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207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65568.0
申请日:2024-07-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磁电耦合的多线圈水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属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领域,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所述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发生磁电耦合;所述发射端由直流电源、功率放大电路以及发射线圈构成,所述接收端由磁电换能器、驱动电路以及水下设备构成,所述发射端与接收端相对放置。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基于磁电耦合的多线圈水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可以有效地应对系统在高电导率介质中的涡流与传输距离问题,解决了在水下尤其是高电导率介质中能量传输效率较低的问题,同时让装置体积、重量不至于过大,更适合工业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8190688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0157016.7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62
Abstract: 一种高温环境下DIC标定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DIC标定装置,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在室温环境下进行标定操作,标定结果应用于高温测试无法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的问题,本发明包括试验单元、标定单元、旋转单元和滑动单元,所述试验单元包括试验机和环境箱,环境箱安装在试验机的中部,所述标定单元悬浮于环境箱内,所述标定单元通过所述旋转单元与所述滑动单元连接。本发明是在试验温度下进行标定,解决了当前室温标定结果在高温测试应用而导致的测试精度较低的问题,有效的避免了因温度变化对标定结果产生的影响。所有操作都通过机器(计算机)进行控制,标定结果更加精确。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92909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0156592.X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静态拉伸测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低温静态拉伸载荷测试试验箱,包括试验机底座;横梁;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辅助均匀受热测试装置,所述辅助均匀受热测试装置内设置有测试板,所述横梁上设置有监测装置。本发明通过辅助均匀受热测试装置实现对测试板进行均匀加热、防热泄露和未检测区降温隔离的工作,通过启动防泄漏进给装置,在常态下利用密封卡座对测试板进行夹持,在夹持时达到防热泄露、热阻断的效果,在实现自动化对测试板进行向上的自动进给工作前脱离两个密封卡座对测试板的限制,继而便于进给工作,对准测试板的两面进行吹动降温,继而避免因热传递导致底部未测试的测试板受高温影响受损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5152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157335.8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7 , G01N21/88 , G01N3/08 , G01N3/06 , G06F113/26 , G06F113/12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基于显微观测的复合材料层内仿真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层内仿真方法,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仿真方法无法精确地模拟实际中出现的多种损伤类型,导致对材料性能的误解和不准确的预测问题,本发明步骤如下:一:对0°单向带进行拉伸实验;二:对90°单向带进行拉伸实验;三:建立织物复合材料基于纤维束、基体的细观尺度单胞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提取层内纤维束三个方向的损伤单元数量,基体的损伤单元数量;四:根据步骤一、二计算得到的损伤占比,将仿真中的层内损伤归类为基体损伤、界面损伤和纤维损伤;五:对织物复合材料的损伤断面进行显微观察,并计算三种损伤模式的占比。本发明属于仿真测量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990535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26037.2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疲劳刚度退化规律测定方法,属于试验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直接在疲劳测试过程中使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测量刚度退化存在误差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试件表面处理,在试件表面制作散斑;步骤二:加载,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1:对试件进行准静态加载,同时对静态加载过程中的试件表面图像进行采集;得到准静态加载的试件刚度;步骤2.2:对试件进行疲劳加载;步骤2.3:判断“是”或“否”,“是”则结束加载,“否”则进行步骤二。本发明不需要使用高性能的DIC相机,仅需普通配置的DIC相机就可以得到材料的真实刚度退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5056509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2210664831.3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真空导入工艺制造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真空导入工艺制造复合材料的方法,通过铺覆、检漏、利用真空袋反复挤压增加材料、注料、脱泡、固化等步骤,使用单向透气膜和透气毡,使增强材料受压均匀,在注料前通过真空袋反复挤压增加材料,使之更密实,在注料过程中仍能持续对树脂混合液进行脱泡,能够有效提高复合材料制品成型后的纤维体积含量,制品孔隙率大幅下降,且不受形状和尺寸的限制。由此制得的复合材料制品相较于传统真空导入工艺明显提高,通过纤维灼烧法测定的纤维体积含量提高8%‑12%。制品孔隙率大幅下降,显微镜图像分析法测定的孔隙率下降50%左右。
-
公开(公告)号:CN114491831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1599820.3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7/11 , G06F111/10 , G06F111/04 , G06F119/14 , G06F11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断裂相场法的非均匀材料弥散裂纹J积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引入断裂相场模型的相场变量d,确定具有积分区域无关性的非均匀材料弥散裂纹J积分表达式以及相应的有限元离散格式;二、建立含有弥散裂纹的有限元模型并划分有限元网格;三、调用断裂相场模型的计算子程序,采用牛顿‑拉普森方法求解断裂相场模型非线性控制方程;四、根据非均匀材料弥散裂纹J积分的有限元离散格式,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求解弥散裂纹尖端的特征量—应力强度因子KI。本发明实现了对非均匀材料弥散裂纹尖端特征量的准确求解,弥补了传统断裂相场法无法准确刻画弥散裂纹尖端应力状态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5931557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583673.5
申请日:2022-12-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T原位观测的大载荷拉伸试验方法及保载装置,该方法先通过预试验选取CT扫描停机点,然后将拉伸试件通过保载装置安装于万能电子试验机,在加载过程中,保载装置为非保载模式,并将加载力传递至拉伸试件。在每个预设的CT扫描停机点时,万能电子试验机停止运行,并保持当前位移,调节保载装置进入保载模式,使拉伸试件保持现状,然后将保载装置从万能电子试验机取下放入CT中扫描,得到CT扫描停机点处拉伸试件的三维重建。如此通过加载、保载、扫描,直至最后一个CT扫描停机点,得到试验所需载荷的拉伸试件的三维重建,突破现有设备对试验的载荷限制。该装置能够应用于基于CT原位观测的大载荷拉伸试验,实现分段加载和保载。
-
公开(公告)号:CN115683820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402351.6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环境下复合材料剪切性能测试的装置及方法,涉及试验设备领域,包括夹具、垫块、盖板、加热装置、隔热箱、DIC相机和声发射导波杆,两块垫块夹持试件一端,盖板通过螺栓将垫块固定在夹具内以使夹具对试件进行纵向的剪切拉伸;加热装置架设在夹具外以对试件加热,隔热箱包覆在夹具和加热装置外以避免热量散失,DIC相机置于隔热箱装有过滤有色光波的透明材料的窗口外,观测试件有散斑一面的应变状态,声发射导波杆抵接在试件的另一侧测量声发射信号,本发明具有利用DIC技术对试件有效区域的剪切和纵向拉伸应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判定加载过程中有效区域是否处于剪切状态,并以此来确定试件的剪切强度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753733B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1910014814.3
申请日:2019-01-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间钢结构施工合拢温度确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空间钢结构的环境温度工况和合拢温度工况,确定空间钢结构的温度作用工况;计算空间钢结构在不同温度作用工况下的应力响应;确定所述应力响应的波动指标;取所述波动指标所对应的合拢温度为所述空间钢结构施工的最优合拢温度;所述波动指标,包括:应力响应的最小值。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计算不同环境温度工况及合拢温度工况下空间钢结构的应力响应,分析应力响应与合拢温度工况的关系,基于应力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施工合拢温度范围,能在年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内使结构应力波动最小,相比现有技术,合拢温度取值颗粒度小、精准度高,能够提高施工运营安全保障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