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1863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933540.5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N5/022 , G06F16/36 , G06F16/353 , G06F16/3332 , G06F40/284 , G06F30/18 , G06F30/27 , G06F111/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Modelica的模型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工业系统的层次化结构树;获取Modelica数值模型库中多个Modelica数值模型的知识管理属性字段;根据多个Modelica数值模型的知识管理属性字段对应的词汇组与层次化结构树上的多个节点对应的词汇组,采用词汇相关性算法进行多个Modelica数值模型在层次化结构树上的搜索定位和映射关联,以形成基于层次化结构树的Modelica数值模型图谱。本申请通过采用词汇相关性算法进行多个Modelica数值模型在层次化结构树上的搜索定位和映射关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繁杂的工业系统数值模型无有效的分类整理方式对其进行管理,构建的模型库面临数值模型重复、遗漏和矛盾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91844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933326.X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30/18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工水力仿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Modelica语言的基于两流体六方程的容器及管道参数面板初始化参数自动检查与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针对容器模型的模型初始化参数校核流程的计算逻辑;步骤2:针对管道模型的参数面板计算器的计算逻辑。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能够快速实现容器模型的初始压力、初始温度、初始液位和不凝结气体初始份额在物理意义上的自洽,降低了用户配置容器模型初始参数的难度和工作量,避免了容器模型不合理的初始参数配置对热工水力系统仿真模型收敛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980788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915099.8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18/2411 ,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HF现象识别方法、系统及介质。包括:获取实验本体流体出口温度、压力和实验本体外壁温的测点数据;将实验本体外壁温的测点数据进行温度变化速率的转换和分类,获得发生CHF时刻前后的温度变化速率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发生CHF时刻前后的温度变化速率数据进行有监督学习,得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HF智能判断模型;将所有实验本体外壁温的测点数据经过温度变化速率转换后的数据实时输入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HF智能判断模型,进行初步CHF判断;并结合实验本体流体出口温度和实验本体流体出口压力,进行进一步CHF判断。本发明能够避免对CHF现象工况点的错判和漏判,并自动给出工况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53642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664572.X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5D2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热工水力实验系统支路温度和流量的耦合调控方法及系统,涉及热工水力实验研究领域。热工水力实验系统支路温度和流量的耦合调控方法,包括采集热工水力实验系统的历史数据;获得工质定压比热容;计算出加热功率系数;训练待训练加热功率系数预测模型,获得训练完成的加热功率系数预测模型;预测得到加热功率系数预测值;计算得到加热功率前馈值;得到加热功率反馈调整值;根据加热功率前馈值和加热功率反馈值,实现对实验本体出口流体温度的控制。本发明实现了高效、精准调控本体出口温度,解决了实验可靠性和效率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374724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211038818.3
申请日:2022-08-2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中流体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根据反应堆燃料元件在运动条件下的自然循环系统临界热流密度特性规律,建立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自然循环流量模型,建立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临界热流密度模型;耦合自然循环流量模型和临界热流密度模型,得到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临界热流密度值。本发明可用于研究浮动核电站、核动力商船在海洋中航行时受到海浪运动的影响条件下,反应堆自然循环工况下临界热流密度值,分析反应堆自然循环过程中的堆芯燃料元件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6542181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755488.8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影响表征指标确定方法、装置和介质。该方法包括:分别获取倾斜条件下加热通道内液膜受到的重力G、气泡受到的浮升力F浮以及液体受到的惯性力F惯;根据所述重力G、浮升力F浮以及惯性力F惯,确定倾斜条件下加热通道内液膜分布不均匀性程度的无量纲数;根据所述无量纲数,确定加热通道内沸腾临界的倾斜影响因子;根据所述倾斜影响因子,对加热通道内沸腾临界热流密度进行修正,得到倾斜条件下加热通道内的沸腾临界热流密度。本申请可以更好的表征倾斜角度对沸腾临界的影响,有效解决了现行的单纯适用热工参数表征沸腾临界特征的局限性,满足对倾斜条件内加热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的表征。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488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713578.2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准则确定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涉及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针对瞬变外力场下的反应堆堆芯热工安全准则的稳态瞬态分析数学物理模型;建立针对瞬变外力场的六自由度运动的三维空间加速度模型;根据所述稳态瞬态分析数学物理模型和所述三维空间加速度模型,确定瞬变外力场下的流动失稳和沸腾临界预测机理模型;根据所述流动失稳和沸腾临界预测机理模型,确定瞬变外力场下的反应堆堆芯热工安全准则。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瞬变外力场下的核反应堆堆芯热工安全准则进行准确制定,为先进核能动力系统热工安全研发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583140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513582.4
申请日:2022-11-2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自然循环分离效应实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自然循环分离效应实验装置,包括试验回路,所述实验回路包括冷凝器、预热器和试验加热设备;所述冷凝器和预热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形成闭合循环回路,该闭合循环回路为试验回路,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之间形成下降段,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之间形成上升段,上升段为试验加热段,所述试验加热设备设置在试验加热段上,整个试验回路安装在运动平台上。该实验装置具有与原型相似的动态自反馈特性,可用于模拟原型自然循环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488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713578.2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准则确定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涉及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针对瞬变外力场下的反应堆堆芯热工安全准则的稳态瞬态分析数学物理模型;建立针对瞬变外力场的六自由度运动的三维空间加速度模型;根据所述稳态瞬态分析数学物理模型和所述三维空间加速度模型,确定瞬变外力场下的流动失稳和沸腾临界预测机理模型;根据所述流动失稳和沸腾临界预测机理模型,确定瞬变外力场下的反应堆堆芯热工安全准则。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瞬变外力场下的核反应堆堆芯热工安全准则进行准确制定,为先进核能动力系统热工安全研发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524619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010564752.6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自然循环系统动态自反馈特性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可用于研究自然循环系统的复杂动态自反馈特性。通过根据自然循环系统中流体参数的变化规律特性,合理设置了温度、压力和流量测点,以及其简便和有效的方式实现了自然循环系统的复杂动态自反馈特性的研究。该方法简单可行,能够分析和研究自然循环系统动态自反馈特性,具有实质的优点和显著的进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