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冷却RQL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10570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121018.1

    申请日:2018-09-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黄玥 沈倩 林志伟

    Abstract: 用于冷却RQL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属于复合冷却领域,包括冲击孔板、扰流柱板和端壁;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旋流通道,旋流通道的外周形成有端壁,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通过端壁连接;所述冲击孔板上分布有贯穿冲击孔板的冲击孔;所述扰流柱板朝向冲击孔板的一面分布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与冲击孔交错设置;采用冲击孔和扰流柱的复合冷却方式,使得冷却效率高,可适应富油/淬熄/贫油燃烧室头部进气量少的条件,改善高温工作环境。

    一种超音速飞行器进气道微通道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184742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827620.1

    申请日:2016-09-1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C30/00 B64D33/08

    Abstract: 一种超音速飞行器进气道微通道冷却系统。设主流进口、环形进口主流道、进口主流道、微通道、出口主流道、环形出口主流道和主流出口;主流进口位于发动机隔离段上方,冷却液从主流进口进入环形进口主流道,环形进口主流道位于发动机隔离段外侧,冷却液在环形进口主流道分化成三股,分别进入处于进气道下、左、右壁面上方的进口主流道,冷却液从处于不同壁面上方的进口主流道进入各自壁面上的微通道,微通道处于进气道壁面内,对壁面和空气冷却,再进入燃烧室,冷却液在微通道吸收热量,各自进入不同壁面上方的出口主流道,汇入处于隔离段上方的环形出口主流道,再从主流出口流出,冷却液从主流出口流出进入燃烧室与空气混合燃烧,从尾喷管喷射出。

    间歇式过热部件的相变储热冷却保温装置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01027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689858.1

    申请日:2018-06-2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021

    Abstract: 间歇式过热部件的相变储热冷却保温装置及其方法,涉及相变储热。所述装置设有发热部件、第1冷却管路、第2冷却管路、相变储热装置、第1保温管路、第2保温管路、第1泵、第2泵和被保温部件;所述发热部件通过第1冷却管路和第1泵与相变储热装置连接,所述相变储热装置设有3层微通道,上下两层微通道为保温微通道,上下两层保温微通道之间为冷却微通道,冷却微通道用于填充相变材料,相变储热装置通过第2冷却管路与发热部件连接,相变储热装置通过第1保温管路和第2泵与被保温部件连接,被保温部件通过第2保温管路与相变储热装置连接。实现相变材料的储存能量,加热保温部件,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微通道可强化传热,增加能量利用效率。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室头部的微通道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61899A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810381403.3

    申请日:2018-04-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R3/286 F23R3/283 F23R3/52

    Abstract: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室头部的微通道冷却方法,涉及航空发动机。在用于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室预混头部的分级扩张台阶内部开设微小冷却微通道,并采用冷却剂对燃烧室头部结构进行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冷却剂先流经微通道结构冷却燃烧室头部,再喷入燃烧室头部预混级与空气进行掺混,并参与燃烧室的燃烧;冷却剂从冷却油路流到入口总流道,然后分散开流经环状分布的各条微通道,对燃烧室头部整圈分级扩张台阶的壁面进行冷却,接着汇总到主燃级燃油总流道再与主燃级油路的燃油汇总喷孔并喷入主混合器,最后和空气掺混参与燃烧。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室头部的微通道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61899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810381403.3

    申请日:2018-04-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室头部的微通道冷却方法,涉及航空发动机。在用于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室预混头部的分级扩张台阶内部开设微小冷却微通道,并采用冷却剂对燃烧室头部结构进行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冷却剂先流经微通道结构冷却燃烧室头部,再喷入燃烧室头部预混级与空气进行掺混,并参与燃烧室的燃烧;冷却剂从冷却油路流到入口总流道,然后分散开流经环状分布的各条微通道,对燃烧室头部整圈分级扩张台阶的壁面进行冷却,接着汇总到主燃级燃油总流道再与主燃级油路的燃油汇总喷孔并喷入主混合器,最后和空气掺混参与燃烧。

