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跨模式组合出行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44611B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1711142887.8

    申请日:2017-11-17

    Abstract: 面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跨模式组合出行规划方法,属于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领域。现有技术提供的出行方案较为固定,无法根据用户对时间、经济等不同需求的特点生成个性化的方案。本发明首先将现有出行方式的出行过程进行单元化分解,在单元化过程中引入一些测算方式获得较为准确的出行单元数据。对区域路网在超级网络的概念上设置节点、路段,搭建不同交通方式所组成的综合网络层,将节点ID编码与出行单元的时间数据相匹配,生成路径算子。本方法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将各种出行方式的舒适程度、花费、路程时间等数据设立为适应性评价标准。根据路径算子,标定适应性评价标准,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最终为用户提供具有经济、省时、舒适、低碳特点的出行方案。

    面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跨模式组合出行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44611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142887.8

    申请日:2017-11-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47

    Abstract: 面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跨模式组合出行规划方法,属于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领域。现有技术提供的出行方案较为固定,无法根据用户对时间、经济等不同需求的特点生成个性化的方案。本发明首先将现有出行方式的出行过程进行单元化分解,在单元化过程中引入一些测算方式获得较为准确的出行单元数据。对区域路网在超级网络的概念上设置节点、路段,搭建不同交通方式所组成的综合网络层,将节点ID编码与出行单元的时间数据相匹配,生成路径算子。本方法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将各种出行方式的舒适程度、花费、路程时间等数据设立为适应性评价标准。根据路径算子,标定适应性评价标准,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最终为用户提供具有经济、省时、舒适、低碳特点的出行方案。

    一种含铒高温钛合金及其制备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2586647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210055557.6

    申请日:2012-03-05

    Abstract: 一种含铒高温钛合金及其制备工艺,属于合金技术领域。该合金包括质量分数为6.0%Al、2.5%Sn、4%Zr、0.3%Mo、1%Nb、0.35%Si、0.1%-0.3%Er、余量为Ti,杂质元素O为0.088%-0.090%。采用分段加热法把铸锭在(α+β)/β相变点以上100℃-200℃锻造,变形量50%~60%,空气中冷却。再采用分段加热法把锻件在(α+β)/β相变点以下50℃~150℃锻造,变形量为50%~60%,空气中冷却。锻件在低于(α+β)/β相变点30℃~50℃下保温1小时并空冷至室温,然后在700℃~750℃下保温2小时并空冷至室温。该钛合金具有优良蠕变性能和热稳定性。

    一种含铒高温钛合金及其制备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2586647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55557.6

    申请日:2012-03-05

    Abstract: 一种含铒高温钛合金及其制备工艺,属于合金技术领域。该合金包括质量分数为6.0%Al、2.5%Sn、4%Zr、0.3%Mo、1%Nb、0.35%Si、0.1%-0.3%Er、余量为Ti,杂质元素O为0.088%-0.090%。采用分段加热法把铸锭在(α+β)/β相变点以上100℃-200℃锻造,变形量50%~60%,空气中冷却。再采用分段加热法把锻件在(α+β)/β相变点以下50℃~150℃锻造,变形量为50%~60%,空气中冷却。锻件在低于(α+β)/β相变点30℃~50℃下保温1小时并空冷至室温,然后在700℃~750℃下保温2小时并空冷至室温。该钛合金具有优良蠕变性能和热稳定性。

    一种球上自平衡移动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08415429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176551.1

    申请日:2018-03-03

    Inventor: 阮晓钢 刘桐 李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上自平衡移动机器人,该机器人包括电气系统和机械系统;所述电气系统包括控制器(1)、电机伺服驱动器(2)、惯性导航传感器(3)、编码器、无线通讯设备、直流电机(4)和电源系统(5);所述机械系统包括机身、电机固定架(6)、电机连接架(7)、球轮(8)和全向轮(9);机身顶部装有惯性导航传感器,机身底部固定直流电机,直流电机与全向轮通过联轴器固定,全向轮驱动球轮转动,实现机器人行走和自转。整个机器人结构采用集约化结构设计能够很好的通过狭窄通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