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81717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011631747.9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武汉大学
IPC: G01H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测量方法。该方法将复杂建筑结构以承重结构构件简化,简化结构由柱、梁、板等子构件组成。考虑子构件在质量、刚度及支承约束上的差异,将子构件位置选为局部质量变化点、刚度变化点及典型支承约束点等局部特征点,局部特征点对整体自振特性的影响程度为局部特征系数。在局部特征点布置振动传感器,监测记录受振波形;以受振波形尾波段的自由振动部分计算得到复杂结构各特征点的局部自振频率;将局部自振频率与局部特征系数加权平均,得到复杂结构的综合自振频率。本方法在复杂建筑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上,能够更全面、准确、合理地考虑复杂结构的综合自振特性,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12781717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011631747.9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武汉大学
IPC: G01H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测量方法。该方法将复杂建筑结构以承重结构构件简化,简化结构由柱、梁、板等子构件组成。考虑子构件在质量、刚度及支承约束上的差异,将子构件位置选为局部质量变化点、刚度变化点及典型支承约束点等局部特征点,局部特征点对整体自振特性的影响程度为局部特征系数。在局部特征点布置振动传感器,监测记录受振波形;以受振波形尾波段的自由振动部分计算得到复杂结构各特征点的局部自振频率;将局部自振频率与局部特征系数加权平均,得到复杂结构的综合自振频率。本方法在复杂建筑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上,能够更全面、准确、合理地考虑复杂结构的综合自振特性,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1281605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1628393.2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H13/00
Abstract: 一种基于成组弹簧振子的地铁桥站振动频率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地铁桥站分为若干结构层,在各结构层的不同关键位置选定若干测点,并在各个测点处布置高速摄影相机以及一组具有不同自振频率的弹簧振子;步骤二,当列车在地铁桥站上运行时,各结构层发生振动响应,测点处的成组弹簧振子发生受迫振动,通过高速摄影相机捕捉每个弹簧振子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得到每个弹簧振子的主频,所有弹簧振子的主频均值确定为地铁桥站在该测点的振动频率;步骤三,结合各结构层的层内不同测点在表征该层结构、各结构层在表征整体结构的表征程度,拟定对应于层内、整体的表征系数,加权得到地铁桥站结构的层内综合振动频率以及整体结构综合振动频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816059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1628393.2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H13/00
Abstract: 一种基于成组弹簧振子的地铁桥站振动频率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地铁桥站分为若干结构层,在各结构层的不同关键位置选定若干测点,并在各个测点处布置高速摄影相机以及一组具有不同自振频率的弹簧振子;步骤二,当列车在地铁桥站上运行时,各结构层发生振动响应,测点处的成组弹簧振子发生受迫振动,通过高速摄影相机捕捉每个弹簧振子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得到每个弹簧振子的主频,所有弹簧振子的主频均值确定为地铁桥站在该测点的振动频率;步骤三,结合各结构层的层内不同测点在表征该层结构、各结构层在表征整体结构的表征程度,拟定对应于层内、整体的表征系数,加权得到地铁桥站结构的层内综合振动频率以及整体结构综合振动频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81398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1624999.9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坑中坑深浅同期实施的悬挑梁柱体系及施工方法。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位于浅坑和深坑的分界线上,自下而上包括深坑的围护结构顶部、受力主梁和深浅坑分界面处的竖向构件底部;所述悬挑梁柱体系的受力主梁落在深坑的围护结构和深坑结构侧墙上,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下部与深坑的围护结构和深坑结构侧墙的竖向钢筋连接,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侧部与浅坑内部结构底板整体现浇,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侧部还与深坑内部结构中板钢筋相连接;所述深浅坑分界面处的竖向构件落在所述悬挑梁柱体系的受力主梁上。本发明通过所述悬挑梁柱体系可实现浅坑内部结构的传力路径闭合,使其不受深坑施工工序的影响,从而实现施工工作面的同期充分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107206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407464.7
