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917253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213095.5

    申请日:2024-08-30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泵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能量方程和质量方程构建当前控制体子模型,并基于动量方程构建当前接管子模型,当前控制体子模型包括:进口控制体子模型和出口控制体子模型;基于当前控制体子模型和当前接管子模型组成当前泵模型;获取待调整的当前泵模型中的当前泵体积流量和当前泵轴转速;基于当前泵体积流量、当前泵轴转速和预设泵特性转速,确定当前泵模型对应的当前泵扬程和当前泵轴扭矩;基于当前泵扬程和当前泵轴扭矩对当前泵模型中的待调整参数进行参数值调整,得到调整完成的目标泵模型。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泵模型的动态构建,提高泵模型的构建效率和准确性。

    集推进和发电两用的空间超临界二氧化碳核动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86291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211440037.7

    申请日:2022-11-1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集推进和发电两用的空间超临界二氧化碳核动力系统,包括:反应堆,用于加热输入其中的推进工质;其一侧输出端用于输出加热后的推进工质,用于作为推进动力;其另一侧输出端用于输出加热后的推进工质,用于作为发电热源;预热器,用于实现推进工质原料和作为发电热源的推进工质之间的热交换;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用于利用预热器换热后的作为发电热源的推进工质作为热源发电;泵,用于将被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利用后的推进工质循环回流入反应堆。本发明的集推进和发电于一体的动力转换系统,实现能量的最大化利用,简化了系统结构,缩小了体积,便于系统实现模块化,可用于应用于航天航空设备和空间探测领域。

    一种水冷式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干气密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02774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010324475.1

    申请日:2020-04-2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式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干气密封装置,所述干气密封装置包括密封动环、密封静环、弹簧座、水冷组件和透平气缸,其中,密封动环和密封静环组成干气密封主体且密封动环与密封静环之间的间隙能够形成刚性气膜;密封静环与弹簧座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弹簧座与透平气缸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通过第二密封圈密封;水冷组件与透平气缸连接并对第二密封圈附近透平气缸区域进行局部冷却,确保该区域透平气缸温度低于第二密封圈材质耐受温度。本发明提出采用微通道水冷组件对密封圈附近的透平气缸进行局部冷却,解决透平气缸导热使密封圈周围环境温度超过密封圈材料耐受温度导致的密封圈失效问题。

    干气密封结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468996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1829296.3

    申请日:2023-12-28

    IPC分类号: F01D11/04 F01D11/00 F01D25/12

    摘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气密封结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系统。干气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壳以及设置于密封壳内部的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圈以及依次连接的动环、静环和弹簧座,密封圈设置于静环和所述弹簧座之间;静环和弹簧座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冷却部,冷却部靠近密封圈设置,冷却部中形成有供冷却工质流通的冷却流道,因而通过冷却流道的冷却工质可利用对密封圈进行冷却,无需在涡轮系统的外壳上设置冷却结构,因而不会影响外壳的结构强度,可以保证涡轮系统的可靠性。

    双超核能动力系统及核能利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13558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0057988.4

    申请日:2023-01-17

    IPC分类号: G21C15/14 G21C15/18 G21C15/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超核能动力系统及核能利用方法,该双超核能动力系统包括:超临界水冷堆、超临界水入口管路、超临界水出口管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透平和中间换热器,超临界水入口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超临界水冷堆和中间换热器的热侧连通,超临界水出口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超临界水冷堆和中间换热器的热侧连通,超临界水经超临界水出口管路从超临界水冷堆流向中间换热器的热侧,并经超临界水入口管路循环流回超临界水冷堆;中间换热器的冷侧和透平均设置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中,超临界二氧化碳流经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从中间换热器的冷侧吸热,并进入透平做功,解决了超临界水冷堆放射性的屏蔽难度大,系统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一种涡轮设备仿真模型进化方法、装置、介质及计算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521528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04544.9

    申请日:2024-01-03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涡轮设备仿真模型进化方法、装置、介质及计算设备,涡轮设备仿真模型进化方法包括:获取涡轮设备在进口参数为设计参数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当前运行数据;基于当前运行数据对涡轮设备仿真模型进行预检;在预检结果表明涡轮设备仿真模型需要进化时,对当前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组合数据集,其中,组合数据集包括输入数据和对应于输入数据的输出数据;基于组合数据集构建映射模型,并通过映射模型输出进口参数为设计参数下的更新性能曲线;使用更新性能曲线替换涡轮设备仿真模型的历史性能曲线,以进化涡轮设备仿真模型。涡轮设备仿真模型能够根据涡轮设备的退化程度进行进化,真实反映涡轮设备在不同寿期阶段的运行特性。

    一种核反应堆发电系统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7256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58412.X

    申请日:2023-12-05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发电系统,涉及核发电技术领域,包括发电系统以及余热排出系统,所述发电系统利用核反应堆加热超临界二氧化碳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并由所述高温高压气体驱动至少一个与发电机相连的透平机做功而发电;所述余热排出系统包括用于向所述核反应堆提供冷却用二氧化碳工质的补充装置以及用于实现所述二氧化碳工质循环的冷却回路系统。本申请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余热排出工质,匹配直接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或其他间接循环反应堆发电系统,实现堆芯余热排出,避免了传统水工质余热排出系统因温度分布不均匀、相变等引起的热应力问题和材料疲劳寿命问题,可大幅度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种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余热导出的发电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7255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58417.2

    申请日:2023-12-0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余热导出的发电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核能发电系统和余热导出系统;所述核能发电系统包括反应堆;所述的余热导出系统包括循环管路和冷却箱,所述循环管路内充有用于冷却所述反应堆的冷却工质,所述循环管路经过所述反应堆,所述循环管路经过所述冷却箱,所述冷却箱内设有用于冷却所述冷却工质的冷却剂;所述冷却工质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本发明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冷却工质,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超临界流体,能够避免传统冷却工质相变使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使用寿命减小,而导致反应堆安全性下降的技术问题,可以替代传统的水工质反应堆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提高反应堆停堆的安全性。

    一种微通道散热塔及其焊接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1762894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410106561.3

    申请日:2024-01-25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散热塔及其焊接工装,包括塔身,所述塔身包括若干沿竖直方向同轴堆叠相连冷却模组;冷却模组上还设置有相互分离的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塔身上还设置有进液流道、出液流道和进气道;第一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连通;第二冷却流道的入口端与进气道连通,出口端沿塔身的径向方向排空;进气道内设置有循环风扇;所述焊接工装包括定位桶和定位组件,定位组件设置于定位桶内,定位组件与定位桶同轴,各冷却模组通过进气口与定位组件套制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不但提高了待冷却流体与冷却空气的接触面积,同时还通过塔身的周向排气将基坑内壁的土壤作为冷却源,提高散热塔的降温能力。

    基于热力循环夹点问题解决的换热器及布雷顿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470003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814242.X

    申请日:2023-12-27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热力循环夹点问题解决的换热器及布雷顿循环系统;其中,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和盖板,换热芯体通过交错层设若干冷侧换热板和若干热侧换热板,并分别在冷侧、热侧换热板上通过隔件形成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进一步在冷侧换热板和/或热侧换热板的所有第一换热流道和/或所有第二换热流道的沿程上设置支流流道并连通所有第一换热流道和/或所有第二换热流道,向所述冷侧换热板和/或所述热侧换热板上汇流或分流;以及通过盖板封合换热芯体。本申请通过交错设置的冷侧、热侧换热板上的第一、第二换热流道以及支流流道的结构配合,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避免了夹点问题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