨部(9)的外表面接合于门外板(3)的内表面。

    冲压成型方法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682820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480059025.7

    申请日:2014-08-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22/02 B21D22/26 B21D47/00 B21D53/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第一模具(1)将金属板(11)冲压成型为具有中间形状的第一冲压成型部件(27)的第一冲压成型工序;将第一冲压成型部件(27)冲压成型为具有产品形状的第二冲压成型部件的第二冲压成型工序;关于第一冲压成型部件(27),在包括L字形状的弯曲部的外侧的纵壁部(23)上具有纵壁鼓出部(29),在L字形状的弯曲部的顶板部(21)的外侧具有顶板鼓出部(31),纵壁鼓出部(29)的曲率半径大于冲压成型部件(19)的L字形状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与顶板鼓出部(31)相连的肩部的曲率半径大于冲压成型部件(19)的L字形状的弯曲部的与顶板部(21)外侧相连的肩部的曲率半径。

    金属板的冲压成形方法及通过该方法制造的车辆用骨架构件

    公开(公告)号:CN101522333A

    公开(公告)日:2009-09-02

    申请号:CN200780037093.3

    申请日:2007-01-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22/22 B21D22/201 B21D37/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板的冲压成形方法,不需要改进冲头、冲模等冲压成形用金属模具的形状或将坯料改变为特殊的形状和材质就能提高金属板产生裂纹的成形极限,在冲压成形真机上也易于应用,且成本低。使用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7.5μm以下的金属模具作为冲头(10)、冲模(20)和防皱压板(30),在金属板(100)与防皱压板(30)、金属板(100)与冲头(10)、金属板(100)与冲模(20)之间供给运动粘度为500mm2/秒以下(40℃)的液体作为润滑剂(50),在成形过程中使金属模具和被加工材料暂时分离,然后再次成形,由此提高成形性。

    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74202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1980096683.6

    申请日:2019-12-27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设置于车身的前部或后部,在碰撞载荷从该车身的前方或后方输入时吸收碰撞能量,该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具有:发生轴向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且具有顶板部和与该顶板部相连的纵壁部的筒状构件(3);以及涂布或粘贴于筒状构件(3)的至少包含顶板部和纵壁部的外表面的第一外表面的树脂(9),该涂布或粘贴的树脂(9)的加热后的厚度为8mm以下且形成封闭截面空间的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以10MPa以上的胶粘强度胶粘于上述第一外表面。

    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26893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80083276.1

    申请日:2019-09-06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设置在车身的前部或后部,在从该车身的前方或后方输入碰撞载荷时吸收碰撞能量,特征在于,具有:筒状构件3,其轴向压坏以吸收碰撞能量,并具有顶板部和与该顶板部连续的纵壁部;和树脂9,其涂布或贴附于筒状构件3的至少顶板部及纵壁部的内表面,该涂布或贴附的树脂9加热后的厚度为8mm以下,其形成闭合截面空间的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且以10MPa以上的粘接强度粘接于所述内表面。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