申请日:2019-05-15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E06B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站出入口弧形挡水槛,它包括预设在出入口底板上的凹槽、位于凹槽内的弧形挡水板、设置在出入口底板上并位于凹槽两侧的左钢板和右钢板,左钢板一侧为背水侧,右钢板一侧为迎水侧;左钢板和右钢板均向凹槽侧悬挑布置,左钢板与弧形挡水板的芯轴铰接;弧形挡水板的外边设置有与右钢板匹配的延长板。本发明遵循了简易方便的原则,实现了实现洪水期有效阻挡洪水,枯水期可以隐藏在出入口地面,不影响车站的使用和美观。本发明还涉及这种地铁站出入口弧形挡水槛的施工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837411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64497.7
申请日:2017-02-04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深埋盾构隧道充填注浆的布置结构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地面上等间距钻有第一序钻孔(1)和第二序钻孔(2),所述的第一序钻孔(1)和第二序钻孔(2)相间布置,在第一序钻孔(1)和第二序钻孔(2)上均预先跟有钢套管(3),所述的钢套管(3)伸入到位于地面以下的盾构管片(4)的管壁中,在所述的钢套管(3)内下放套管(5),在所述的套管(5)的尾部内安装有注浆塞(5.1),注浆管(6)伸入到所述的套管(5)内,且尾部伸入至盾构管片(4)内;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土体流入隧道内,易引起地面塌陷事故的缺点,具有止水与防漏砂效果好,并可替换钢套管,减小工程费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84411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828288.1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的岩溶处理工法。它包括如下步骤:在既有建筑物的影响范围外部施作工作竖井,所述工作竖井由地面向地下依次逐步开挖实施;在工作竖井中,朝向既有建筑物地下方向施作多条矩阵方式排列的轴向钻孔注浆,利用轴向钻孔对既有建筑物地下的发育岩溶进行注浆填实;对工作竖井进行回填处理,恢复地面原貌;在既有建筑物地下、且位于多条轴向钻孔注浆内部下穿盾构隧道。本发明适用于盾构施工的前处理,实际可操作性强,在确保盾构隧道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不需要在建筑物影响范围内进行地面钻探勘察及地面溶洞处理等工作,避免了拆迁问题,而且简化了施工工艺、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82492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97474.0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该深基坑围护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素砼地连墙,格构柱,其下端设置有立柱桩,所述格构柱的顶端设置有与冠梁平行的轨道梁;龙门吊,其两个桩腿分别设置在冠梁和轨道梁上;单组第一内支撑体系,其通过混凝土浇筑水平设置在基坑顶部,所述第一内支撑体系用于连接冠梁和轨道梁;多组第二内支撑体系,其通过混凝土浇筑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在第一内支撑体系的下方,所述第二内支撑体系用于连接格构柱和钻孔灌注桩。本发明采用钻孔灌注桩和素砼地连墙结合的形式,通过在每根钻孔灌注桩内设轻型的钢筋笼,吊装简便,另外在基坑上方设置纵向行走的低净空的龙门吊,方便材料吊装和出土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12813983B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011624999.9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坑中坑深浅同期实施的悬挑梁柱体系及施工方法。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位于浅坑和深坑的分界线上,自下而上包括深坑的围护结构顶部、受力主梁和深浅坑分界面处的竖向构件底部;所述悬挑梁柱体系的受力主梁落在深坑的围护结构和深坑结构侧墙上,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下部与深坑的围护结构和深坑结构侧墙的竖向钢筋连接,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侧部与浅坑内部结构底板整体现浇,所述悬挑梁柱体系侧部还与深坑内部结构中板钢筋相连接;所述深浅坑分界面处的竖向构件落在所述悬挑梁柱体系的受力主梁上。本发明通过所述悬挑梁柱体系可实现浅坑内部结构的传力路径闭合,使其不受深坑施工工序的影响,从而实现施工工作面的同期充分利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