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93976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816829.9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后掠机翼激波抖振的主被动控制方法,属于飞行器流动主被动协同控制领域,包括:建立后掠机翼的数值模拟几何模型,和后掠机翼主被动协同控制律设计模型,并结合后掠机翼跨声速抖振流场求解器进行流场状态分析,对后掠机翼主被动协同控制律设计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最优后掠机翼主被动协同控制律设计模型,对后掠机翼进行主被动控制,完成后掠机翼激波抖振的抑制。本发明采用主被动协同控制思路,通过主动控制装置和被动控制装置的相互配合,有效地降低了升力脉动幅度,同时,本发明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控制,能够在一定范围的流动状态内消除后掠机翼激波抖振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9249911B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761066.2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09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流动主动控制增效设计方法,属于流动控制设计领域,该方法包括:将第一翼型主动舵面控制模型的所有网络参数共享给初始第二翼型主动舵面控制模型进行初始化,并与流场求解器进行交互,得到翼型绕流对于舵面动作的相关响应数据,计算相应的奖励值,组成初始数组存入经验回放池中;随机采样预设采样数据量组数据,并计算第二翼型主动舵面控制模型各网络的评价值,更新评价网络,引入迁移学习更新策略网络,得到第二翼型最优主动舵面控制模型并用于流动主动控制;本发明在主动舵面控制模型的训练中,引入迁移学习,解决了控制律设计模型需要大量的仿真或实验数据以及控制律设计模型与控制对象强相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44249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510046135.X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30/12 , G06F111/20 , G06F113/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宽频激波抖振的联合控制机翼设计方法,属于流动协同控制领域,包括:设计后掠机翼几何模型,并仿真得到后掠机翼的流场快照和响应曲线,利用DMD动态模态分解进行处理,得到一阶主导模态结构云图,并确定后掠机翼抖振类型、控制装置和位置参数设计方法,得到更新后的后掠机翼几何模型;根据更新后的抖振类型和更新后的响应曲线进行验证,完成后掠机翼的设计。本发明基于DMD动态模态分解技术,通过分析后掠机翼的流场数据得到抖振类型,针对机翼的流动特性选择相应的控制装置和位置参数设计方法,能够针对性地抑制和消除机翼抖振,降低机翼设计中的参数优化难度,提升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205808B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310126234.6
申请日:2013-04-1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Spindt型阴极阵列的制备方法,制备Si-TaSi2共晶自生复合材料铸锭,并通过Bridgman方法进行定向凝固,得到TaSi2在Si基体上均匀分布的试样棒。采用HNO3/HF腐蚀液,通过刻蚀的方法在试样的表面制备出有TaSi2的Spindt型阴极阵列。得到的TaSi2的Spindt型阴极阵列的长径比为35:1,尖锥曲率半径为18nm。Si基体上TaSi2的均匀性比较好,面密度达到了1.05×106rod/cm2,TaSi2的直径为3μm。与现有技术中长/径比为2:1的阵列相比,其场发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应用于场发射显示器件,以及场效应二极管,平板显示器,传感器等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3205809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310126380.9
申请日:2013-04-1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制备Si基TaSi2纳米尖锥阵列的方法,通过激光悬浮区熔定向凝固方法进行定向凝固,得到TaSi2在Si基体上均匀分布的试样棒。采用HNO3/HF腐蚀液,通过刻蚀的方法在试样的表面制备出TaSi2尖锥阵列。得到的TaSi2纳米尖锥阵列的高度为2.5-7.5μm,曲率半径为54-140nm,阵列的长/径比达到了35:1。本发明制备的Si基体上TaSi2的均匀性比较好,面密度达到了1.4×107rod/cm2,直径达到了纳米级别。与现有技术中长/径比为2:1的阵列相比,其场发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应用于场发射显示器件,以及场效应二极管,平板显示器,传感器等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2888649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210382748.3
申请日:2012-10-10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制备Si-TaSi2共晶自生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双区电阻加热,加热体分别采用钨、钽加热元件,提高熔体的温度梯度;采用多层金属屏蔽保温,抑制径向散热,并通过红外热电偶控温实现对熔区温度的精确控制;采用氧化铝隔热板将温度场分为热区和冷区,形成严格的单向热流。当试样完全熔化后,通过拉伸将试样抽拉到Ga-In-Sn液态金属中强制冷却,从而获得组织超细化,TaSi2纤维分布均匀的Si-TaSi2共晶自生复合材料,提高材料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205809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10126380.9
申请日:2013-04-1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制备Si基TaSi2纳米尖锥阵列的方法,通过激光悬浮区熔定向凝固方法进行定向凝固,得到TaSi2在Si基体上均匀分布的试样棒。采用HNO3/HF腐蚀液,通过刻蚀的方法在试样的表面制备出TaSi2尖锥阵列。得到的TaSi2纳米尖锥阵列的高度为2.5-7.5μm,曲率半径为54-140nm,阵列的长/径比达到了35:1。本发明制备的Si基体上TaSi2的均匀性比较好,面密度达到了1.4×107rod/cm2,直径达到了纳米级别。与现有技术中长/径比为2∶1的阵列相比,其场发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应用于场发射显示器件,以及场效应二极管,平板显示器,传感器等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2888649A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210382748.3
申请日:2012-10-10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制备Si-TaSi2共晶自生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双区电阻加热,加热体分别采用钨、钽加热元件,提高熔体的温度梯度;采用多层金属屏蔽保温,抑制径向散热,并通过红外热电偶控温实现对熔区温度的精确控制;采用氧化铝隔热板将温度场分为热区和冷区,形成严格的单向热流。当试样完全熔化后,通过拉伸将试样抽拉到Ga-In-Sn液态金属中强制冷却,从而获得组织超细化,TaSi2纤维分布均匀的Si-TaSi2共晶自生复合材料,提高材料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442492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046135.X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30/12 , G06F111/20 , G06F113/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宽频激波抖振的联合控制机翼设计方法,属于流动协同控制领域,包括:设计后掠机翼几何模型,并仿真得到后掠机翼的流场快照和响应曲线,利用DMD动态模态分解进行处理,得到一阶主导模态结构云图,并确定后掠机翼抖振类型、控制装置和位置参数设计方法,得到更新后的后掠机翼几何模型;根据更新后的抖振类型和更新后的响应曲线进行验证,完成后掠机翼的设计。本发明基于DMD动态模态分解技术,通过分析后掠机翼的流场数据得到抖振类型,针对机翼的流动特性选择相应的控制装置和位置参数设计方法,能够针对性地抑制和消除机翼抖振,降低机翼设计中的参数优化难度,提升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9397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816829.9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后掠机翼激波抖振的主被动控制方法,属于飞行器流动主被动协同控制领域,包括:建立后掠机翼的数值模拟几何模型,和后掠机翼主被动协同控制律设计模型,并结合后掠机翼跨声速抖振流场求解器进行流场状态分析,对后掠机翼主被动协同控制律设计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最优后掠机翼主被动协同控制律设计模型,对后掠机翼进行主被动控制,完成后掠机翼激波抖振的抑制。本发明采用主被动协同控制思路,通过主动控制装置和被动控制装置的相互配合,有效地降低了升力脉动幅度,同时,本发明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控制,能够在一定范围的流动状态内消除后掠机翼激波抖振现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