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91684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26484.2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李国勇 , 李梦书 , 郑杲 , 于天达 , 黄可东 , 刘宏春 , 周继翔 , 崔怀明 , 曹锐 , 彭航 , 何正熙 , 许明周 , 陈帅君 , 王春蕾 , 彭子恒 , 唐诗涵
IPC: G01R31/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驱动机构线圈极性的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涉及压水堆核电站领域,通过从核电站反应堆驱动机构对应的所有线圈中随机确定一个目标线圈,并向目标线圈施加脉冲电流进行激励,同时获取目标线圈的电流曲线以及其他线圈的感应电压曲线;根据目标线圈的电流曲线以及其他线圈的感应电压曲线,确定目标线圈对应的极性测试结果;可基于核电站现有设备实现,无需硬件改造,通过极性测量可确认驱动机构线圈极性正确,识别由于在核电站建造、调试、维修期间由于误接线导致的极性错误,为驱动机构的正确运行提供保障;适用于国内绝大部分核电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97691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111247258.8
申请日:2021-10-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王庆田 , 刘正武 , 李燕 , 罗英 , 何培峰 , 李浩 , 郝云波 , 杨洋 , 于天达 , 赵凯 , 钟元章 , 王仲辉 , 胡雪飞 , 邓朝俊 , 胡朝威 , 张翼 , 曹奇锋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站整体式不锈钢堆芯围筒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建立核电站整体式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的三维模型,并将该模型在轴向上进行分段、分块和分层;采用激光熔覆成形技术逐层加工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完成一块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加工;逐块加工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完成一段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加工;逐段加工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完成一侧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加工;在形成一侧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的基板的对称面加工第二侧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最终形成核电站整体式不锈钢堆芯围筒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通过激光熔覆成形技术整体成形力学性能优良的堆芯围筒结构,材料利用率高,加工周期短。
-
公开(公告)号:CN112185601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011068947.8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罗英 , 张显均 , 李娜 , 于天达 , 王仲辉 , 李燕 , 刘卢果 , 李浩 , 何培峰 , 胡雪飞 , 王东辉 , 颜达鹏 , 王庆田 , 舒翔 , 胡朝威 , 张翼 , 郭超 , 陈忻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双板均流式流量分配装置及分流结构,分配装置包括压力容器、吊篮和堆芯下支承板,吊篮的外壁与压力容器内壁之间形成下降腔,堆芯下支承板设置在吊篮的底部,压力容器的底部形成下腔室,堆芯下支承板上设置有通孔,还包括二次均流板和流量分配筒,流量分配筒安装在下腔室内,流量分配筒一端为开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流量分配筒的开端与堆芯下支承板底部连接,流量分配筒的封闭端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流水孔,二次均流板安装在流量分配筒内,二次均流板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流水孔,所述第一流水孔和第二流水孔交错布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流量分配结构导致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且具有构紧凑简单的优点,便于更换和维修。
-
公开(公告)号:CN112185598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011058376.X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王仲辉 , 于天达 , 王留兵 , 张渝 , 李燕 , 方才顺 , 李浩 , 沈才芬 , 赵伟 , 曹阳 , 邓朝俊 , 何培峰 , 王庆田 , 鲁文斌 , 张宏亮 , 刘晓 , 徐良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叠型流量分配装置及分配结构,分配装置包括压力容器、堆芯下支承板和吊篮组件,吊篮组件安装在堆芯下支承板上,吊篮组件和压力容器之间形成下降腔,所述压力容器内在堆芯下支承板下方形成下腔室,还包括堆叠型流量分配板,堆叠型流量分配板上设置有若干流量分配孔,流量分配孔在竖直方向贯穿堆叠型流量分配板,流量分配孔包括上部的直孔和下部的锥孔,锥孔的上锥圆直径直接大于下锥圆直径,堆叠型流量分配板中心的锥孔沿着径向向外至堆叠型流量分配板外侧的锥孔的上锥圆直径和下锥圆直径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反应堆堆内构件导致堆芯入口流量分配不均且结构复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185599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063704.5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李燕 , 张渝 , 何培峰 , 钟元章 , 于天达 , 李浩 , 赵伟 , 王仲辉 , 杜华 , 黄慧剑 , 胡雪飞 , 王留兵 , 饶琦琦 , 邓朝俊 , 刘晓 , 张宏亮 , 张翼 , 辛素芳 , 吴冰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帽形引流的核反应堆堆内流量分配装置及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引导部、第二引导部和第三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第二引导部和第三引导部均为环形板且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圆弧结构,所述第一引导部、第二引导部和第三引导部上均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分别与各个引导部的表面垂直,第二引导部设置在第一引导部内侧,所述第二引导部和第一引导部之间通过第二筋板连接,所述第三引导部设置在第二引导部内侧,所述第三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之间通过第三筋板连接。