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4090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707777.5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12N7/02 , C12N13/00 , C12Q1/6806 , G01N27/327 , C12R1/93
Abstract: 一种基于微纳过滤与电荷分选的体液中病毒提取方法,它涉及体液中病毒提取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微纳过滤与电荷分选的体液中病毒提取方法,本发明使用不同孔径滤膜过滤去除了不同尺寸的干扰物;并利用病毒与其他病毒的等电位点差异实现了基于电荷分选的同尺寸干扰物去除,最终实现了含有多种干扰物的体液样本中病毒的提取;本发明对于体液中细胞干扰物、细菌干扰物、纳米粒子干扰物均可实现有效去除,电荷分选策略中负电势极板能够实现带正电病毒的富集,证明电荷分选策略的有效性。本发明可获得一种基于微纳过滤与电荷分选的体液中病毒提取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5503940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398649.4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应用于无人飞行器的自适应腿式起落架,属于飞行器的起落架。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腿式无人飞行器所适应的非平坦地面范围较小,并且面对摇晃的着陆地点容易发生打滑现象而失去稳定性的问题。本发明的起落架为绳驱牵连的差动起落架,通过差动原理实现左支腿机构的支撑大腿与右支腿机构的支撑大腿的反向运动、左支腿机构的支撑大腿与右支腿机构的支撑大腿的同向运动以及左支腿机构和右支腿机构的支撑大腿与后支腿机构的支撑大腿的反向运动;在通过小腿驱动机构对支撑小腿的调节,来实现支腿机构足端的目标姿态。本发明主要用于无人飞行器在复杂路面的着陆。
-
公开(公告)号:CN109625337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910060076.6
申请日:2019-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具有分时串行触发功能的可回收火箭腿式缓冲器,涉及一种可回收火箭腿式缓冲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着陆缓冲器一般采用铝蜂窝单一材料构成,吸能效率低,载荷波动大,无法适用于恶劣环境下的火箭软着陆的问题。本发明的底座卡装在缓冲器外壳的底部,隔离圆管插装在缓冲器外壳内的底座上,隔离圆管内填充有金属蜂窝A,圆柱活塞可滑动安装在隔离圆管内,活塞推杆1的一端伸入到隔离圆管内,端盖盖装在缓冲器外壳的上端;缓冲金属管套装在隔离圆管上,缓冲金属管的管径由底座向端盖方向渐增,金属蜂窝B安装在隔离圆管的外壁和缓冲金属管的内壁之间的腔室内,锁紧组件分别安装在金属蜂窝B上和圆柱活塞上。本发明用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625337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060076.6
申请日:2019-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4G1/6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1/62
Abstract: 一种具有分时串行触发功能的可回收火箭腿式缓冲器,涉及一种可回收火箭腿式缓冲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着陆缓冲器一般采用铝蜂窝单一材料构成,吸能效率低,载荷波动大,无法适用于恶劣环境下的火箭软着陆的问题。本发明的底座卡装在缓冲器外壳的底部,隔离圆管插装在缓冲器外壳内的底座上,隔离圆管内填充有金属蜂窝A,圆柱活塞可滑动安装在隔离圆管内,活塞推杆1的一端伸入到隔离圆管内,端盖盖装在缓冲器外壳的上端;缓冲金属管套装在隔离圆管上,缓冲金属管的管径由底座向端盖方向渐增,金属蜂窝B安装在隔离圆管的外壁和缓冲金属管的内壁之间的腔室内,锁紧组件分别安装在金属蜂窝B上和圆柱活塞上。本发明用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573108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636109.9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4G1/62
Abstract: 一种面向可回收火箭着陆支撑腿式两级缓冲器,它涉及一种缓冲器。本发明解决现有的缓冲装置在火箭着陆时缓冲吸能效果不理想、冲击力不平稳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撞头、缓冲器外壳端盖、缓冲器外壳和底座,缓冲器外壳是上端开口的桶体,底座固定安装在缓冲器外壳的内底面,外壳端盖盖装在缓冲器外壳上端开口处,所述一种面向可回收火箭着陆支撑腿式两级缓冲器还包括一级缓冲组件和二级缓冲组件,所述一级缓冲组件和所述二级缓冲组件由上至下依次连接,且所述二级缓冲组件安装在底座上,撞头的下端穿过缓冲器外壳端盖与所述一级缓冲组件连接。本发明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436380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639712.2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4G1/62
