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隧道塌方救援装置及救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56919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851883.7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组合式隧道塌方救援装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接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设有第一凹形槽,所述下盖板设有第二凹形槽,所述第一凹形槽和第二凹形槽相互配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与充气装置连接,在充气后的气囊内的气压作用下,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远离撑开坍塌物形成救援腔;多个救援装置依次连接形成救援通道。本发明通过将救援装置插入隧道塌方内,并将气囊与充气装置连接,使救援装置通过气囊内的气压展开形成救援腔;根据救援需求将多个救援装置依次连接,使得多个救援腔首尾相连形成救援通道,以便实施救援。

    一种组合式隧道塌方救援装置及救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56919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110851883.7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组合式隧道塌方救援装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接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设有第一凹形槽,所述下盖板设有第二凹形槽,所述第一凹形槽和第二凹形槽相互配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与充气装置连接,在充气后的气囊内的气压作用下,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远离撑开坍塌物形成救援腔;多个救援装置依次连接形成救援通道。本发明通过将救援装置插入隧道塌方内,并将气囊与充气装置连接,使救援装置通过气囊内的气压展开形成救援腔;根据救援需求将多个救援装置依次连接,使得多个救援腔首尾相连形成救援通道,以便实施救援。

    一种组合式隧道塌方救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5927455U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21719191.9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隧道塌方救援装置,所述救援装置(1)包括上盖板(1.1)、下盖板(1.2)和伸缩组件;所述上盖板(1.1)与下盖板(1.2)相对设置,所述伸缩组件连接上盖板(1.1)和下盖板(1.2)并带动上盖板(1.1)和下盖板(1.2)相互远离形成救援空间;多个救援装置(1)依次连接,使得多个救援空间首尾相连形成救援通道。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盖板、下盖板和伸缩组件相互连接形成救援装置,并通过设置多个相互连接的救援装置形成救援通道,以对隧道内产生坍塌时实施救援,该组合式隧道塌方救援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

    一种具有可调式和定位功能的格栅钢架拼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7943114U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22058890.4

    申请日:2022-08-0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格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调式和定位功能的格栅钢架拼对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格栅钢架的对接时,都是通过人工手动的方式将每组钢架进行组装对接的,这种传统的对接方式不仅费时费力,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格栅生产的速率,影响了格栅钢架对接的准确性的问题。一种具有可调式和定位功能的格栅钢架拼对装置,包括框体,框体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承载框,且承载框的外壁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框体的顶部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本实用新型中提出的方式,通过两个固定框左右以及上下位置的调节,进而可以对不同规格的钢架进行对接工作,并且利用双向螺杆带动两个钢架进行对接。

    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与结构的设计、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634735A

    公开(公告)日:2005-07-06

    申请号:CN200310120809.X

    申请日:2003-12-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30/3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铁路车辆的种类和车体部件领域,尤其涉及铁路流线型列车,包括铁路提速机车、提速内燃动车组和提速电动车组的动车、高速电动车组的动车、高速磁浮列车的头部外形及结构设计,其特征在于:将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用多块的NUBRS曲面片组成,通过动态自动生成或调整控制曲面片的中间型线来形成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再将头部结构为空间网状结构的平面曲梁与头部外形一致的蒙皮组焊成流线型列车头部,本发明极大地减轻了设计、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生产周期,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实现了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设计、制造一体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