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器测温装置及车辆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77951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980544.9

    申请日:2024-12-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离合器测温装置及车辆,离合器测温装置包括摩擦片、温度传感器、发射模块、导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擦片包括内减震盘和同轴套设于内减震盘的外摩擦盘,外摩擦盘与内减震盘弹性连接,且外摩擦盘能相对内减震盘在设定角度范围内摆动,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外摩擦盘且用于采集外摩擦盘的温度,发射模块设置于内减震盘,导线连接于温度传感器和发射模块之间,第一支架安装于内减震盘的外缘,第二支架安装于外摩擦盘的内缘,且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沿摩擦片的圆周方向交错设置;导线包括柔性导线,柔性导线的第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架,第二端固定于第二支架,使得柔性导线能够得到有效防护,提升测温的可靠性。

    活塞内冷油道冷却效率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9089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111072261.0

    申请日:2021-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活塞内冷油道冷却效率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检测装置包括曲柄连杆机构、加热机构、进油机构、回油机构;曲柄连杆机构用于与活塞的底部连接,用于驱动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加热机构用于设置在活塞顶部,用于对活塞顶部加热;进油机构用于与活塞底部连接,进油机构用于给活塞内部喷射机油,进油机构的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温度传感器;回油机构用于与活塞的内冷油道连通,用于收集从内冷油道中流出的机油,回油机构的回油管路上还设有回油温度传感器和流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活塞内冷油道冷却效率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用于解决仅通过检测活塞冷却喷嘴的打靶效率不能真实地获得内冷油道冷却效率的问题。

    一种气体含水量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41558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210501336.0

    申请日:2022-05-09

    Abstract: 本申请共开了一种气体含水量测量装置及方法,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进气管、冷凝器、以及测量器,冷凝器包括冷凝腔;进气管与冷凝腔之间连通,其中,进气管用于导入曲轴箱漏气,冷凝腔用于将曲轴箱漏气中的水蒸气冷却成液体;冷凝腔与测量器之间通过水气分离腔连通,其中,水气分离腔用于将液体与气体分离,测量器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通过上述装置,可以实现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测量曲轴箱漏气的含水量。

    用于对发动机活塞的动态温度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25599B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710640056.7

    申请日:2017-07-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发动机活塞的动态温度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及方法,该测量装置包括:布置在待测活塞上的测温元件;与测温元件电联接的测温设备;自测温元件引出至测温设备的引线;固定连接至发动机连杆的动支架;设置于油底壳中的靠近油尺管的位置处的静支架;引线两连杆机构,引线两连杆机构包括引线上连杆和引线下连杆,引线上连杆的上端枢转连接至动支架,引线上连杆的下端与引线下连杆的上端枢转连接,引线下连杆的下端枢转连接至静支架。其中,待测活塞形成有用于使引线穿过的引线孔,引线从待测活塞的引线孔中穿出,并依次附接至待测活塞的内腔壁面、发动机连杆、动支架、引线两连杆机构和静支架,并通过油尺管穿出并连接至测温设备。

    一种节温器动态升程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33386B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210571967.6

    申请日:2012-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温器动态升程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其中,检测元件用于检测节温器的主阀门升程,控制元件输出至少一组模拟水流参数,且当控制元件输出模拟水流参数时,检测元件检测主阀门的升程;这样,通过控制元件输出的模拟水流参数为节温器提供模拟的工作环境,在控制元件输出模拟水流参数时,检测元件检测当前的主阀门升程,当控制元件输出不同的模拟水流参数时,检测元件分别检测主阀门升程,即能够得到节温器在不同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实现节温器升程随着冷却液动态参数变化而变化情况的在线检测,从而实现对节温器工作性能的判断。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

    喷油器衬套修磨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5254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27144.7

    申请日:2022-0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喷油器衬套修磨装置,该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定位套、修磨棒和定位销;定位套套设于修磨棒的外壁,定位套用于与喷油器衬套的内孔贴合、且与内孔同轴设置;驱动机构与修磨棒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修磨棒的第二端用于与喷油器安装面接触;定位销安装于修磨棒、且凸出于第二端,定位销用于插入喷油器的喷嘴孔、且与修磨棒同轴设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修磨棒旋转。使用时,将定位套与喷油器衬套的内孔贴合,并将定位销插入喷油器喷嘴孔,保证修磨棒的第二端与喷油器的安装面接触,只需启动驱动机构带动修磨棒旋转,即可对喷油器安装面进行修磨,操作省时省力,提升了修磨的效率。

    用于对发动机活塞的动态温度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25599A

    公开(公告)日:2017-12-29

    申请号:CN201710640056.7

    申请日:2017-07-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发动机活塞的动态温度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及方法,该测量装置包括:布置在待测活塞上的测温元件;与测温元件电联接的测温设备;自测温元件引出至测温设备的引线;固定连接至发动机连杆的动支架;设置于油底壳中的靠近油尺管的位置处的静支架;引线两连杆机构,引线两连杆机构包括引线上连杆和引线下连杆,引线上连杆的上端枢转连接至动支架,引线上连杆的下端与引线下连杆的上端枢转连接,引线下连杆的下端枢转连接至静支架。其中,待测活塞形成有用于使引线穿过的引线孔,引线从待测活塞的引线孔中穿出,并依次附接至待测活塞的内腔壁面、发动机连杆、动支架、引线两连杆机构和静支架,并通过油尺管穿出并连接至测温设备。

    一种节温器动态升程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33386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210571967.6

    申请日:2012-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温器动态升程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其中,检测元件用于检测节温器的主阀门升程,控制元件输出至少一组模拟水流参数,且当控制元件输出模拟水流参数时,检测元件检测主阀门的升程;这样,通过控制元件输出的模拟水流参数为节温器提供模拟的工作环境,在控制元件输出模拟水流参数时,检测元件检测当前的主阀门升程,当控制元件输出不同的模拟水流参数时,检测元件分别检测主阀门升程,即能够得到节温器在不同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实现节温器升程随着冷却液动态参数变化而变化情况的在线检测,从而实现对节温器工作性能的判断。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

    喷油器衬套修磨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952545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210527144.7

    申请日:2022-0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喷油器衬套修磨装置,该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定位套、修磨棒和定位销;定位套套设于修磨棒的外壁,定位套用于与喷油器衬套的内孔贴合、且与内孔同轴设置;驱动机构与修磨棒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修磨棒的第二端用于与喷油器安装面接触;定位销安装于修磨棒、且凸出于第二端,定位销用于插入喷油器的喷嘴孔、且与修磨棒同轴设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修磨棒旋转。使用时,将定位套与喷油器衬套的内孔贴合,并将定位销插入喷油器喷嘴孔,保证修磨棒的第二端与喷油器的安装面接触,只需启动驱动机构带动修磨棒旋转,即可对喷油器安装面进行修磨,操作省时省力,提升了修磨的效率。

    一种气体含水量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41558A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210501336.0

    申请日:2022-05-09

    Abstract: 本申请共开了一种气体含水量测量装置及方法,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进气管、冷凝器、以及测量器,冷凝器包括冷凝腔;进气管与冷凝腔之间连通,其中,进气管用于导入曲轴箱漏气,冷凝腔用于将曲轴箱漏气中的水蒸气冷却成液体;冷凝腔与测量器之间通过水气分离腔连通,其中,水气分离腔用于将液体与气体分离,测量器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通过上述装置,可以实现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测量曲轴箱漏气的含水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