Abstract: 一种用于火箭着陆机构的长度可调式支腿缓冲器,它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火箭软着陆难以适应复杂地形,导致火箭回收困难,回收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撞头、活塞推杆、拉刀、缓冲金属管、蜂窝层、回收筒、丝杆螺母、丝杆、电机、多个弹簧和多个柱销,撞头固接在活塞推杆的顶端,活塞推杆下端圆盘的外侧沿圆周方向设有拉刀,缓冲金属管内填充有蜂窝层,丝杆的下端与电机连接,丝杆螺母旋装在丝杆的外侧,丝杆螺母的外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多个柱销,回收筒的内侧壁上沿高度方向均布设有多个齿形环槽,柱销的外侧端设置在一个齿形环槽的槽内。本发明用于可回收火箭着陆缓冲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09720606B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1811653318.4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4G1/62
Abstract: 一种面向可回收火箭着陆机构的腿式组合缓冲器,它涉及航空航天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着陆缓冲机构单一采用金属蜂窝结构作为缓冲材料,存在单位体积吸收的冲击能量较低,无法满足火箭着陆回收的的要求的问题。本发明的缓冲器外壳为空心圆筒结构,缓冲腔体和底座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缓冲器外壳内,底座固定在缓冲器外壳的底部,缓冲腔体固定在底座上,缓冲腔体为空心圆柱结构,第一活塞推杆、低密度金属蜂窝、第二活塞推杆和高密度金属蜂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缓冲腔体内,低密度金属蜂窝的刚度小于高密度金属蜂窝的刚度。本发明用于提高可回收火箭着陆机构的缓冲器的缓冲吸能性能,从而满足火箭着陆回收的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238847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2010073872.6
申请日:2020-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火星车移动系统牵引性能测试装置,属于火星探测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基座,用于支撑被测火星车;阻力矩加载机构,用于与被测火星车的车轮相连接,对被测火星车的车轮进行阻力矩的加载;牵引力加载机构,用于与被测火星车的车体相连接,在火星车行走过程中对被测火星车施加牵引力,以及真空罐及温度控制机构,用于容纳被测火星车并控制测试环境的控制真空度和温度,且阻力矩加载机构和牵引力加载机构均设置于真空罐及温度控制机构的内部。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能够实现火星车移动系统在地面的性能测试,模拟车轮负载与不同地貌特征所需的车轮阻力矩,能够满足0-3000N的牵引力加载技术指标和加载精度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720606A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811653318.4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4G1/62
Abstract: 一种面向可回收火箭着陆机构的腿式组合缓冲器,它涉及航空航天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着陆缓冲机构单一采用金属蜂窝结构作为缓冲材料,存在单位体积吸收的冲击能量较低,无法满足火箭着陆回收的的要求的问题。本发明的缓冲器外壳为空心圆筒结构,缓冲腔体和底座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缓冲器外壳内,底座固定在缓冲器外壳的底部,缓冲腔体固定在底座上,缓冲腔体为空心圆柱结构,第一活塞推杆、低密度金属蜂窝、第二活塞推杆和高密度金属蜂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缓冲腔体内,低密度金属蜂窝的刚度小于高密度金属蜂窝的刚度。本发明用于提高可回收火箭着陆机构的缓冲器的缓冲吸能性能,从而满足火箭着陆回收的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76047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42263.7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18/24 , G16B40/10 , G06N3/0464 , G06N3/048 , G06N3/08 , G06F18/213
Abstract: 一种基于拉曼光谱权重分析的病原菌分型方法,它属于病原菌拉曼光谱数据分型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由于拉曼特征峰在病原菌分类中的作用不显著以及拉曼数据的低信噪比和低差异性导致病原菌分型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发明利用预处理后病原菌拉曼光谱数据对病原菌分型模型进行预训练,再通过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计算拉曼光谱数据中不同拉曼谱段对病原菌分型的重要程度,根据重要程度对病原菌拉曼光谱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以弱化对病原菌分类贡献度小的拉曼光谱谱段,放大病原菌间的拉曼光谱数据差异,利用加权处理后的拉曼光谱数据对病原菌分型模型进行优化训练,从而提高对病原菌分型的效果。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病原菌分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