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07460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171608.5
申请日:2022-02-24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重庆大学
IPC: E21F16/02 , F16K17/04 , F16K17/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衬砌背后地下水限量排放装置,包括出水排放管、出水排放管始端地下水聚引作用的篦笼结构、出水排放管中部检修段中可依据水压实时调节排放流量的限流阀结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隧道衬砌背后地下水限量排放装置,结构简单,可实现地下水有压限量排放,控水效果好,且可对限流阀结构的阀芯进行维护或更新,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隧道衬砌背后地下水限量排放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4607460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210171608.5
申请日:2022-02-24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重庆大学
IPC: E21F16/02 , F16K17/04 , F16K17/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衬砌背后地下水限量排放装置,包括出水排放管、出水排放管始端地下水聚引作用的篦笼结构、出水排放管中部检修段中可依据水压实时调节排放流量的限流阀结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隧道衬砌背后地下水限量排放装置,结构简单,可实现地下水有压限量排放,控水效果好,且可对限流阀结构的阀芯进行维护或更新,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隧道衬砌背后地下水限量排放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9989110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808102.6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18/2411 , G06F18/2415 , G06F18/214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漫滩地层基坑开挖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方法,涉及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工程范围内与地下水位相关的多源数据,包括土壤含水率、地层渗透系数、降雨量、基坑开挖深度、基坑降水方案、基坑防排水措施的信息;以及历史地下水位、地下含水层数据和长江水位变化信息。本发明通过多源数据采集、相关性分析及z‑score标准化优化数据质量,结合支持向量机(SVM)及贝叶斯优化实现非线性建模,提升模型精度与泛化能力。实时监测与反馈优化机制动态调整模型参数,增强其对突发水文变化的适应性,有效降低工程风险,保障施工安全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6791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040558.6
申请日:2024-01-1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围岩有害气体试验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围岩有害气体渗流‑释放‑运移的试验装置,包括隧道模型框架和高压气囊模拟器,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阵列设置于隧道模型框架的内部;通风模拟器,所述通风模拟器安装于隧道模型框架的顶部,用于模拟隧道内通风环境;裂缝模拟组件,本发明通过检测组件、裂缝模拟组件、高压气囊模拟器等结构配合使得能够对围岩渗出有害气体进行模拟,通过高压气囊模拟器的进气管将有害气体注入高压气囊模拟器的内部,调整隧道模型框架与高压气囊模拟器之间的距离,通过有害气体检测器能够对各个断面的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分析,使得装置能够对围岩渗出有害气体进行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3203617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110695353.8
申请日:2021-06-2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N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岩体试件制样模具,包括模具框、顶板、横梁及裂隙形成装置。模具框设有制备试件的腔体,顶板安装于模具框上,顶板设有连通腔体的开口,顶板远离模具框的表面设有安装架。横梁放置于安装架上,且横梁通过第一卡扣安装于安装架上。裂隙形成装置包括滑块、球铰及裂隙板,滑块可滑动地套设于横梁上,且滑块通过第二卡扣固定于横梁,球铰可转动地安装于滑块上,裂隙板与球铰连接,裂隙板穿过开口伸入到腔体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裂隙岩体试件制样方法。上述裂隙岩体试件制样模具及其制样方法,解决了相似试验建立多条、多角度裂隙岩石试件的问题,具有裂隙角度可调,位置可变,可重复使用等优点,便于后续试验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762769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24582.6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既有地下结构开挖一体化承托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中承托结构包括对接柱和支撑柱,对接柱的顶部通过承托梁支撑隧道的顶部,还包括动力组件;动力组件放置于支撑柱的顶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既有地下结构开挖一体化承托结构的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设置动力组件和补偿组件等结构的配合,当装置中的监测系统发现隧道的顶部出现沉降情况,其控制电机启动,并通过履带驱动齿轮进行旋转,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驱动杆同时活动于驱动盘与限位盘的顶部,驱动盘旋转,则会带动驱动杆的底部向外侧进行移动,此时衔接块将会向上移动,以此达到调节装置整体高度的目的,使得装置后续不再需要人工进行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7386324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578938.7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重庆大学
IPC: E21B33/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微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加固的注浆管,包括外导管、伸缩管体、注浆管体、垫层组件和张紧机构,本发明将外导管插入到注浆孔洞的内部,伸缩管体随之插入到注浆孔洞的内部,将注浆管体插入到外导管的内部,在浆管体插入到外导管内部时,挤压板会向两侧挤压推动板,从而带动两侧的伸缩导管向外侧进行运动,让伸缩导管插入到微小净距隧道的中岩墙内部,对于整个注浆管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在持续地推动过程中,当下压板抵在推动板上端时,向下推动推动板,此时挤压环从解锁孔掉落,在挤压弹簧的作用下让伸缩导管内侧紧贴注浆导管的出浆孔,在进行注浆时通过注浆导管注浆,浆液沿着出浆孔流入到伸缩导管内,通过注浆孔进行出浆。
-
公开(公告)号:CN11662571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468003.7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面积可控的深埋取热硐室冰块型空气源换热器模拟试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其中试验装置包括换热盒、保温卷帘和载冰台,载冰台的内部为空腔结构,且载冰台的放置面上设有渗流孔,换热盒的四个侧面均设有保温卷帘,其中保温卷帘为卷绕伸缩结构,那么保温卷帘能够改变对换热盒侧面的遮挡面积,换热盒的底部设有载冰台,那么通过载冰台放置冰块进行换热实验。通过再载冰台上放置冰块,以保温卷帘对换热盒侧面的遮挡面积作为实验的变量,那么在遮挡面积改变后冰块的换热效率就会相应的改变,通过流入载冰台内融化的水的温度和体积得出换热效率,进而为换热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探究出冰块暴露面积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241262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090551.0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隆平 , 赵顺磊 , 罗斐 , 周小涵 , 雷文革 , 徐武 , 张士友 , 王林枫 , 王洪华 , 孙毅 , 康大勇 , 刘新荣 , 周子涵 , 王浩然 , 麦宇浩 , 李良军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套土岩二元地层盾构井的盾构接收方法,该方法为:盾构接收井采用明挖法施工,在盾构机到达围护结构外侧时,①盾构接收井的主体结构已完成洞门层上方至少一层中板,其余主体结构尚未施工;②盾构接收井的主体结构已完成洞门端墙,其上方主体结构尚未施工;③盾构接收井的底板已完成,其上方主体结构尚未施工;④盾构接收井的基坑开挖至坑底,底板尚未施工;⑤盾构接收井的基坑尚有较厚岩土层未开挖;盾构接收井处于以上五个施工工序节点时,可以分别选择对应的盾构到达施工方案,能够尽量减少盾构到达后停滞时间,减少盾构吊出对盾构井基坑开挖与结构回筑的干扰,节省时间、人工和设备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963241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222321.7
申请日:2022-10-0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研究高地温隧道空气源换热硐室传热效率的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保温试验箱、换热机构、硐室封堵组件和加热板,保温试验箱内填充有隧道模型,而隧道模型开设有硐室,硐室的一端设有换热机构,另一端设有硐室封堵组件,硐室封堵组件包括支撑组件、耐热气囊、电磁阀和气压源,支撑组件设置在硐室内,至少两个耐热气囊通过电磁阀连通,而其中一个耐热气囊与支撑组件连接并与气压源连通。通过向耐热气囊通入正压,那么耐热气囊膨胀改变硐室的尺寸,那么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来探究硐室尺寸对换热效率的影响,探明硐室温度场时空演化规律和围岩储热性能变化机制,为优化空气源换热硐室设计、提高地热能利用率提供基础和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