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8574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53718.2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13/26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考虑应力耦合效应的复合材料疲劳退化模型的构建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疲劳研究技术领域。方法如下:计算受力单元在各个方向的应力大小;计算受力单元在1、2、3方向上的等效强度;计算受力单元在各个应力方向的等效疲劳寿命;计算1、2、3应力方向的等效疲劳应力值,并据此对退化模型中的疲劳峰值载荷进行修正;建立复合材料单轴疲劳刚度退化模型和单轴疲劳强度退化模型,确定模型中相关参数;得到考虑应力耦合效应的疲劳刚度模型和疲劳强度退化模型。本发明优化了传统退化模型只考虑单一应力而导致模型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为复合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提供了有力参考,提升了疲劳过程中剩余刚度和剩余强度的预测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35258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492173.3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3/26 , G06F111/1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一种高低周复合疲劳加载的复合材料刚度退化建模方法,涉及复合材料疲劳性能技术领域。根据载荷谱确定高、低周疲劳载荷及频率比;基于纯低周或纯高周疲劳试验数据,建立单轴疲劳等寿命模型;得到相关高、低周疲劳寿命的表达式;针对高低周复合疲劳载荷工况,建立考虑高、低周以及耦合疲劳损伤的高低周复合疲劳损伤模型;基于多次疲劳循环加载,计算材料的累计损伤情况;建立单轴疲劳刚度退化模型;结合累计损伤表达式以及单轴疲劳刚度退化模型,得到复合材料在高低周复合疲劳加载下的刚度退化模型。解决目前缺乏复合材料在高低周复合疲劳载荷下的刚度退化模型预测问题,为复合材料在复合疲劳载荷下的数值仿真工作提供重要的模型输入。
-
公开(公告)号:CN11819068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157016.7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62
Abstract: 一种高温环境下DIC标定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DIC标定装置,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在室温环境下进行标定操作,标定结果应用于高温测试无法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的问题,本发明包括试验单元、标定单元、旋转单元和滑动单元,所述试验单元包括试验机和环境箱,环境箱安装在试验机的中部,所述标定单元悬浮于环境箱内,所述标定单元通过所述旋转单元与所述滑动单元连接。本发明是在试验温度下进行标定,解决了当前室温标定结果在高温测试应用而导致的测试精度较低的问题,有效的避免了因温度变化对标定结果产生的影响。所有操作都通过机器(计算机)进行控制,标定结果更加精确。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112650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645017.9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压缩性能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压缩性能测试的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实验装置包括沿待测材料的高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压缩组件、第一夹持组件、第二夹持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第一压缩平台和第一调节组件,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和第一限位组件;第二压缩组件包括第二压缩平台和第二调节组件,第二夹持组件包括第三夹持块、第四夹持块和第二限位组件;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待测材料在厚度方向的位置,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用于调节待测材料在宽度方向的位置。本发明提供的实验装置能够确保待测材料处于对中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990535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0126037.2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疲劳刚度退化规律测定方法,属于试验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直接在疲劳测试过程中使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测量刚度退化存在误差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试件表面处理,在试件表面制作散斑;步骤二:加载,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1:对试件进行准静态加载,同时对静态加载过程中的试件表面图像进行采集;得到准静态加载的试件刚度;步骤2.2:对试件进行疲劳加载;步骤2.3:判断“是”或“否”,“是”则结束加载,“否”则进行步骤二。本发明不需要使用高性能的DIC相机,仅需普通配置的DIC相机就可以得到材料的真实刚度退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819446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28350.4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1/20 , G06F113/26
Abstract: 一种铺层复合材料叶片的精细化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属于复合材料叶片结构设计领域。S100对叶片进行初步铺层设计,得到铺层信息文件;S200划分叶片有限元网格;S300根据铺层信息文件,设置上述网格的局部坐标系;S400根据铺层信息文件,找到每个中面单元对应的铺层,得到单元‑铺层映射关系文件;S500根据叶片铺层设计准则创建铺层顺序文件,根据单元‑铺层映射关系文件将铺层分配给实体单元,并使用有限元计算等效单元属性;S600汇总上述文件,输出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后续可根据铺层顺序文件和单元‑铺层映射关系文件直接快速调整铺层结构,减少了设计的工作量,为批量构建铺层复合材料叶片有限元模型、自动化设计叶片铺层结构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929111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57137.1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复合材料高温环境下损伤模式识别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损伤模式识别方法在高温下是否适用仍不明确,且高温环境下的声发射采集存在困难的问题,具体包括:步骤一:基于声发射测试装置进行不同温度环境下基体拉伸实验;步骤二:基于声发射测试装置进行不同温度环境下45°单向带拉伸实验;步骤三:基于声发射测试装置进行不同温度环境下0°单向带拉伸实验;步骤四:基于声发射测试装置进行不同温度环境下织物层间拉伸实验。本发明明确了温度对不同损伤模式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影响,建立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温度环境下的损伤模式识别方法。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5615826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263461.9
申请日:2022-10-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试验件的拉剪耦合测试装置及试验测试方法,属于结构强度检测技术领域。可以实现单独的拉伸加载和剪切加载,也可实现任意载荷比的拉剪耦合加载,同时也可以实现高低周复合疲劳加载。夹持装置用于夹持试验件的上下两端,夹持装置上端通过上端夹具与竖直作动器连接,竖直作动器从竖直方向上对试验件施加拉剪载荷,夹持装置通过下端夹具与水平作动器相连接,水平作动器从水平方向上对试验件施加拉剪载荷,夹持装置下端通过下端夹具安装在底端固定机构上,并在上端夹具的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固定机构。本发明将拉伸和剪切测试巧妙结合,针对于厚型板材试验件,解决了试件尺寸较短而难以夹持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25245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386700.9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桁架结构变角度偏心加载试验装置,包括反力架、角度板、加力装置、转接部、压力测量部、转接板和角度调整支座,角度板具有倾斜安装面,且角度板能够沿倾斜安装面的倾斜方向相对反力架移动,加力装置固定在倾斜安装面上,其施力端与转接部铰接,使转接部能够相对加装置在倾斜安装面的倾斜方向上转动,压力测量部安装在转接板的中心,转接部的转接柱与压力测量部连接,角度调整支座包括固定座和能够相对固定座转动的支撑座,待测桁架结构固定在支撑座上,在试验时,通过不同角度的角度板调整加力装置的角度,通过角度调整支座调整待测桁架结构的水平角度,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满足桁架结构变角度偏心加载试验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862741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953717.8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19/04 , G06F119/14 , G06F113/26
Abstract: 一种由非线性变形导致局部应力比变化的疲劳仿真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研究技术领域。方法如下:确定疲劳载荷峰谷值并计算疲劳应力比;将疲劳加载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计算当前疲劳循环加载下的等效疲劳寿命;计算当前疲劳循环加载下的应力比;计算当前单元的等效疲劳寿命;建立复合材料单轴疲劳刚度退化模型和单轴疲劳强度退化模型,计算模型整体的疲劳寿命。本发明通过考虑疲劳过程中局部应力比变化对复合材料疲劳寿命的影响,并基于等寿命模型、刚度退化模型、强度退化模型及疲劳失效准则,建立了一种更为精确的复合材料疲劳仿真分析方法,优化了传统模型的预测精度,填补了复合材料疲劳仿真计算领域的空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