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96612B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110057795.6
申请日:2011-03-10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5B3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B4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场致发射型光源的驱动装置,其通过1个驱动装置对多个场致发射型光源进行恒定功率驱动,避免由于电路部件增大所造成的装置的大型化及成本上升。对代表光源,由功率控制电路,通过电阻检测阴极电流并控制高压稳定电路,将由电阻对高压稳定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分压而得到的门极电压驱动控制为适当的电压。另外,对其他的光源,由功率控制电路,使由电阻对输出电压进行阻抗分压的分压比,通过对控制元件的接通控制而使其可变,并控制各光源的门极电流使其与代表光源的门极电流相同。这样,即使是由于所有光源的个体差异及由老化造成的特性波动,进而阳极电压的变动等造成的特性波动,也可以以恒定功率进行驱动。
-
公开(公告)号:CN102171785A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0980138508.5
申请日:2009-09-30
Abstract: 一种场致发射灯(1),具备:真空容器(2);和均配置在该真空容器(2)内的阴极电极(3)、栅极电极(4)以及阳极电极(5),其特征在于,由纳米碳材料复合基板形成上述阴极电极(3),所述纳米碳材料复合基板含有:在一个表面上具有突起部(32)或槽部的基板(31);和形成在上述基板(31)的突起部(32)或槽部的表面的纳米碳材料(35)。
-
公开(公告)号:CN102069729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57505.X
申请日:2010-11-19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15 , B60K6/387 , B60K6/48 , B60L11/12 , B60L11/1861 , B60L2240/421 , B60W10/02 , B60W10/08 , B60W20/00 , B60W2510/0208 , B60W2520/10 , B60W2710/081 , Y02T10/6221 , Y02T10/642 , Y02T10/7005 , Y02T10/7044 , Y02T10/705 , Y02T10/7077 , Y02T10/7258 , Y10T47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控制装置,其在将电动机与驱动轮隔断的高车速区域中,将电动机控制成为再生状态。在驱动轮和电动机之间设置离合器机构,在高车速区域中,为了防止电动机的超速旋转而将电动机与驱动轮隔断。由此,在将离合器机构切换至断开状态的高车速区域中,如果充电状态(SOC)低于规定的下限值(Smin)(标号b),则执行针对电动机的转速控制,将电动机转速保持为与上限转速(Nmax)相比处于低旋转侧的目标转速(Nt)。此外,使离合器机构从断开状态切换至滑动状态。由此,对电动机有限制地供给发电用扭矩,因此,可以在将电动机转速控制为小于或等于上限转速(Nmax)的同时,将电动机控制为再生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1430999A
公开(公告)日:2009-05-13
申请号:CN200810172463.0
申请日:2008-11-10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可以使荧光体的整个表面发出的光,无阻碍地向外部射出,提高发光效率,得到高亮度的外部出射光。将负极(10)配置在透光部(30)的周部,同时将正极(15)配置在与透光部(30)相对的区域,并且使配置在正极(15)上层的荧光体(16)的表面(16a)形成为凹面。由此,即使在将负极(10)(电子发射源(11))移动至透光部(30)的周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负极(10)准确地与荧光体(16)的表面(16a)相对,使来自荧光体(16)的整个表面(16a)的激励光入射至透光部(30),而不与负极(10)等干涉。
-
公开(公告)号:CN101071751A
公开(公告)日:2007-11-14
申请号:CN200710101784.7
申请日:2007-05-09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63/06 , H01J61/025 , H01J61/305
Abstract: 本发明减少荧光体的激励光向装置内部的无用放射,提高装置的发光效率。将阳极电极相对于阴极电极维持为正的高电位,由门电极控制施加于阴极电极的门极电压,以向冷阴极电子发射源施加电场,将从冷阴极电子发射源发射的电子束照射到荧光体上,激励荧光体使之发光。并且,使荧光体的激励光从与激励表面相反一侧穿过玻璃基板,向外部放射,同时由门电极的门电极反射面反射,穿过玻璃基板的开口区域,向外部放射。由此,不会像现有的发光装置那样,使来自荧光体的激励光作为无用的发光而在装置内部被放射、吸收,能够提高装置的发光效率,大幅度增加从整个入射面向外部放射的光的光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