    一种LED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779737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506811.8

    申请日:2023-0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ED芯片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发光台面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电流阻挡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台面的表面,且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具有裸露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层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电流阻挡层通过嵌入所述第一通孔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表面;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层叠于所述电流阻挡层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发光台面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形成接触,且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具有裸露所述电流阻挡层表面的第二通孔。从而,当电流由金属电极传导至第一透明导电层后,电流绕过电流阻挡层,向第一透明导电层横向扩展,使得电流阻挡层下方的发光区得以利用,从而提升芯片亮度。

    导流驻涡一体化的级间燃烧室

    公开(公告)号:CN104847498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510278234.7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导流驻涡一体化的级间燃烧室,涉及燃气轮机。设有外壳、前导向叶片、后导向叶片和尾椎;外壳与前导向叶片、后导向叶片和尾椎同中轴线设置且为一体化结构;外壳设有环形凹腔,外壳前部壳壁的同一圆周上间隔均布设置冷却气进孔;前导向叶片各前叶片均设有冷却气流道孔,前导向中空主体与所述套壁之间形成内涵道,套壁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外涵道,在所述凹腔内形成驻涡,为凹腔内燃油与空气掺混并组织稳定燃烧做好准备。燃烧后气流冲击后方的低压涡轮做功,增加热循环功,增大燃气发动机推力。可解决高压涡轮出口气流流速大、湍流脉动高的困难及燃烧稳定及器件冷却保护的技术问题。

    导流驻涡一体化的级间燃烧室

    公开(公告)号:CN104847498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10278234.7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导流驻涡一体化的级间燃烧室,涉及燃气轮机。设有外壳、前导向叶片、后导向叶片和尾椎;外壳与前导向叶片、后导向叶片和尾椎同中轴线设置且为一体化结构;外壳设有环形凹腔,外壳前部壳壁的同一圆周上间隔均布设置冷却气进孔;前导向叶片各前叶片均设有冷却气流道孔,前导向中空主体与所述套壁之间形成内涵道,套壁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外涵道,在所述凹腔内形成驻涡,为凹腔内燃油与空气掺混并组织稳定燃烧做好准备。燃烧后气流冲击后方的低压涡轮做功,增加热循环功,增大燃气发动机推力。可解决高压涡轮出口气流流速大、湍流脉动高的困难及燃烧稳定及器件冷却保护的技术问题。

    一种基于射流的脉冲爆震发动机助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5779304U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20725025.2

    申请日:2016-07-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射流的脉冲爆震发动机助爆装置,涉及脉冲爆震发动机。设有爆震管、点火器、射流方向控制器和射流启闭控制器,在爆震管外部设有环形腔,在点火器前方设置射流火焰稳定器,高压气体通过环形腔进气口进入环形腔,由射流火焰稳定器及射流孔射入爆震管,混合后的燃气进入爆震管后,与从射流火焰稳定器中喷出的横向射流相互作用,形成低速回流区,用于提高点火成功率;在爆震管后端设有射流孔,从射流孔中喷射出的高压气体可等效为气动障碍物,用于加速火焰和形成爆震波;所述射流方向控制器用于控制射流方向,所述射流启闭控制器用于射流孔的启闭。流阻小、排气快、射流可控、结构简单。

    用于冷却富油/淬熄/贫油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8886833U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821568424.8

    申请日:2018-09-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沈倩 黄玥 林志伟

    Abstract: 用于冷却富油/淬熄/贫油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属于复合冷却领域,包括冲击孔板、扰流柱板和端壁;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旋流通道,旋流通道的外周形成有端壁,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通过端壁连接;所述冲击孔板上分布有贯穿冲击孔板的冲击孔;所述扰流柱板朝向冲击孔板的一面分布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与冲击孔交错设置;采用冲击孔和扰流柱的复合冷却方式,使得冷却效率高,可适应富油/淬熄/贫油燃烧室头部进气量少的条件,改善高温工作环境。(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