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83623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1810890549.0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从悬架向车身传递的振动的车身构造。包括:设置在车身底板(1)下方的左右一对悬架装置(10);将悬架装置安装于车身底板(1)的悬架安装部;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的电力供给装置(100);支承电力供给装置(100)的固定车架(110);以及将固定车架(110)安装于车身底板(1)的车架安装部(R2),将车架安装部(R2)配置在相对于悬架安装部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7207051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580075705.2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 B62D25/2027 , B62D43/10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身重量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适当的车身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备:底板(3),其具有低底板部(32)、设在低底板部(32)的后方的高底板部(43)、和形成于高底板部(43)且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呈凸形状的底板凹部(44);和支撑件(90),其将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8738718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225545.6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2 , H01M50/249 , H01M50/244
Abstract: 能适当保护蓄电池免受侧面碰撞等来自车辆横向的冲击的电池组。蓄电池壳体的侧框架具有纵肋、相对于纵肋设置于蓄电池侧的保护区域、以及设置于相反的一侧的变形区域。变形区域具有:第一板状部,具有第二弯曲部(51e),且与纵肋的第一连接部(50a)连接;第二板状部,具有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设置于与第二弯曲部(51e)相同位置的下弯曲部(52c),且与纵肋的第二连接部(50b)连接;第三板状部,与第二弯曲部(51e)及纵肋的第三连接部(50c)连结,且位于第一连接部(50a)与第二连接部(50b)之间。第一连接部(50a)与第三连接部(50c)之间的长度比第二连接部(50b)与第三连接部(50c)之间的长度短。
-
公开(公告)号:CN118693443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223549.0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9 , H01M50/242 ,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 , H01M50/258 , B60L50/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保护蓄电池免受由车辆的碰撞引起的负载输入的影响的电池组。电池组(1)具备蓄电池(10)和蓄电池壳体(20),并搭载于车辆(V)。蓄电池壳体(20)具备:基板(30),其载置有蓄电池(10);框架部件(40),其与基板(30)的外缘部接合;以及罩(50),其覆盖蓄电池(10),并经由密封部件(60)安装于框架部件(40)。框架部件(40)具有:保护区域(R1),其位于比密封部件(60)更靠内侧的位置;以及变形区域(R2),其位于比密封部件(60)更靠外侧的位置。基板(30)在保护区域(R1)中与框架部件(40)接合,并且在截面中观察到的末端部至少延伸设置至变形区域(R2)。
-
公开(公告)号:CN117465559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0823287.7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蓄电池,其配置在底板的下方;蓄电池框架,其覆盖所述蓄电池的周围,且具有至少将所述蓄电池的后方覆盖的后框架部;后部搭载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后框架部的后方,且配置于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框架部重叠的高度;以及加强块,其支承于车辆的任一个框架构件,且配置在所述后框架部与所述后部搭载部件之间,其中,所述加强块在所述后部搭载部件的前方侧与所述后部搭载部件对置的区域,具备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引导面。
-
公开(公告)号:CN108454370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810124047.7
申请日:2018-02-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输入到下纵梁的碰撞荷载高效地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内侧传递的车身的下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身的下部构造(下纵梁构造体C1)的特征在于,加强件(41)的形成在内侧加强件(43)侧的第1侧面(44a)与加强件(41)的形成在外侧加强件(42)侧的第2侧面(45a)相比相对地向上方位移,电池组(51)支承于下纵梁(11)的下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07249971A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680010160.1
申请日:2016-02-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川边悟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身重量轻型化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耐追尾性能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左右一对的车架(2);底板(3),其具有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上呈凸状的底板通道(31)、和比底板通道(31)高的高底板部(43);后横梁(50),其在高底板部(43)的下侧与左右一对的车架(2)连接,在俯视观察时呈在车身前侧具有顶点(50x)的V字形;和通道连接部(60),其将底板通道(31)与后横梁(50)的顶点(50x)连接,底板通道(31)的顶面(31a)、通道连接部(60)的底面(61)及横梁(50)的顶点(50x)处的底面(50a)在从车身侧方观察时呈大致直线状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489856A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780026538.8
申请日:2007-07-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 B62D25/2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分散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并对承担该负荷,同时能够提高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具有连接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后车架(2、2)之间的横梁(10),横梁(10)具有悬架安装部,后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备胎托盘架(20A、20B),连接在横梁上,且从该横梁(10)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保持备胎托盘(5);左右一对油箱架(30、30),连接在横梁(10)的车身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从该横梁(10)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扩展的状态,从而连接在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S、S)上。
-
公开(公告)号:CN11779971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079006.8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将在底板部(13)的下方配置的蓄电池包(20)与下边梁(12)连结的侧框架(50);以及在蓄电池包(20)的内部支承蓄电池(27)的蓄电池框架(38)。侧框架(50)中的与壳体底部(41)接合的第一接合凸缘(55)以蓄电池框架(38)中的与壳体底部(41)接合的第二接合凸缘(7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于上侧的方式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95468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119760.9
申请日:2022-02-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可靠地减轻蓄电池壳体的损伤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具备:蓄电池壳体(81),其配置于车身(10)的地板(23)的下方,且收纳蓄电池(85);以及壳体搭载框架(103),其将在蓄电池壳体的车宽方向侧方设置的下边梁(31)与蓄电池壳体连结,且支承蓄电池壳体。壳体搭载框架(103)具备:下部框架(161),其跨下边梁(31)和蓄电池壳体而设置;以及上部框架(162),其从下部框架(161)立起,且支承蓄电池壳体,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与蓄电池壳体并列配置。壳体搭载框架(103)具有设置于下部框架(161)中的位于上部框架(162)的下方的部位且比与该部位不同的其他部位脆弱的脆弱部(164)。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