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99103A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810738683.9
申请日:2018-07-0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力提升型控制棒驱动机构电磁结构模拟单元及应用,所述电磁结构模拟单元包括提升单元、移动单元和保持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上磁轭和下磁轭,上磁轭和下磁轭的内侧设置有线圈骨架,线圈骨架上缠绕有线圈,衔铁组件由磁极、衔铁、弹簧、导向杆、配重托架和配重构成,磁极固定在上磁轭内,衔铁设置在磁极下方,导向杆穿设在磁极和衔铁内,导向杆的下端、衔铁的下端与配重托架的上端通过法兰盘连接,在磁极和衔铁之间设置有弹簧。本发明所述该电磁结构模拟单元能够替代价格昂贵的驱动机构产品,用于棒控系统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气部件的科研及试验,有效降低了试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409347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610929322.3
申请日:2016-10-3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擦锁紧型磁力提升器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密封壳、均位于密封壳内的驱动杆组件和衔铁,所述驱动杆组件包括摩擦杆;所述驱动杆组件和密封壳之间设置有便于衔铁沿摩擦杆轴向移动的衔铁容纳腔,所述密封壳上设置有可使摩擦杆贴紧密封壳的保持组件、可使摩擦杆贴紧衔铁的移动组件和可驱动衔铁沿摩擦杆轴上移的提升组件,所述保持组件、移动组件、提升组件均包括磁轭和绕制在磁轭上的线圈,采用该结构的提升器其磨损裕量大、落棒的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871709B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210530200.9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控制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组线、线圈骨架、砂层、包扎层和引接线;线圈骨架为两端带有外法兰的筒状结构,其两端的外法兰之间形成了环形凹槽;其一端的法兰上开有与环形凹槽连通的出线槽;环形凹槽与一端法兰的结合部位设置有进线槽;一根完整的绕组线从进线槽进入线圈骨架,并缠绕着线圈骨架上,最终从出线槽中穿出;在环形凹槽内绕组线缠绕线圈的和线圈骨架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砂层;包扎层包覆粘结在砂层的外侧。本发明满足了驱动机构对控制线圈耐高温、耐辐照、耐冲击和长寿命等多重要求;保证了线圈结构上的稳定性;有效降低了机构存在振动或冲击时引接线对控制线圈绝缘性能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3871726B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210530229.7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控制线圈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两端带有外法兰的筒状结构作为线圈骨架,将绕组线缠绕在其两端的外法兰之间形成的环形凹槽内;2将缠绕好绕组线的线圈骨架置于充砂模具中,在模具内表面涂上硅脂脱模剂,对充砂模具进行充砂;3对充砂模具进行真空压力浸漆;4清除线圈表面多余的浸渍漆,并对充砂模具用丙酮进行清洗,最终完成脱模;5用玻璃丝云母纸半叠绕包,进而完成控制线圈结构的制造。本发明满足了驱动机构对控制线圈耐高温、耐辐照、耐冲击和长寿命等多重要求;保证了线圈结构上的稳定性;有效降低了机构存在振动或冲击时引接线对控制线圈绝缘性能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3871709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210530200.9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控制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组线、线圈骨架、砂层、包扎层和引接线;线圈骨架为两端带有外法兰的筒状结构,其两端的外法兰之间形成了环形凹槽;其一端的法兰上开有与环形凹槽连通的出线槽;环形凹槽与一端法兰的结合部位设置有进线槽;一根完整的绕组线从进线槽进入线圈骨架,并缠绕着线圈骨架上,最终从出线槽中穿出;在环形凹槽内绕组线缠绕线圈的和线圈骨架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砂层;包扎层包覆粘结在砂层的外侧。本发明满足了驱动机构对控制线圈耐高温、耐辐照、耐冲击和长寿命等多重要求;保证了线圈结构上的稳定性;有效降低了机构存在振动或冲击时引接线对控制线圈绝缘性能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7577355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311563493.5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付国忠 , 陈西南 , 于天达 , 邓强 , 张进强 , 吴昊 , 李红鹰 , 唐向东 , 唐健凯 , 李维 , 张渝 , 杨晓晨 , 张志强 , 唐源 , 罗亮 , 刘彦霆 , 李晴朝 , 杨方亮 , 黄思语 , 陈定勇 , 胥春燕
