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69866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1116422.4
申请日:2019-11-1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用于鉴别紫色茶树品种的InDel标记及其组合与应用。所述InDel标记包括InDel1和InDel2,本发明利用InDel指纹图谱鉴别四种紫色茶树品种紫嫣、紫仙、紫红和紫娟,在茶树全基因组中选取30对InDel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鉴定流程主要包括茶树总DNA提取、引物设计、PCR扩增、等位基因多态性统计,最终确立了两对InDel引物(SEQ ID NO:5-8)作为品种鉴定的核心引物,能有效地将四种紫色茶树品种完全区分开,不仅有利于对紫色茶树品种的保护和推广,同时,为市场上这四种容易混淆的紫茶品种提供了简单、快速、准确、高效的鉴别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71583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753752.5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测定香叶醇糖苷含量的方法,涉及分析化学领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标准品溶液和经过预处理的待测样品中的香叶醇糖苷,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对洗脱条件优化,将香叶醇糖苷从待测样品中分离出来,再以标准品溶液浓度为X轴,峰面积为Y轴,建立浓度‑峰面积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的香叶醇糖苷含量。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优化洗脱条件,可以很好的将香叶醇糖苷与橙花醇糖苷进行区分分离,提高了香叶醇糖苷的含量测量的准确性,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082360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459939.4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SR和KASP分子标记鉴定茶树杂交子代真实性的方法,属于分子生物学和茶树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SSR标记设计的引物组鉴定了两个茶树品种杂交子代的真实性,结合真实子代与父母本的重测序结果数据发明了一种降低送测样本数的方法,开发了用于茶树杂交子代鉴定的SNP分子标记,并筛选出了能够鉴别茶树杂交子代真伪的KASP引物组,采用本发明的引物组不仅可以实现两种茶树杂交子代真伪的鉴定,还能够排除花粉污染的杂交子代;本发明的鉴定方法可以代替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筛选特异SSR标记的鉴定方法,快速、准确、有效的实现茶树杂交子代的鉴定。为高效创制茶树种质的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868555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932945.0
申请日:2024-07-1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黄绿叶色基因分型的KASP标记,为KASP‑TGY08G0002006b和/或KASP‑TGY08G0002011b;所述KASP‑TGY08G0002006b包括SEQ ID NO.3~5所示的特异性引物;所述KASP‑TGY08G0002011b包括SEQ ID NO.6~8所示的特异性引物。所述茶树黄绿叶色基因分型的KASP标记在茶树黄绿叶色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在鉴别叶色黄化茶树中的应用,在辅助选育叶色黄化茶树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茶树黄绿叶色基因分型的方法以及茶树叶色黄化性状相关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本发明对茶树叶色黄化性状的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48533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597293.X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G06Q10/0639 , G06Q50/02 , G06F17/1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评价与筛选适制黄茶的茶树品种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初步遴选黄茶的评价指标并进行测定,然后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咨询专家,而后利用德尔菲法将待解决的问题、需咨询项目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等通过邮件等方式单独发送给专家进行咨询,将收回的意见进行整理得出综合意见后再反馈给专家,并再次征询意见,经过几轮征询、整理和修改而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德尔菲法咨询结果确定的评价模型指标及各指标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通过AHP软件计算权重本发明解决了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综合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896336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631056.8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 C12Q1/6858 , A01H1/02 , A01H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用于扩增舒茶早SSR标记的引物组合及其在茶树自交育种中的应用,包括7个SSR标记,分别为Cs‑SSR1~Cs‑SSR7;用于扩增它们的引物分别如SEQ ID NO:1‑14所示。本发明提供基于网室隔离的蜂传授粉方法,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授粉效率和自交率,克服了茶树自花授粉基本不育的现象,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利用新开发的高多态性且稳定的7对SSR引物对舒茶早自交子代进行鉴定,保证了自交后代的真实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162605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210993004.9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合成香叶醇的茶树肉桂醇脱氢酶CsCAD14基因克隆及其应用。本发明克隆了来源于茶树的茶树肉桂醇脱氢酶CsCAD14基因,对其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重组蛋白,纯度和活性高,可应用于香叶醇生物合成基因工程。构建了以柠檬醛为底物,CsCAD14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体系,可在体外高效合成香叶醇。通过优化酶促反应条件,发现CsCAD14蛋白具有耐热、耐酸碱等特性,稳定性较强特点。通过CsCAD14在香叶醇合成的应用,简化了反应过程,减少了成本投入,提高了反应效率,对香叶醇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841981A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810639841.5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SSR指纹图谱鉴别柿大茶品种的方法,所涉及的茶树全基因组中特异的SSR位点及其两侧的保守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3。利用四份柿大茶优良品种作为样本材料,包括柿大茶1号、柿大茶2号、柿大茶6号和柿大茶黄种,在茶树全基因组中选取450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鉴定的流程主要有茶树总DNA提取、引物的设计、PCR扩增、等位基因多态性统计,最终确立了1对引物作为种鉴定的核心引物,有效的将四种柿大茶品种完全区分开,不仅有利于对柿大茶品种的保护和推广,同时,为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宣称以柿大茶鲜叶为原料制成的茶叶,提供了一个快速、准确的鉴别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44095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664535.2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茶树CsLAC23基因及其抗炭疽菌侵染中的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茶树CsLAC23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茶树CsLAC23基因在调控茶树炭疽病侵染中的应用和在选育茶树抗炭疽病新品种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制CsLAC23基因表达的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CsLAC23基因表达并进行炭疽病菌侵染后,通过组织染色和活性氧含量的测定,发现抑制CsLAC223基因表达后的茶树叶片相较于对照组DAB和NBT染色效果更明显,ROS清除系统的关键酶POD和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抑制CsLAC23基因表达后茶树对于病原菌的侵染更敏感,更易受到炭疽病侵染,表明CsLAC23介导调控茶树抵御炭疽病胁迫。
-
公开(公告)号:CN116200358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211583705.1
申请日:2022-12-0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合成乙酸叶醇酯的茶树乙酰辅酶A:顺‑3‑己烯醇乙酰转移酶CsCHAT1基因克隆及其在抗茶尺蠖性的应用。本发明克隆了来源于茶树的CsCHAT1基因,原核表达获得了纯度和活性高的CsCHAT1。进而构建了以顺‑3‑己烯‑1‑醇为底物,CsCHAT1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体系,可在体外高效合成乙酸叶醇酯。将茶树暴露于乙酸叶醇酯处理的环境中,茶树获得更强的茶尺蠖抗性,为培育抗虫茶树新品种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以及为抗虫药物研发和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有效靶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