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炉负压气淬装置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831634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09928.6

    申请日:2021-0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式炉负压气淬装置,属于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装置由不锈钢法兰盘、底托、进气管和出气管组成,其中底托固定在不锈钢法兰盘上,表面设有样品台,进气管与出气管在样品台两侧呈对称分布;热处理过程中试样置于样品台上,与进气管、出气管处于同一高度。实验全程炉管内保持负压状态,气淬时通过调节进气管氩气流量,可以调控冷却强度满足不同材料、不同热处理工艺的实验需求。本发明所采用的负压气淬法全程不存在氧化风险,操作过程简便快捷,且负压气淬冷却效率远高于其他冷却方式;同时本发明所提供的装置便于改装维护,可应用于不同型号/管径管式炉,无需对设备进行额外改造,大大改善了实验效率与可操作性。

    一种热处理试样快速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831628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09936.0

    申请日:2021-0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处理试样快速冷却装置,属于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装置由不锈钢法兰盘、底托、冷却室和冷却气道组成,其中不锈钢法兰盘上设有用于连通加热炉内外气体管路的进气通道、出气通道,底托安装在不锈钢法兰盘上,冷却室固定在底托表面。冷却时冷却气体通过冷却室内壁对称设置的气体喷头对试样各表面进行均匀冷却,并可通过调节氩气流量的方式,调控冷却强度满足不同试样、不同热处理工艺的实验需求。本发明所采用的快速冷却装置冷却效率可调,便于改装维护,安全性较高,可应用于不同型号加热炉设备,无需对设备进行额外改造,大大改善了实验效率与可操作性。

    一种防氧化的高温管式炉炉口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059532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901183.2

    申请日:2018-08-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7B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氧化的高温管式炉炉口结构设计,包括上下两层不同结构的耐火砖,上层砖开有狭缝,用作氩气出口,下层砖开有圆孔,用于脱氧、合金化、加渣操作;上层砖与下层砖可分离;利用耐火砖封住炉口,耐火砖可耐炉口高温,采用双层砖理念,上层砖满足氩气出口需要,下层砖可减少钢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本防氧化的高温管式炉炉口结构设计可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维持炉膛内良好的保护气氛,减少钢液氧化。

    检测热处理过程中夹杂物与合金基体之间固相反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37280B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410452599.2

    申请日:2014-09-0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检测热处理过程中夹杂物与合金基体之间固相反应的方法,一方面突破了由于夹杂物尺寸过小而不能清楚观察夹杂物与合金基体之间固相反应的限制,另一方面揭示了夹杂物与合金基体交界面情况以及二者之间固相反应对于各自成分、性质、物相的影响。本项发明综合了高温共聚焦激光显微镜预熔过程、石英管密封过程以及热处理过程等,并通过检测Fe‑Mn‑Si钢基体合金与MnO‑SiO2‑FeO‑MnS系夹杂物之间在1473K温度下热处理过程中的固相反应及其机理,验证了本项技术发明能够有效反映热处理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与钢基体之间固相反应及其机理,具有重要的实验和生产指导作用以及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用于改善棒材带状缺陷和力学性能的方法及凸轮轴

    公开(公告)号:CN117548638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311517738.0

    申请日:2023-1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改善棒材带状缺陷和力学性能的方法及凸轮轴,属于连铸工艺技术领域,对成分合格的钢水通过连铸机进行浇铸;在凝固阶段,采用压下工艺;凝固后,将热态铸坯进行轧制;所述压下工艺为通过铸坯中心固相率的变化来控制压下量,压下区域的中心固相率为0.09‑1.0之间,总压下量为10mm,中心固相率小于0.4所对应的连铸压下区域内,总压下量不小于1mm且不大于2mm。通过控制压下工艺,同时抑制等轴晶区域的宏观偏析和半宏观点状偏析的形成,大大改善带状缺陷,提高了凸轮轴棒材径向塑性和冲击韧性,使得后续采用楔横轧制备出的凸轮轴满足指标要求。

    一种高温炉渣废热回收装置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0417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88816.6

