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59003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8792.7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加藤吉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408 , B60H1/00328 , B60H1/00921 , F28D1/0246 , F28D1/0452 , F28D1/05391 , F28F9/0278
Abstract: 在一种热交换器中,形成与第二管(43a)连通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以与形成收集或者分配致冷剂(第一流体)的第一箱空间(163a,163b)的箱单元(16c)内的第一箱空间(163a,163b)分开。箱单元(16c)由在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中流动的冷却剂(第二流体)除霜,所述第二流体的温度高于在第一箱空间(163a,163b)中流动的致冷剂。利用所述结构,来自第二流体的热量被有效地传递到很可能结霜的一部分箱单元(16c),所述第二流体在被包括在箱单元(16c)中的第二流体流动空间(162c,752e)中流动。结果,能够促进箱单元(16c)的除霜。
-
公开(公告)号:CN103201580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180054056.X
申请日:2011-11-0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加藤吉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7/16 , F28D1/0426 , F28D1/0476 , F28D1/0478 , F28D2021/0085 , F28D2021/0094 , F28F1/128 , F28F9/0212 , F28F9/0214 , F28F21/084 , F28F2215/02 , F28F227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制冷剂管(61)和冷却介质管(71)在制冷剂总箱(62)与冷却介质总箱(72)之间交替设置和堆叠,其中制冷剂管(61)每一个都包括用于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制冷剂侧转向部(61e),冷却介质管(71)每一个都包括用于改变用于行进用电动机MG的冷却剂的流动方向的冷却介质侧转向部(71e)。外散热片设置在形成在彼此相邻的制冷剂管(61)中的每一个与冷却剂管(43a)中的每一个之间的外部空气通道中。制冷剂侧转向部(61e)设置在与制冷剂总箱(62)相比更加靠近冷却介质总箱(72)的位置处。冷却介质侧转向部(71e)设置在与冷却介质总箱(72)相比更加靠近制冷剂侧总箱(62)的位置处。
-
公开(公告)号:CN102933924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180028589.0
申请日:2011-06-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5B4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7/025 , B60H1/004 , B60H1/00921 , B60H2001/00949 , F25B5/00 , F25B30/02 , F25B47/02 , F25B2400/0411
Abstract: 在热泵循环中,同一外散热片(50)连接到用作蒸发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管(16a),并连接到散发来自作为外部热源的行进电动机(MG)的冷却剂的热量的散热器(43)的冷却剂管(43a)。由流动通过冷却剂管(43a)的冷却剂保持的热量可以经由外散热片(50)将热量传递给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管(16a)。因此,在除霜操作期间,当冷却剂通过散热器(43)以室外热交换器(16)进行除霜时,可以抑制当由冷却剂保持的热量被传递给室外热交换器(16)时的传热损失,从而能够有效地使用从行进电动机(MG)供应的热量对室外热交换器(16)进行除霜。
-
公开(公告)号:CN102906528A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申请号:CN201180025284.4
申请日:2011-06-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加藤吉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426 , F28D1/05391 , F28D2021/0084 , F28D2021/0094 , F28F9/02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致冷剂流经的致冷剂管(16a),以及车辆运行电动机(MG)的冷却剂流经的冷却介质管(43a)。致冷剂管(16a)和冷却介质管(43a)被交替层叠布置。热交换器还包括在彼此相邻的致冷剂管(16a)和冷却介质管(43a)之间的外部空气通道(70a),外部空气流经所述外部空气通道(70a)。热交换器还包括外部散热片(50),所述散热片布置在外部空气通道(70)中以便能够在致冷剂管(16a)和冷却介质管(43a)之间传递热量。因此,可以在致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冷却剂和外部空气之间,以及在致冷剂和冷却剂之间进行适当的热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01025244A
公开(公告)日:2007-08-29
申请号:CN200710005293.2
申请日:2007-02-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一种管道接头结构,包括:多个流体流动通路部分(10、11);承座(12),所述承座(12)连接到流体流动通路部分;连接板(13),所述连接板(13)设置成紧靠承座;多个管道(14、15),所述多个管道(14、15)通过连接板彼此连接;和密封部件(16、17),所述密封部件(16、17)设置在多个管道与承座之间。所述承座包括连接部分(121),所述连接部分(121)定位成覆盖连接板的边缘并将多个管道固定到多个流体流动通路部分上。所述管道接头结构可以适合用于热交换器。
-
公开(公告)号:CN1796904A
