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部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28946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254308.9

    申请日:2014-06-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2 B62D21/11 B62D27/0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其能够在防止纵梁的变形的同时使用于将其它元件固定于纵梁的、诸如螺栓等的固定构件更加可靠地固定于纵梁。车辆侧部结构(100)包括:纵梁(102),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底面(114a)、外壁面(114b)、内壁面(114c)和上表面(114d),其中,底面越向后延伸越向下倾斜,外壁面和内壁面从底面向上延伸,上表面连接外壁面和内壁面;悬架框(104),其安装于纵梁的底部;第一支架(106),其安装在纵梁内且包括位于底面上方的安装座面(116);以及螺栓(108),其贯穿纵梁的底面且具有配置于悬架框侧的一个端部(108a)和固定于第一支架的安装座面的另一个端部(108b)。第一支架固定于纵梁的底面、外壁面、内壁面和上表面,安装座面作为与螺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水平面。

    树脂前端部的热交换器悬挂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895708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310636652.X

    申请日:2013-12-02

    Inventor: 臼田嘉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1/04 F01P2070/52

    Abstract: 树脂前端部的热交换器悬挂结构。通过热交换器侧的上部热交换器保持构件与上梁部侧的上部热交换器保持部的滑动接合将热交换器悬挂于上梁部,从而在确保悬挂刚性的状态下将上梁部的上端位置保持得低。在树脂前端部(3)的热交换器悬挂结构中,树脂前端部(3)由具有上梁部(6)、左右侧撑杆部(7)和下梁部(8)的四边形框结构构成,左右撑杆部(7)悬挂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2),热交换器(4)悬挂于树脂前端部(3),热交换器(4)分别悬挂于上梁部(6)和下梁部(8),悬挂于上梁部(6)的悬挂构造是通过将安装于热交换器(4)的上部上的上部热交换器保持构件(10)的平板部(10a)的端部与设置于上梁部(6)上的上部热交换器保持部(11)的凸部(18)接合在一起而构成的。

    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33904B

    公开(公告)日:2013-05-29

    申请号:CN201110117367.8

    申请日:2011-05-06

    Inventor: 臼田嘉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2 B62D25/14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该增强结构具有布置在由前围板(5)和前围侧板(6)形成的角部(9)处的增强构件(10)。增强构件(10)包括:板状的主体部(11),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在角部(9)附近在前围板(5)和前围侧板(6)之间延伸;第一连接部(12),其设置于主体部(11)的第一端部(11a)处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连接部(13),其设置于主体部(11)的第二端部(11b)处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前围板(5)与增强构件(10)的第一连接部(12)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并且前围侧板(6)与增强构件(10)的第二连接部(13)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

    树脂前端部的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847807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310533759.1

    申请日:2013-11-01

    Inventor: 臼田嘉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B60Q1/0433

    Abstract: 树脂前端部的结构。本发明提供通过利用具有形状自由度的树脂材料的特性在确保悬挂刚性的情况下重量轻且不占据大空间的树脂前端部,该树脂前端部能够可靠地悬挂于前纵梁并且能够可靠地固定前照灯使得前照灯的光轴稳定且不偏移。树脂前端部(3)由具有左右的侧托架部(10)等的方形框结构形成,在各侧托架部(10)上安装有增强支架(15),侧托架部(10)通过增强支架(15)悬挂于前纵梁(2),增强支架(15)在高于前纵梁(2)的前端部(2a)的上端(2a1)的位置和低于前端部(2a)的下端(2a2)的位置紧固至侧托架部(10),上部块部(13)设置成在侧托架部架(15)和上部块部(13)在沿车辆前后方向使其在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被紧固。(10)的上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增强支

    树脂前端部的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35403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310589626.6

    申请日:2013-11-20

    Inventor: 臼田嘉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9/04 B62D25/085