    申请日:2023-1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炉渣废热回收装置,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热量回收组件、废钢加热组件与冷水预热组件;高温炉渣经过倒渣口进入蒸汽加热室,高压喷水口喷出的高速水流与下落的高温熔渣接触,通过热交换作用冷却炉渣,并得到蒸汽。冷却的炉渣落在蒸汽加热室的底部,并在渣铲的作用下进入冷渣收集室,冷渣收集室内的冷渣将运往渣坑以预热高压喷水口喷出的冷水。蒸汽经过循环后达到温度要求时即可进入储藏室,随时用于废钢加热,利用水比热容大和蒸汽显热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实现热量的高效利用。相比于水淬法,本发明可以利用熔渣的热量加热废钢;相比于风淬法,本发明利用的高温蒸汽同等质量下携带热量高。

    一种热处理试样快速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831628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110009936.0

    申请日:2021-0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处理试样快速冷却装置,属于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装置由不锈钢法兰盘、底托、冷却室和冷却气道组成,其中不锈钢法兰盘上设有用于连通加热炉内外气体管路的进气通道、出气通道,底托安装在不锈钢法兰盘上,冷却室固定在底托表面。冷却时冷却气体通过冷却室内壁对称设置的气体喷头对试样各表面进行均匀冷却,并可通过调节氩气流量的方式,调控冷却强度满足不同试样、不同热处理工艺的实验需求。本发明所采用的快速冷却装置冷却效率可调,便于改装维护,安全性较高,可应用于不同型号加热炉设备,无需对设备进行额外改造,大大改善了实验效率与可操作性。

    一种矩形大方坯用侧孔不对称浸入式五孔水口

    公开(公告)号:CN110523965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938602.4

    申请日:2019-09-3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矩形大方坯用侧孔不对称浸入式五孔水口,其能通过侧孔射流加强高温钢液与初凝坯壳的换热,促进钢液过热耗散。侧孔射流冲刷凝固前沿打断枝晶干,破碎的晶核被钢液流动带入结晶器内部,为等轴晶形核提供了条件。通过侧孔高度的不对称性,使宽窄面侧孔出流强度不一致,进而改善初凝坯壳的均匀性。稳定结晶器液面波动,减小弯月面不同位置处的流速差距,减轻或防止弯月面处旋涡卷渣,从而提高铸坯表面质量。本发明通过调整矩形大方坯使用的多孔水口侧孔高度差,适当均匀铸坯宽窄面坯壳生长的均匀性、稳定弯月面流动状态、防止卷渣现象的产生。通过增大底孔直径,减轻水口堵塞,使生产顺行。

    一种用于改善齿轮钢棒材淬透性的方法及齿轮钢棒材

    公开(公告)号:CN11918748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04681.0

    申请日:2024-09-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改善齿轮钢棒材淬透性的方法及齿轮钢棒材,属于连铸工艺技术领域,包括:对成分合格的钢水通过连铸机进行浇铸;在凝固阶段,采用压下工艺;凝固后,将热态铸坯进行轧制;所述连铸过程中,中间包过热度为40‑45℃,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为50‑150A;所述压下工艺为通过铸坯中心固相率的变化来控制压下量,压下区域的中心固相率为0.05‑1.0,中心固相率小于0.3所对应的连铸压下区域内,压下量不小于1mm且不大于3mm;轧制截面压缩比不小于90%。通过控制过热度、结晶器电磁搅拌、压下工艺和轧制工艺,缩小铸坯和棒材的等轴晶区,同时抑制等轴晶区域半宏观点状偏析的形成,棒材淬透性检测区域铸态组织由等轴晶转变为柱状晶,断面溶质极差和标准差以及枝晶组织溶质分布均匀性进一步改善,J9和J15的A、B面差值均≤1.5HRC,淬透性指标合格,有利于降低后续齿轮热处理不均匀畸变,改善产品均质性。

    一种连铸轻压下裂纹位置的数值模拟验证方法及内部质量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38518B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1002797.4

    申请日:2023-08-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铸轻压下裂纹位置的数值模拟验证方法及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属于连续铸造技术领域,包括:构建连铸轻压下的凝固传热模型;以所述凝固传热模型的初始条件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指导,记录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裂纹的方坯所对应的第一初始条件;对所述方坯的裂纹靠近中心侧进行连线,测量预设位置处的连线到表面的第一距离;将存在裂纹的方坯所对应的第一初始条件输入至所述凝固传热模型中,通过所述凝固传热模型计算与所述预设位置相对应处粘滞性温度(LIT)到表面的第二距离;通过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差对凝固传热模型进行校验。一方面解决了模型验证的问题,使得模型更加准确,另一方面考虑了裂纹能被轧合的情况,扩大了工艺窗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