本发明所述分流板能改变冷却剂在下腔室的运动路径,预防冷却液在下腔室产生涡流,并使最终进入堆芯支承板时流量均匀,且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899103A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810738683.9
申请日:2018-07-0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力提升型控制棒驱动机构电磁结构模拟单元及应用,所述电磁结构模拟单元包括提升单元、移动单元和保持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上磁轭和下磁轭,上磁轭和下磁轭的内侧设置有线圈骨架,线圈骨架上缠绕有线圈,衔铁组件由磁极、衔铁、弹簧、导向杆、配重托架和配重构成,磁极固定在上磁轭内,衔铁设置在磁极下方,导向杆穿设在磁极和衔铁内,导向杆的下端、衔铁的下端与配重托架的上端通过法兰盘连接,在磁极和衔铁之间设置有弹簧。本发明所述该电磁结构模拟单元能够替代价格昂贵的驱动机构产品,用于棒控系统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气部件的科研及试验,有效降低了试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409347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610929322.3
申请日:2016-10-3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擦锁紧型磁力提升器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密封壳、均位于密封壳内的驱动杆组件和衔铁,所述驱动杆组件包括摩擦杆;所述驱动杆组件和密封壳之间设置有便于衔铁沿摩擦杆轴向移动的衔铁容纳腔,所述密封壳上设置有可使摩擦杆贴紧密封壳的保持组件、可使摩擦杆贴紧衔铁的移动组件和可驱动衔铁沿摩擦杆轴上移的提升组件,所述保持组件、移动组件、提升组件均包括磁轭和绕制在磁轭上的线圈,采用该结构的提升器其磨损裕量大、落棒的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871709B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210530200.9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控制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组线、线圈骨架、砂层、包扎层和引接线;线圈骨架为两端带有外法兰的筒状结构,其两端的外法兰之间形成了环形凹槽;其一端的法兰上开有与环形凹槽连通的出线槽;环形凹槽与一端法兰的结合部位设置有进线槽;一根完整的绕组线从进线槽进入线圈骨架,并缠绕着线圈骨架上,最终从出线槽中穿出;在环形凹槽内绕组线缠绕线圈的和线圈骨架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砂层;包扎层包覆粘结在砂层的外侧。本发明满足了驱动机构对控制线圈耐高温、耐辐照、耐冲击和长寿命等多重要求;保证了线圈结构上的稳定性;有效降低了机构存在振动或冲击时引接线对控制线圈绝缘性能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3474111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210186421.9
申请日:2012-06-0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结构中的控制棒驱动机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差动变压器型控制棒位置探测器。它包括线圈骨架,其上下端以及中部分别对称设有环形槽,线圈骨架外设有棒位探测线圈,它包括绕制在线圈骨架的上端和下端的环形槽内的补偿线圈、绕制在线圈骨架中部的环形槽内的次级线圈以及绕制在整个线圈骨架的外壁的初级线圈;线圈骨架内设有内筒体,外部设有外筒体;初级线圈从外筒体引出。初级线圈贯穿于驱动杆全行程,可通过采集其在落棒过程中的感应电压信号来获得落棒时间,能够实时监测控制棒实际位置,方便驱动机构落棒试验的进行;同时通过在线圈骨架内外设计内筒体和外筒体,为棒位探测线圈提供支撑和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17577355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311563493.5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付国忠 , 陈西南 , 于天达 , 邓强 , 张进强 , 吴昊 , 李红鹰 , 唐向东 , 唐健凯 , 李维 , 张渝 , 杨晓晨 , 张志强 , 唐源 , 罗亮 , 刘彦霆 , 李晴朝 , 杨方亮 , 黄思语 , 陈定勇 , 胥春燕
IPC: G21C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驱动机构,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以及设置于电机输出端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外部同轴套设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的外侧啮合有齿条式驱动杆;驱动齿轮齿数和从动齿轮内侧齿数相同,且驱动齿轮的齿槽宽和从动齿轮内侧齿槽宽均大于各自的齿厚;控制组件包括插销和动力单元,插销上带有沿驱动齿轮环向设置的若干插杆;动力单元用于带动插销朝靠近或远离驱动齿轮的方向移动,并使插杆插入或脱离重合部;采用本方案,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方法,使齿条式驱动杆运动更平稳,并通过内外齿轮配合使齿条式驱动杆通电运动与断电掉落,及电机自锁使齿条式驱动杆停留在任意位置,提高齿条式驱动杆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流畅性,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