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陶瓷电容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24992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184175.8

    申请日:2020-03-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陶瓷电容器。层叠陶瓷电容器具备:陶瓷坯体,包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并具有在层叠方向上相对的主面、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侧面、以及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的端面;和外部电极,与设置于陶瓷坯体的两端面。电介质层包含多个含有Ba和Ti的陶瓷粒子,在电介质层中的位于层叠方向外侧的外层电介质层、位于相邻的内部电极之间的内层电介质层、以及当在层叠方向上观察陶瓷坯体时不存在内部电极的区域即侧边缘部中的至少一者中,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的由层叠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规定的面观察,P和Si在三个陶瓷粒子的晶界三相点的至少一处发生偏析。

    电子部件用糊剂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20032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80070299.0

    申请日:2022-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用糊剂,其包含分散剂,并且包含能够在不增加粘合剂量的情况下提高镍粒子、陶瓷粒子之类的无机物粒子间的粘接力的粘合剂。本发明的电子部件用糊剂包含无机物粒子(1)、分散剂(2)、粘合剂(4、5)和有机溶剂,粘合剂包含吸附于无机物粒子(1)的表面的第1粘合剂(5)、以及未吸附于无机物粒子(1)的表面的第2粘合剂(4),至少第1粘合剂(5)为具有单末端羧基或单末端羧酸盐的纤维素衍生物。

    层叠陶瓷电容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24992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010184175.8

    申请日:2020-03-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陶瓷电容器。层叠陶瓷电容器具备:陶瓷坯体,包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并具有在层叠方向上相对的主面、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侧面、以及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的端面;和外部电极,与设置于陶瓷坯体的两端面。电介质层包含多个含有Ba和Ti的陶瓷粒子,在电介质层中的位于层叠方向外侧的外层电介质层、位于相邻的内部电极之间的内层电介质层、以及当在层叠方向上观察陶瓷坯体时不存在内部电极的区域即侧边缘部中的至少一者中,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的由层叠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规定的面观察,P和Si在三个陶瓷粒子的晶界三相点的至少一处发生偏析。

    复合结构体、层叠陶瓷电子部件前体、层叠陶瓷电子部件前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陶瓷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83070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180092231.8

    申请日:2021-1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含有包含脂肪族聚碳酸酯和无机粒子的结构体、且包含脂肪族聚碳酸酯和无机粒子的结构体与所接触的其他结构体在两者的界面处不易因外力而剥离的复合结构体,包含上述复合结构体的层叠陶瓷电子部件前体,上述层叠陶瓷电子部件前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包括上述层叠陶瓷电子部件前体的制造方法的层叠陶瓷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在含有包含脂肪族聚碳酸酯和无机粒子的结构体的复合结构体中,包含脂肪族聚碳酸酯和第1无机粒子的第1结构体与包含分支型聚合物和第2无机粒子的第2结构体进行复合化,作为分支型聚合物,使用其分子链具有由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的主链、及由脂肪族聚碳酸酯或脂肪族聚酯形成的支链的聚合物。

    层叠陶瓷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48519B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510587319.3

    申请日:2015-09-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4/2325 H01G4/0085 H01G4/1227 H01G4/30

    Abstract: 层叠陶瓷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1)和外部电极(13),该层叠体(11)是电介质层(10)和以贱金属作为主要成分的内部电极层(12)交替层叠而成的,该外部电极(13)具有在层叠体(11)的表面形成的外部电极主体(13a)以及在外部电极主体(13a)的表面形成的镀层(13b)、(13c)。外部电极主体(13a)含有Cu,在外部电极主体(13a)与镀层(13b)的接合部设置有含有Cu2O的保护层(20)。对除去外部电极(13)后的层叠体(11)施加热并对由层叠体(11)产生的氢量进行测定的情况下,在350℃以上的范围内每单位温度产生的氢量的算术平均值Xa的、相对于在230℃以上且250℃以下的范围内每单位温度产生的氢量的算术平均值Y的比例(Xa/Y)为0.66以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