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50886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880031492.7

    申请日:2018-05-15

    Abstract: 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16),该地板(16)配置于车辆(Ve)的两侧部的下边梁(14、15)之间,且架设于各下边梁(14、15)的上部(82),其中,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地板横梁(34、35、36),其设置于所述地板(16)的上表面(16a),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靠上方的位置的梁上部(101);以及角撑板(61、62、6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横梁(34、35、36)的下方,且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和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并且从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所述梁上部(101)具有上倾斜部(108),该上倾斜部(108)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

    车身结构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汽车车身结构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89258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980024820.5

    申请日:2019-04-10

    Abstract: 在具有后车架和副车架的汽车车身结构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2)的前端被连接于左右一对侧梁(11)的后端,并且后车架由向后且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14)和从倾斜部的后端向后且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15)构成。配置于左右的后车架之间的副车架(18)具有沿左右的后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车架(19),并且后车架由沿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大致U形截面的内部件(25)和封闭内部件的开口部的外部件(26)连接而构成封闭截面,在后车架的后端设置有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3、34)。据此,最大限度地发挥碰撞能量吸收部件的性能,从而提高发生后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效果。

    车身结构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49189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1910903819.1

    申请日:2019-09-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四轮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沿车身的两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构件(8);在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横向延伸的多个横向构件(41、42、43);以及附接到所述多个横向构件的上侧的底板面板(58)。所述多个横向构件中的一个横向构件(42)穿过四个车轮的支撑点的矩形构型的对角线的交叉点,并且至少一个座椅安装件(72)定位在所述一个横向构件上。

    车辆后部结构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18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1810972057.6

    申请日:2018-08-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能够将输入到后侧车架的碰撞载荷向车体前方高效地传递,并且支架的接合强度优异。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结构(S)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电池壳(8),其收纳电池;作为后载荷传递部件的后侧车架(2)、后横梁(3)及角撑板,它们配置在比所述电池壳(8)靠后方的位置,将从后方受到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向前方传递;以及支架(7),其将碰撞载荷从所述后载荷传递部件向所述电池壳(8)传递,所述支架(7)从所述后载荷传递部件延伸到所述电池壳(8)的下方,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电池壳(8)的底面接合。

    车体结构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89214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1880098117.4

    申请日:2018-09-27

    Abstract: [问题]在将电池放置在车厢下面的车体结构中,限制施加到电池的正面碰撞载荷和后端碰撞载荷。[方案]车体结构(1)包括:左右侧梁(3);左右前侧车架(4),左右前侧车架沿着车辆的前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其后端接合到对应的左右侧梁的前端;左右后侧车架(71),左右后侧车架沿着车辆的后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其前端接合到对应的左右侧梁的后端;前副车架(6),前副车架附接到左右前侧车架;后副车架(72),后副车架附接到左右后侧车架;以及电池(140),电池在俯视时设置在由左右侧梁、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围绕的区域中。

    汽车的车身结构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5461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980024791.2

    申请日:2019-04-10

    Abstract: 在汽车的车身结构中,将热冲压成型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2)的前端连接于高张力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侧梁(11)的后端。后框架由倾斜部(14)和水平部(15)构成,其中,倾斜部随着靠向后方而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水平部从倾斜部的后端随着靠向后方而呈大致水平地延伸,侧梁的后部具有第1加宽部(11a),该第1加宽部(11a)经由弯曲部(11b)朝车宽方向内侧加宽,后框架的倾斜部的前部具有第2加宽部(12a),该第2加宽部朝车宽方向外侧加宽,第1加宽部的后端和第2加宽部的前端连接,第1加宽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和倾斜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在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状连续,因此,由热冲压成型材料构成后框架,从而能够确保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地吸收后表面碰撞的碰撞能量。

    车体后部结构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4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0880801.4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使车体后部结构的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吸收量增加。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的侧梁(3)、左右的后侧车架(71)、后副车架(72)以及后减振器支座(112),后侧车架具有:后侧车架前部(71A),其从侧梁的后端向后方且左右内侧倾斜延伸;以及后侧车架后部(71C),其从后侧车架前部的后端经由后侧车架屈曲部(71B)向后方延伸,后副车架具有后副车架纵梁(91),后副车架纵梁具有:向后方且左右内侧倾斜延伸的纵梁前部(91A);以及从纵梁前部的后端经由纵梁屈曲部(91B)向后方延伸的纵梁后部(91C),后侧车架屈曲部以及纵梁屈曲部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后减振器支座具有重叠的位置。

    车身下部结构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650886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1880031492.7

    申请日:2018-05-15

    Abstract: 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16),该地板(16)配置于车辆(Ve)的两侧部的下边梁(14、15)之间,且架设于各下边梁(14、15)的上部(82),其中,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地板横梁(34、35、36),其设置于所述地板(16)的上表面(16a),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靠上方的位置的梁上部(101);以及角撑板(61、62、6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横梁(34、35、36)的下方,且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和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并且从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所述梁上部(101)具有上倾斜部(108),该上倾斜部(108)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

    汽车车身结构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89258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80024820.5

    申请日:2019-04-10

    Abstract: 在具有后车架和副车架的汽车车身结构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2)的前端被连接于左右一对侧梁(11)的后端,并且后车架由向后且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14)和从倾斜部的后端向后且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15)构成。配置于左右的后车架之间的副车架(18)具有沿左右的后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车架(19),并且后车架由沿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大致U形截面的内部件(25)和封闭内部件的开口部的外部件(26)连接而构成封闭截面,在后车架的后端设置有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3、34)。据此,最大限度地发挥碰撞能量吸收部件的性能,从而提高发生后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