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859771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311784.0
申请日:2022-10-25
申请人: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G06F30/27 , G06N3/12 , G06F17/16 , G06Q50/06 , G06F119/02 , G06F11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快变量退化方法中快变量的选择方法,根据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特征值分布情况确定主导模态,利用参与因子分析法初步选择对于各主导模态的参与因子值均小于所设常数参数的状态变量作为快变量,并考虑到快变量退化方法在电力系统状态空间模型中应用的前提,构建遗传算法模型对快变量的选取进行优化。利用该发明对快变量的选取结果,可将输电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快、慢子系统分离,通过快变量退化方法实现对系统状态空间方程的快速求解。本发明能够保证快变量退化方法成功应用到输电系统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评估的线性状态空间模型中,可保证选择的快变量对系统影响足够小,从而在快变量退化过程中减小快速求解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729457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37932.3
申请日:2023-09-22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杨祺铭 , 陈晨 , 邹文秋 , 刘达夫 , 钟剑 , 李明昊 , 李更丰 , 别朝红 , 秦玉文 , 胡骞文 , 孙少华 , 辛正堃 , 刘超 , 徐铭乾 , 王毅钊 , 刘浩 , 邵美阳 , 王露缙
IPC分类号: H04L41/0654 , H02J3/32 , H02J3/06 , G06Q50/06 , G06Q10/0631 , H04L41/14 , H04L41/142 , H04W4/40 , H04W4/02 , H04W24/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性配电网信息物理协同快速恢复方法及系统,建立EV灾前调度模型;基于EV灾前调度模型建立灾前阶段预备模型,实现灾前预备;基于无人机悬浮位置和环境因素确定无人机通信覆盖范围,同时考虑恢复区域中远动开关和V2G站点均有通信覆盖,建立区域无人机通信需求模型;基于区域无人机通信需求模型和灾前阶段预备模型确定EV避难结果,以最小化整个恢复周期系统加权失负荷量最小为目标建立灾后阶段动态恢复模型;基于灾后阶段动态恢复模型获取配电网故障场景信息,实现灾后恢复。本发明充分研究信息物理耦合特性下信息层和物理层灵活资源关联关系,快速高效恢复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最大限度降低停电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676004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21370.3
申请日:2023-06-16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无人机应急移动基站的配电网负荷综合恢复方法,在极端灾害造成配电网地面通信基站损坏导致不可用的情况下,利用本发明中提出的综合恢复策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无人机应急移动基站资源提供应急通信服务,恢复配电网通信能力,协同配电网负荷恢复策略,有效增强配电网负荷恢复能力,提高配电网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83824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333735.0
申请日:2022-03-31
申请人: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H01H33/66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真空开关用单线圈式电磁斥力机构及工作方法,该单线圈式电磁斥力机构包括分闸涡流板组件、线圈浇注体、合闸涡流板组件、线圈运动组件和绝缘支撑套。本发明一方面采用单线圈结构即能实现快速真空开关的合分闸操动,可填补快速真空开关用电磁斥力机构技术空白,降低快速真空开关制造成本,助益于快速真空开关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在快速真空开关合、分闸操动接近合闸或分闸位置时,线圈浇注体中延续的放电电流,可在其运动方向的分闸涡流板或合闸涡流板中感应产生与线圈浇注体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分别为合闸运动或分闸运动提供阻尼缓冲作用力,显著提升快速真空开关合分闸操动的机械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680980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57314.8
申请日:2023-06-05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F30/27 , G06F30/18 , G06N5/02 , G06F119/02 , G06F11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性配电网元件关键性分析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基于图模型理论将配电系统易损元件及相互连接关系抽象为配电系统图模型;对配电系统元件进行建模,确定潜在关键元件的元件故障率和故障修复时间;对配电系统所有元件进行时序蒙特卡罗采样,生成元件时序状态转移序列;根据配电系统图模型节点间的拓扑关系得到配电系统的时序状态转移序列;根据配电系统图模型和配电系统时序状态转移序列,结合图理论分析关键元件参数变化对系统供电产生的影响,计算元件关键性指标;根据RBTS bus2配电系统进行分析,对比有联络线和无联络线的情况,分别分析得到配电系统的关键元件识别结果。能够准确地量化元件在弹性配电网可靠供电中的贡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169604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262766.0
申请日:2024-03-07
IPC分类号: G01R31/52 , G01R19/165 , G06F30/20 , G06F11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零序电流变化趋势的高阻故障检测方法及系统,利用小波变换提取故障后线路零序电流中丰富的暂态特征,根据提取得到的低频分量,并结合Hilbert变换,进一步计算信号的包络线,并提出了高阻故障检测判据,有效提高了高阻检测能力。本发明不受配电网拓扑结构、系统参数、故障位置、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增加了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44268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72748.9
申请日:2023-12-21
IPC分类号: G06F30/17 , G06F30/23 , G06T17/20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2 , G06F111/10 , G06F111/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压力释放阀高速泄压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参数,参数包括压力释放阀泄压口径、阀盘开启高度和阀盘边长;根据采集的参数,通过代理函数模型预测出口处的排油量以及压力释放阀的开启时间;利用优化目标函数,对代理函数模型进行求解,实现最小化压力释放阀的开启时间,最大化排油量;其中,优化目标函数根据预测的出口处的排油量以及压力释放阀的开启时间建立。本发明能够提高油浸式变压器压力释放阀的性能和效率,并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利用代理函数模型可以大幅减少计算时间和资源消耗,提高油浸式变压器压力释放阀高速泄压优化过程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74150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65373.3
申请日:2023-12-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峰度和Teager能量算子的配电网相继故障检测方法及系统,利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提取故障后线路零序电流中丰富的暂态特征,根据提取得到的本征模态分量,并结合峰度特征与Teager能量算子,提出了继发故障判别方法以及继发故障时刻计算方法。本发明方法不受配电网拓扑结构、系统参数、过渡电阻、合闸角、故障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快速检测首发故障和继发故障,准确捕捉两次故障时刻,大大增加了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626440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38698.9
申请日:2023-05-31
申请人: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西安理工大学 , 国网(西安)环保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主动注入式的配电网故障行波定位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检测到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通过控制有源逆变装置由配电网中性点注入特征频率的探测信号;步骤2、利用线路首端检测装置测得由故障点反射回的电流行波信号;步骤3、利用相模变换、Teager能量算子标定行波波头,基于行波定位方法计算故障距离。实现主动注入式配电网故障的准确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8962318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456928.0
申请日:2024-10-18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领域,提供了基于分段Teager‑Kaiser能量算子的电缆早期故障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护层相电流信号分解;S2、重构信号;S3、分段能量算子求导;S4、早期故障检测;本发明对于不接地系统发生早期故障时,受配电网复杂拓扑结构及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故障特征微弱,难以具体分析;本发明基于无支路10kV系统三相单芯电缆的仿真模型,通过分析早期故障的等效电路,获取线路特征,确定早期故障护层相电流的来源,为基于分段Teager‑Kaiser能量算子检测早期故障奠定了基础,同时本发明所提检测方法,具有不受强噪声干扰的优点,有效提高了早期故障检测的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