IPC: G21C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驱动机构,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以及设置于电机输出端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外部同轴套设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的外侧啮合有齿条式驱动杆;驱动齿轮齿数和从动齿轮内侧齿数相同,且驱动齿轮的齿槽宽和从动齿轮内侧齿槽宽均大于各自的齿厚;控制组件包括插销和动力单元,插销上带有沿驱动齿轮环向设置的若干插杆;动力单元用于带动插销朝靠近或远离驱动齿轮的方向移动,并使插杆插入或脱离重合部;采用本方案,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方法,使齿条式驱动杆运动更平稳,并通过内外齿轮配合使齿条式驱动杆通电运动与断电掉落,及电机自锁使齿条式驱动杆停留在任意位置,提高齿条式驱动杆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流畅性,降低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885708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108521.9
申请日:2024-08-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唐源 , 吴昊 , 颜达鹏 , 杜华 , 彭航 , 柴晓明 , 于天达 , 陈西南 , 李维 , 胥春燕 , 邓强 , 杨方亮 , 张宏亮 , 杨晓晨 , 唐向东 , 唐健凯 , 付国忠 , 张志强 , 刘彦霆 , 李晴朝 , 黄思语 , 张进强
IPC: G01B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磁阻式旋转变压角度探测器,包括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屏蔽环形壳,定子组件包括第一环形端盖圈、第二环形端盖圈、环形外壳,第一环形端盖圈、第二环形端盖圈固定在环形外壳的两侧,屏蔽环形壳套于环形外壳的内部,屏蔽环形壳的两侧端面连接第一环形端盖圈、第二环形端盖圈,形成屏蔽空腔,转子组件置于屏蔽环形壳的内圈中并与定子组件同轴布置,转子组件与屏蔽环形壳之间具有间隙,变压角度探测器的绕组均设于屏蔽空腔内。本发明通过在变压角度探测器的磁阻与转子之间加入隔离性的屏蔽环形壳,使绕组只存在于屏蔽空腔内,而转子位于屏蔽空腔外,转子不存在电器部件,从而可以适应外界为高温、高压、耐辐照水的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7672568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73098.2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蔡晨 , 孙鸿成 , 王劲松 , 陈美远 , 邓强 , 余海涛 , 彭仁勇 , 王昭苏 , 刘堂胜 , 董化平 , 刘依依 , 张建建 , 王金鑫 , 罗雍溢 , 王明星 , 王雪梅 , 尤恺 , 孙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长距离磁致伸缩棒位测量系统及方法,属于核反应堆测量技术领域。其包括:磁致伸缩棒位探测器、棒位变送器和棒位信息显示设备。本发明提供的反应堆长距离磁致伸缩棒位测量系统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即磁致伸缩棒位探测器、棒位变送器、棒位信息显示设备各自独立设计、分开布置,设备之间采用电缆和电气贯穿件进行互连,解决了基于磁致伸缩原理的棒位测量系统受核反应堆高温高压强辐照使用环境的限制,处理磁致伸缩棒位信号的电子电路无法满足高温强辐照使用需求,不能在探测器内部或附近位置就地进行信号处理,需要在恶劣环境中进行长距离传输后再进行处理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071456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969526.6
申请日:2020-09-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用棒位探测器及其使用方法,该棒位探测器包括位置感应线圈,所述位置感应线圈采用双匝并绕结构,双匝线圈均为感应线圈且均可独立完成棒位测量功能。本发明的棒位探测器利用感应线圈阻抗随控制棒位置的变化特性测量感应线圈在给定交流电压激励下的输出电流,并利用电流‑位移曲线插值计算出控制棒实际位置,降低了磁路对称性、外部磁场和线圈温度等因素对棒位输出信号的影响。另外,采用分段子线圈的结构形式,使其阻抗值变化趋于线性,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连续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9935436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711366437.7
申请日:2017-12-1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于天达 , 陈西南 , 罗英 , 余志伟 , 杨方亮 , 杨晓晨 , 臧峰刚 , 彭航 , 唐向东 , 杨博 , 刘一泽 , 万谊 , 李维 , 邓强 , 刘佳 , 晋舒颜 , 朱紫豪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的陶瓷绝缘线圈结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提升线圈结构的耐温能力,发明了一种适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的陶瓷绝缘线圈结构,该结构耐高温性能好,绝缘体不会老化和燃烧,利用金属壳体将其封装后,适用于高温、辐照和潮湿的工作环境,耐温能力可达440℃以上,可满足控制棒驱动机构取消通风冷却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金属骨架、陶瓷层、线圈、金属壳、耐高温密封电连接器及独立线圈;其中所述金属骨架外表面涂覆陶瓷层,线圈由沿轴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独立线圈串联而成,每个独立线圈均按照相同绕制方向绕制在陶瓷层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