    Abstract: 树脂前端部的结构。通过形成引导部来避免与周边部件的干涉并且借助于树脂前端部实现轻量化和确保刚性,在生产过程中快速且可靠地进行将诸如树脂前端部等的组装品组装至车体的组装作业并且降低生产成本等。树脂前端部(3)由具有左右侧撑杆部(10)等的四边形框结构形成,树脂前端部(3)、发动机组件和热交换器(4)作为组装品从下方抬起,侧撑杆部(10)悬挂于前纵梁(2)并且组装至车体,树脂前端部(3)构造成在车辆侧视图中具有梯形形状的上部块部(13)设置在侧撑杆部(10)的侧面并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上部块部(13)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斜下侧延伸的倾斜面(13a),使得在组装过程中,倾斜面(13a)与前纵梁(2)的前端部(2a)接触并且组装品的上部向车辆前方移动。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身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3129620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210501951.8

    申请日:2012-1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B62D25/00 B62D25/20

    Abstract: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身构造,能有效分散地承受来自前方的负荷和悬挂负荷,谋求提高刚性。在发动机室两侧有:前纵梁,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地板纵梁,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于该前纵梁后方的车地板下表面侧;左右的前围板下伸展部,一端部分别接合于车身侧部的下边梁部;悬挂车架,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左右两端部与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另一端部一起紧固于上述地板纵梁;下摆臂,被安装于这些悬挂车架两端部的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承;连接于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另一端部的上述悬挂车架的车架部和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圆弧形状,使连接于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另一端部的上述悬挂车架的车架部和前围板下伸展部的各紧固点位于上述圆弧形状的曲线。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身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3129620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501951.8

    申请日:2012-1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1 B62D25/00 B62D25/20

    Abstract: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身构造,能有效分散地承受来自前方的负荷和悬挂负荷,谋求提高刚性。在发动机室两侧有:前纵梁,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地板纵梁,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于该前纵梁后方的车地板下表面侧;左右的前围板下伸展部,一端部分别接合于车身侧部的下边梁部;悬挂车架,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左右两端部与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另一端部一起紧固于上述地板纵梁;下摆臂,被安装于这些悬挂车架两端部的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承;连接于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另一端部的上述悬挂车架的车架部和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圆弧形状,使连接于上述前围板下伸展部另一端部的上述悬挂车架的车架部和前围板下伸展部的各紧固点位于上述圆弧形状的曲线。

    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40275B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410381680.6

    申请日:2014-08-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B62D25/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多且能够谋求确保刚性的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一种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其构成为通过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构件连接在车身的前端部上下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上梁的两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下梁的两端部构成框构件,用于安装车辆搭载设备,其中,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状的构件构成且配置为使其开口部朝向下部侧,并且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设置与该下梁的上表面部及前表面部相对的平面部及纵面部,并且设有从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到纵面部的下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出来的侧面部,并且将该支承构件的平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纵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

    翼子板保持件周边构造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76216B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410310750.9

    申请日:2014-07-01

    Inventor: 臼田嘉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翼子板等的位置精度且结构紧凑的翼子板保持件周边构造。翼子板保持件周边构造在配置于侧部框架(3)的上方的翼子板保持件(1)的车辆前方配置有前照灯(5)和保险杠(6),在翼子板保持件(1)的外侧配置有翼子板(2)。在侧部框架(3)设有越朝向前方越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4)。翼子板保持件(1)设有沿着倾斜部(4)的倾斜的第1部(11),设有从第1部(11)的后方部向前方延伸的第2部(12),设有从第1部(11)的前方部延伸到第2部(12)的前方部的第3部(13)。第1部(11)固定于侧部框架(3),第2部(12)和第3部(13)用于固定翼子板(2)。

    发动机固定支架的安装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4276023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302709.7

    申请日:2014-06-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发动机固定支架的安装构造,其能够确保纵梁与发动机固定支架之间的接合刚性,由纵梁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整体分担发动机支承件的负荷,有效抑制在纵梁上产生振动。其设有围板纵梁,该围板纵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上壁面和内侧侧壁面,该发动机固定支架的安装构造安装于从围板纵梁上壁面到内侧侧壁面的整个范围,在上表面和侧面具有紧固发动机支承件的紧固点,发动机固定支架设置于从围板纵梁的内侧侧壁面上部到下部的整个范围,发动机固定支架侧面上的紧固围板纵梁内侧侧壁面的接合点沿车辆上下方向配置成两列,该两列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并且接合点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配置为从上侧越朝向下侧变得越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