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尺寸自适应包装系统及包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59882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790239.9

    申请日:2020-08-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的一种尺寸自适应包装系统及包装方法,设置了测量装置,控制装置依据测量装置的各检测端与物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控制横封装置、侧封装置的热封动作,并控制拉膜装置将三角成型机构分好的C型侧包覆膜包裹着物品一起拉到包装位置。在整个包装流程中,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物品尺寸灵活控制横封装置和侧封装置的热封动作,使得最终包装膜能够适配物品的长宽高尺寸,提高包装膜的使用率,节约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包装系统的适用性。

    一种用于快递包装的自动贴标成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591507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547372.1

    申请日:2020-06-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快递包装的自动贴标成袋系统,其包括:前输送带,用于将待包装物品输送到包装袋内;包装膜折展装置,用于将包装膜折成包装袋;贴标装置,设置在前输送带的上方,贴标装置用于将信息标签贴到包装袋上;后输送带,设置在前输送带的后侧,后输送带上方分别设有横向封切装置和纵向封切装置,横向封切装置和纵向封切装置分别用于对物品的包装袋进行横向和纵向封切;废模回收装置,设置在后输送带的下方,且废模回收装置用于对封切的废包装膜进行回收。本发明不仅能对不同尺寸的物品进行自动贴标和包装操作,解决了柔软产品不易贴标的问题,同时,还能对封切的废包装膜进行回收,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16790A

    公开(公告)日:2007-08-15

    申请号:CN200710037204.2

    申请日:2007-02-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具体步骤为:确定截面尺寸,预估有粘结筋的总面积Ap,确定有粘结设计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1,有粘结预应力损失的计算σln1,有粘结设计正常使用状态验算,有粘结设计承载力验算,确定无粘结筋的面积Apn2,确定混合配筋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2,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σln2的计算,混合配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混合配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本发明对于采用有粘结设计的大跨预应力梁,在满足正常使用、抗震以及构造要求的情况下,承载力往往大量富余,将部分有粘结筋改用无粘结筋,在提高正常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减小承载力超强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给施工带来便利。

    一种用于快递包装的自动贴标成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591507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010547372.1

    申请日:2020-06-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快递包装的自动贴标成袋系统,其包括:前输送带,用于将待包装物品输送到包装袋内;包装膜折展装置,用于将包装膜折成包装袋;贴标装置,设置在前输送带的上方,贴标装置用于将信息标签贴到包装袋上;后输送带,设置在前输送带的后侧,后输送带上方分别设有横向封切装置和纵向封切装置,横向封切装置和纵向封切装置分别用于对物品的包装袋进行横向和纵向封切;废模回收装置,设置在后输送带的下方,且废模回收装置用于对封切的废包装膜进行回收。本发明不仅能对不同尺寸的物品进行自动贴标和包装操作,解决了柔软产品不易贴标的问题,同时,还能对封切的废包装膜进行回收,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不等长双纵臂悬架轮边电驱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935203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46106.2

    申请日:2014-04-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不等长双纵臂悬架轮边电驱动系统,主动轮通过小轴承安装支撑于轴承支座内,电机与轴承支座一体安装并固定于车架,主从动轮间的动力传递为同步带传动、或为链传动、或为齿轮传动,从动轮通过花键与驱动轴连接传递动力,驱动轴通过大轴承支撑于立柱内,从动轮与双纵臂悬架组装成的一体化机构随双纵臂一起绕双纵臂与车架铰接轴线摆动。本发明的优点是省去了传统电动车驱动车装置中的半轴和万向节,有效地减小了非簧载质量,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

    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23402C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710037204.2

    申请日:2007-02-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具体步骤为:确定截面尺寸,预估有粘结筋的总面积Ap,确定有粘结设计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1,有粘结预应力损失的计算σln1,有粘结设计正常使用状态验算,有粘结设计承载力验算,确定无粘结筋的面积Apn2,确定混合配筋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2,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σln2的计算,混合配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混合配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本发明对于采用有粘结设计的大跨预应力梁,在满足正常使用、抗震以及构造要求的情况下,承载力往往大量富余,将部分有粘结筋改用无粘结筋,在提高正常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减小承载力超强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给施工带来便利。

    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反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98766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897015.8

    申请日:2020-08-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反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地理编码及影像配准,生成差分干涉对,选取PS点,时空解缠,误差分离。具体的,在影像配准方式上,采用粗配准加精配准,保证TOPS成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需要;对于大气延迟误差,分别对分层大气和浮动大气利用不同的算法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上削弱大气误差的影响,提高形变反演的精度;若提供GNSS数据,可以利用该观测数据对大气延迟进行改正,同时在InSAR观测方程中作为约束条件进行联合平差,保证了形变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实现全天候、大面积、连续、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监测。

    一种一体化单纵臂齿轮减速式轮边电驱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707749B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310666861.9

    申请日:2013-12-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一体化单纵臂齿轮减速式轮边电驱动系统,采用驱动电机固定于车架,并与主动轮、行星轮、箱体以及单纵臂组装成一体化结构,减小了汽车的非簧载质量。A箱体、B箱体、单纵臂以及车架组成一个铰链四杆机构,当车轮在随机路面激励的作用下上下跳动时,单纵臂以及A、B箱体也会绕着各自的旋转轴线转动,该机构能够保证电机与从动行星轮(轮辋)之间的中心距因路面输入激励而变化时其传动比不变。本发明提出将电机动力传递给从动行星轮(轮辋)的新型轮边减速传动机构,它能保证电机与从动行星轮(轮辋)之间的传动比不随中心距而变化,但无需借助等速万向传动轴装置。本发明具有轮边减速机构简洁、传动效率高的优点。

    中、下承式拱桥吊杆更换过程中的施工监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16728A

    公开(公告)日:2007-08-15

    申请号:CN200710037205.7

    申请日:2007-02-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下拱桥吊杆更换过程中的施工监控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建立拱桥空间基准有限元模型,分析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并对整个吊杆更换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施工过程采用拱桥三维定位观测、桥面沉降监测、拱肋和系梁间的相对位移监测、吊杆索力监测、结构应力监测和长期监测;将监测过程中定期得到的数据与基准有限元模型进行比较,再对基准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用于下一阶段的基准有限元模型。本发明为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提供依据,既保证挠度不超过理论计算值,又保证索力在设计范围内,同时保证各主要受力部位的应力在预想和容许的范围内,保证结构在吊杆更换施工期间的安全,保证吊杆更换施工的顺利进行。

    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反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98766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0897015.8

    申请日:2020-08-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反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地理编码及影像配准,生成差分干涉对,选取PS点,时空解缠,误差分离。具体的,在影像配准方式上,采用粗配准加精配准,保证TOPS成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需要;对于大气延迟误差,分别对分层大气和浮动大气利用不同的算法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上削弱大气误差的影响,提高形变反演的精度;若提供GNSS数据,可以利用该观测数据对大气延迟进行改正,同时在InSAR观测方程中作为约束条件进行联合平差,保证了形变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实现全天候、大面积、连续、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监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