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4017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789881.X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尺度堆芯的软件耦合计算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步骤如下:将压力容器计算域划分为活性区上游流场、活性区及活性区下游流场;对于活性区采用子通道程序进行计算,得到各燃料组件的进出口压降,对于活性区下游流场采用CFD进行计算,得到各燃料组件的出口压力,根据进出口压降和出口压力对各燃料组件的入口压力进行更新,根据更新后的入口压力采用CFD程序计算活性区上游流场,得到各燃料组件新的入口流量;迭代计算,直至新的入口流量满足收敛条件,完成全堆芯计算。本发明综合子通道程序和CFD程序的优点,实现了程序优势互补,可有效解决多尺度堆芯全尺度精确计算的重大工程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880489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52246.3
申请日:2025-03-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发热条件模拟装置和方法,所属换热设备研究技术领域,包括:加热板与流道板相邻且加热板嵌入流道板中,流道板内设置长方体的工质流道以供工质流通,当加热板发热后,加热板向流道板传递热量,进而通过流道板向工质流道内的工质传递热量;工质在工质流道中流动时与加热板进行热交换,实现热量传递,模拟换热设备的换热功能。通过将流道板设置在外壳内,使外壳包裹流道板对流道板进行限制,以防止流道板在高压工质压力作用下变形,保证流道板的结构可靠性,进而保证工质流道在工质压力作用下不发生变形,从而有利于提高热量传递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提高装置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满足高温高压的实验需求,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980788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915099.8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18/2411 ,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HF现象识别方法、系统及介质。包括:获取实验本体流体出口温度、压力和实验本体外壁温的测点数据;将实验本体外壁温的测点数据进行温度变化速率的转换和分类,获得发生CHF时刻前后的温度变化速率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发生CHF时刻前后的温度变化速率数据进行有监督学习,得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HF智能判断模型;将所有实验本体外壁温的测点数据经过温度变化速率转换后的数据实时输入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HF智能判断模型,进行初步CHF判断;并结合实验本体流体出口温度和实验本体流体出口压力,进行进一步CHF判断。本发明能够避免对CHF现象工况点的错判和漏判,并自动给出工况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71526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80786.0
申请日:2024-12-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反应堆热工水力及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弥散型燃料元件表面起泡模拟测量系统及方法。该测量系统包括受热板、绝热底座、罩体、介质导入件、介质导出件、导电件、第一测量设备和第二测量设备;受热板具有真空泡状部;受热板连接于绝热底座,绝热底座具有测量窗口;罩体具有流通槽且与绝热底座连接以形成窄缝通道,罩体的透光率为不小于98%;介质导入件与窄缝通道一端连通;介质导出件与窄缝通道另一端连通;两个导电件分别连接于受热板的两端;第一测量设备位于绝热底座一侧;第二测量设备位于罩体一侧。本申请能够基于模拟系统方便地测量受热板和介质的热工水力参数,可以为实际的弥散型燃料元件热工水力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53642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664572.X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5D2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热工水力实验系统支路温度和流量的耦合调控方法及系统,涉及热工水力实验研究领域。热工水力实验系统支路温度和流量的耦合调控方法,包括采集热工水力实验系统的历史数据;获得工质定压比热容;计算出加热功率系数;训练待训练加热功率系数预测模型,获得训练完成的加热功率系数预测模型;预测得到加热功率系数预测值;计算得到加热功率前馈值;得到加热功率反馈调整值;根据加热功率前馈值和加热功率反馈值,实现对实验本体出口流体温度的控制。本发明实现了高效、精准调控本体出口温度,解决了实验可靠性和效率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44263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484685.1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非均匀分布的CHF数表构建方法及系统、介质,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反应堆热工设计准则关键输入参数、也是表征堆芯换热极限的关键。基于数表插值计算可提高CHF的预测精度。本发明从主要热工参数对CHF的非线性影响规律入手,面向基于数表的高精度插值计算,提出一种非线性CHF数表构建方法。核心内容是数表的内涵、形式以及非均匀分布的具体确定方法。可支撑基于数表的CHF高精度计算,同时减小数表所需数据总量、节省实验成本,从而达到助力CHF计算精度提高、释放堆芯设计裕量的工程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9274828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255709.6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矩形窄缝通道内热流局部集中模拟装置,包括芯体,芯体外依次贴紧包裹有绝缘层和承压壳,芯体内设有矩形窄缝通道,芯体两端分别连接有与矩形窄缝通道连通的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上均连接有用于外接电源使芯体发热的导电铜排,芯体单侧宽外板面上开设有用于形成热流密度局部集中的凹槽,通过控制凹槽大小,改变芯体局部电阻,实现在矩形窄缝通道表面特定区域可控增加指定比例热流密度,形成热流密度局部集中区域,模拟原型燃料元件热流局部集中情况,凹槽沿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深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使热流集中区域加热表面的热流密度均匀,可更加精确地模拟原型核释热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4949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885248.4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纳结构改性表面试验的加热结构、装置及应用,涉及核工程技术领域,加热结构包括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均为阶梯式结构,上加热板四周由上陶瓷侧板包裹,下加热板四周由下陶瓷侧板包裹;上陶瓷侧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向下的上凹槽,下陶瓷侧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下凹槽,在上陶瓷侧板与下陶瓷侧板合并时,上凹槽与下凹槽形成矩形流道的进出口,且上陶瓷侧板与下陶瓷侧板中部形成矩形流道;上陶瓷侧板上方安装有上陶瓷顶板,下陶瓷侧板的下方安装有下陶瓷底板;上陶瓷顶板和下陶瓷底板上均设置有孔洞;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均连接有加热棒。可以实现不同功率水平的加热模式,满足特定实验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824895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1383559.8
申请日:2022-11-0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飞秒激光加工微纳结构改性表面常压条件下汽泡粘附力测量可视化试验装置,基于该装置,可以完成对飞秒激光加工的带有微纳结构的改性表面对去离子水核化形成的汽泡的粘附力的测量,同时观察汽泡核化生长的极限尺寸以及核化过程中汽泡发生分裂的现象以及概率,提取的数据可用于汽泡动力学与沸腾核化相关模型的建立,以及汽泡核化相应经验关系式与现象的总结,为进一步揭示改性表面对汽泡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6045717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102681.1
申请日:2023-0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质传递装置、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热质传递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导热组件和测温组件;导热组件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工质通道和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测温通道,工质通道和测温通道间隔设置,导热组件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换热段,导热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以将加热组件发出的热量传导至工质通道;测温组件包括多个温度感应件,多个温度感应件分别设置于多个测温通道内,多个温度感应件相对于工质通道分别位于不同换热段,温度感应件用于测量不同换热段的壁面温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质传递装置、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测量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