公开(公告)日:2006-07-05
申请号:CN200510134091.9
申请日:2005-12-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5B3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5391 , F25B9/008 , F25B39/02 , F25B2309/061 , F25B2500/01 , F28F9/0278
Abstract: 蒸发器以二氧化碳气体来工作,由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单位芯构件(11、16)的芯构件列(10)构成,所述单位芯构件包括:形成制冷剂流动的通路的多个导热管(12、17);连接在导热管一端开口、形成制冷剂供给通路(25)等的一端箱罐(14、19);连接在导热管另一端开口、形成制冷剂排出通路(26)等的另一端箱罐(15、18)。各单位芯构件的宽度(L1)为50mm≤L1≤175mm。另外,各单位芯构件的一端箱罐的制冷剂供给通路及所述另一端箱罐的制冷剂排出通路的相当直径(d)分别为4.7mm≤d≤9.6mm。
-
公开(公告)号:CN119301392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380026646.4
申请日:2023-02-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16K11/074 , F16K3/06
Abstract: 一种流路切换阀,在壳体(11)中形成有第一空间(21)及第二空间(22)以及相对于该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配置于一个方向(Da)的一侧的第三空间(23)。壳体具有第一分隔部(24)和多个第二分隔部(25),所述第一分隔部(24)分隔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所述多个第二分隔部(25)将第一空间分隔为相对于第二空间隔着第一分隔部分别相邻的多个分割空间(211~216)。阀芯(50)对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各自与第三空间之间进行分隔。在阀芯中形成有沿一个方向贯通的第一连通路(51)和从一个方向的另一侧凹陷的第二连通路(52)。阀芯通过相对于壳体移动,将多个分割空间中的经由第一连通路而与第三空间连通的空间在多个分割空间中切换,且将多个分割空间中的经由第二连通路而与第二空间连通的空间也在多个分割空间中切换。
-
公开(公告)号:CN11892267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380026435.0
申请日:2023-02-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5B1/00 , F25B39/02 , F28D9/00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556 , H01M10/6569 , H01M10/663 , H01M10/667
Abstract: 复合型热交换器(20)使循环于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10)的制冷剂、流动于包括第一发热元件(64)的第一热介质回路(60)的第一热介质、流动于包括第二发热元件(73)的第二热介质回路(70)的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复合型热交换器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部(21)、供第一热介质流动的第一热介质流路部(22)、以及供第二热介质流动的第二热介质流路部(23)。制冷剂流路部、第一热介质流路部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部配置为,使制冷剂的热传递至第一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双方。
-
公开(公告)号:CN11385331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080038076.7
申请日:2020-06-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32
Abstract: 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通过使在减压部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而吸热的吸热部(17、32);利用在散热部(12)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的热量的热量利用部(22);在热介质的流动中相对于热量利用部(22)并联地配置,将在散热部(12)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的热量向吸热部(32)供给的热量供给部(20c、23);使从散热部(12)流出的热介质向热量利用部(22)侧和热量供给部(20c、23)侧分支的分支部(20d);使流经了热量利用部(22)的热介质与流经了热量供给部(20c、23、37)的热介质合流而向散热部(12)侧流出的合流部(20e);切换热介质在散热部(12)与热量利用部(22)之间循环的第一状态和热介质在散热部(12)与热量利用部(22)以及热量供给部(20c、23)之间循环的第二状态的切换部(26)。
-
公开(公告)号:CN113661086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080026927.6
申请日:2020-04-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具备:互相并列地配置的高温侧辐射器(23)和加热器芯(22)、通过热介质加热电池(2)的电池温度调整部(33)、供热介质向高温侧辐射器侧和加热器芯侧分支的高温侧第一分支部(20d)、供流过高温侧辐射器的热介质和流过加热器芯的热介质合流的高温侧第一合流部(20e)、供被散热器(12)散热后的热介质向电池温度调整部侧分支的高温侧第二分支部(20d)、供流过电池温度调整部的热介质合流的高温侧第二合流部(20e)以及配置于从高温侧第一分支部和高温侧第二分支部中的靠近高温侧辐射器的一侧的分支部经过高温侧辐射器到达高温侧第一合流部和高温侧第二合流部中的靠近高温侧辐射器的一侧的合流部的热介质流路的高温侧辐射器流量降低部(26)。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