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5046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285589.4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C07K14/435 , C12N15/82 , C12N15/12 , C12N1/13 , A23K20/147 , A61K38/17 , A61P31/04 , A61F13/15 , A61F13/84 , C12R1/8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藤壶甲壳素抗菌肽、藤壶甲壳素抗菌肽的工程藻株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所述藤壶甲壳素抗菌肽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或将SEQ ID NO.1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SEQ ID NO.1具有相同功能的氨基酸序列;或与SEQ ID NO.1具有70%、80%、85%、90%、91%、92%、93%、94%、95%、96%、97%、98%或99%同源性且与SEQ ID NO.1具有相同功能的氨基酸序列。本申请中获得的全新藤壶甲壳素抗菌肽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可通过细胞保护屏障杀灭细菌,在最小抑制浓度的细胞溶血率为7.2%。
-
公开(公告)号:CN119193654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120063.0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无锡醇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异戊烯醇利用途径(I UP)来增强小球藻中异戊烯基焦磷酸(I PP)产量的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引入异戊烯醇利用途径(I UP),提高异戊二烯基焦磷酸(I PP),构建出潜在紫杉醇合成路径。该方法不仅提高了I PP的产量,还具有可持续、低成本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物医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8956710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23154.2
申请日:2018-09-06
Applicant: 多伦多大学管理委员会
IPC: C12N1/21 , C12N1/13 , C12N1/15 , C12N1/19 , C12N15/53 , C12N9/04 , C12N9/02 , C12P7/42 , C12R1/19 , C12R1/72 , C12R1/84 , C12R1/865 , C12R1/645 , C12R1/40 , C12R1/145 , C12R1/89
Abstract: 本发明的发明名称是从乙二醇生产乙醇酸盐以及相关微生物工程改造。本文描述了用于从乙二醇生产乙醇酸盐的方法、系统和微生物。所述工艺总体上包括:将发酵肉汤供应到发酵容器中,其中所述发酵肉汤包含乙二醇和微生物,所述微生物具有用于利用乙二醇作为碳源的功能性代谢途径。在生长阶段,将含氧气气体注射到所述发酵肉汤中,以提供氧气生物利用度条件以促进所述微生物的细胞生长并且限制乙醇酸盐在所述发酵肉汤中的累积。在生产阶段,将含氧气气体注射到所述发酵肉汤中,以提供氧气生物利用度条件以促进所述微生物从乙二醇生产乙醇酸盐以及所述乙醇酸盐在所述发酵肉汤中的累积,从而产生富含乙醇酸盐的肉汤。
-
公开(公告)号:CN11854147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280076857.4
申请日:2022-11-28
Applicant: 和度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IPC: C12N1/21 , C12N1/15 , C12N1/19 , C12N1/13 , C12N15/31 , C12N15/24 , C12N15/62 , A61K35/741 , A61K36/06 , A61K38/20 , A61K38/16 , A61P29/00 , A61P37/02
Abstract: 一种经遗传修饰的微生物及其应用。所述经遗传修饰的微生物表达至少一种、两种或三种外源基因(Amuc_1100多肽、IL‑10和/或IL‑22)。经遗传修饰的微生物在整合了外源目的基因后仍然能够稳定存活、在肠道内高效表达和分泌这些外源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多肽,并且所述表达分泌的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或多肽仍然能够具有较好的活性,从而用于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类疾病的治疗(例如,肠炎、关节炎)。
-
公开(公告)号:CN11834497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523319.6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深圳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莱茵衣藻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莱茵衣藻工程菌包括表达NAD+亚磷酸脱氢酶的莱茵衣藻。本发明中,构建具备高抗污染能力且能够进行开放式培养的莱茵衣藻工程菌,可作为细胞工厂平台细胞,制备多种产品,例如,进一步表达金合欢烯合酶,获得能够在开放环境中合成金合欢烯的工程藻,并探索其最佳培养条件,提高金合欢烯的产量。这种通过在微藻细胞工厂建立开放培养体系,为藻类的大规模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827239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555238.4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江苏师范大学
IPC: C12N15/31 , C07K14/405 , C12N15/87 , C12N1/13 , C12R1/89
Abstract: Aida基因在莱茵衣藻对铜离子胁迫耐受性中的应用,Aid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所示,其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2所示;Aida基因编码的Aida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 3所示。本发明突变Aida基因后所获得的莱茵衣藻细胞株,经铜离子生长曲线及吸附效率的测定,发现突变型藻株的生长速率更快、吸附效率更高,且具有较高的铜离子耐受性。本发明为后续深入研究Aida基因如何影响衣藻内部各种氧化应激反应及金属转运、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活性及相关胁迫细胞器功能提供了便利,后期将为莱茵衣藻重金属铜代谢机制的理论研究及重金属生物修复的应用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18598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211595132.4
申请日:2022-12-13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不同光照下莱茵衣藻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将含有向光性目标蛋白和抗性基因Sh Ble的质粒在莱茵衣藻中融合表达,利用博来霉素筛选出阳性克隆株,然后将阳性克隆株在不同光照下大规模培养,最后利用StrepⅡTag亲和柱同时纯化向光性目标蛋白以及与向光性目标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相关蛋白。本发明方法不需要额外的筛选标记,大大降低了转化株筛选工作量。本发明方法可以扩展到几乎所有莱茵衣藻光致蛋白信号传递通路的分析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16602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249400.X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表达醌氧化还原酶基因PtQOR的藻株及其构建方法,属于微藻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三角褐指藻,提取RNA,合成cDNA,利用引物PtQOR‑F和引物PtQOR‑R,PCR扩增,得到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目的基因;(2)将表达载体质粒酶切,纯化,与目的基因连接转化,构建重组质粒;(3)将培养至对数期的普通小球藻,离心,加入线性化的重组质粒,进行电击,培养,重悬,筛选,得过表达醌氧化还原酶基因PtQOR的藻株。有益效果:提供一种一种过表达三角褐指藻QOR基因的转化藻株,为下一步PtQOR在小球藻产纳米硒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7844643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251404.1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天津中逸安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PC: C12N1/13 , C12N15/79 , C12N15/62 , A61K39/145 , A61K39/155 , A61P31/16 , C12R1/8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转基因小球藻制备的重组流感疫苗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将流感毒株甲型H1N1系、甲型H3N2系、乙型Yamagata系和乙型Victoria系的血凝素HA1基因分别与人源IgG1‑Fc基因进行组合,构建成融合基因,再将含有融合基因的小球藻进行高密度发酵、蛋白的提取与纯化,获得融合蛋白。本发明降低了重组流感疫苗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将4种流感毒株的HA1基因分别与人源IgG1‑Fc基因整合到小球藻基因组中,证实了串联重组流感血凝素HA1基因可在小球藻中高效表达,证实了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激发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应用前景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18064484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211436546.2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筛选转基因微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构建重组质粒表达载体,该表达载体中含有目的基因、VENUS蛋白的基因系列、抗性基因;步骤S2、通过电击转化法将步骤S1中的重组质粒表达载体转入野生型微藻,并进行培养;步骤S3、用灭菌的接种环将至少两个上述步骤S2中的单克隆微藻进行混合,并将混合后的微藻移入TAP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步骤S4、将步骤S3中混合的单克隆微藻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步骤S5、对步骤S4中检测到荧光蛋白信号的混合单克隆微藻中的每个单克隆微藻,进行通过PCR技术检测以及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具有筛选效率较高的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