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冲击防隔热尾裙地面验证试验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2944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317392.3

    申请日:2023-03-28

    IPC分类号: G01M15/14 G01M15/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力冲击防隔热尾裙地面验证试验结构及方法。所述压力冲击防隔热尾裙地面验证试验结构,包括筒体、泄压装置、泄压装置安装结构、压力测试仪以及防隔热尾裙安装结构;泄压装置通过泄压装置安装结构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筒体的另一端;防隔热尾裙安装结构用于可拆卸安装防隔热尾裙;防隔热尾裙安装结构及防隔热尾裙将筒体分隔为第一腔与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第二腔内均设置有压力测试仪;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腔。本发明使用该模拟系统可以模拟级间分离时防热尾裙受力情况,同时测试防隔热尾裙瞬态压力冲击下动态力学特性以及泄压速率,测试流程简单,效率高。

    降低飞行器天线罩热环境的防热涂层厚度构造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960104B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110275562.7

    申请日:2021-03-15

    IPC分类号: B64C1/36 B64C1/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飞行器天线罩热环境的防热涂层厚度构造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S1:根据天线罩长度参数信息,确定天线罩凹腔长度,获取天线罩凹腔长度确定信息;步骤S2:根据天线罩凹腔长度确定信息,获取防热涂层与天线罩相对高度信息;步骤S3:根据防热涂层与天线罩相对高度信息,获取降低飞行器天线罩热环境的防热涂层厚度构造结果信息。本发明不用对天线和天线罩做任何改动的,保证了天线的性能;本发明只需要对天线罩周围的防热涂层厚度做进一步设计,保证飞行器整体性能,不需要增加任何风险,可靠性高。

    导弹冲压发动机浮动支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49100B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010419754.6

    申请日:2020-05-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弹冲压发动机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冲压发动机构件、舱体单元、螺杆构件、楔形块构件、弹簧构件、楔形座构件以及垫座构件;所述螺杆构件、楔形块构件、弹簧构件、楔形座构件和垫座构件组成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沿周向均布安装在舱体单元的前端;所述螺杆构件能够挤压弹簧构件,将弹簧构件的弹力作用于楔形块构件上;所述楔形座构件能够推动楔形块构件;所述楔形块构件能够在楔形座构件的导向下与冲压发动机构件的表面保持接触。本发明能够避免了冲压发动机出现推力偏心现象。

    单侧提拉发射系统流固耦合动力学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88846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1810950035.X

    申请日:2018-08-20

    IPC分类号: G06F30/20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侧提拉发射系统流固耦合动力学仿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构建单侧提拉发射系统的发射气体动力学模型;步骤2:构建单侧提拉发射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步骤3:基于所述发射气体动力学模型、多体动力学模型,构建单侧提拉发射系统的流固耦合仿真模型;步骤4:调用所述发射气体动力学模型、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所述流固耦合仿真模型进行流固耦合仿真,并获得仿真计算结果。其中,步骤1、步骤2、步骤3、步骤4依次执行,或者,步骤2、步骤1、步骤3、步骤4依次执行。本发明实现了单侧提拉发射系统燃气力与弹体姿态的强耦合,实现了强流固耦合仿真,极大地提高了单侧提拉发射系统筒弹分离仿真的精度。

    导弹冲压发动机浮动支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49100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419754.6

    申请日:2020-05-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弹冲压发动机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冲压发动机构件、舱体单元、螺杆构件、楔形块构件、弹簧构件、楔形座构件以及垫座构件;所述螺杆构件、楔形块构件、弹簧构件、楔形座构件和垫座构件组成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沿周向均布安装在舱体单元的前端;所述螺杆构件能够挤压弹簧构件,将弹簧构件的弹力作用于楔形块构件上;所述楔形座构件能够推动楔形块构件;所述楔形块构件能够在楔形座构件的导向下与冲压发动机构件的表面保持接触。本发明能够避免了冲压发动机出现推力偏心现象。

    适用于空气舵射流风洞试验的固定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11504593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56173.X

    申请日:2020-05-26

    IPC分类号: G01M9/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空气舵射流风洞试验的固定工装,包括工装体、下面板以及空气舵,所述下面板安装在工装体的下部,所述空气舵安装在工装体的上部,所述工装体包括上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左前侧板、右前侧板、工装前侧底板以及加强框,所述空气舵安装在上板的上部,所述上板的下部沿周向边缘依次与左前侧板、左侧板、后板、右侧板、右前侧板的上边缘连接,所述工装前侧底板沿周向依次与左前侧板的下边缘、右前侧板的下边缘、下面板的一边连接;所述下面板的另外三边依次与左侧板、后板、右侧板的下边缘连接,形成了一个密闭的舵机系统环境,本发明满足了对空气舵、舵机系统热考核和稳定支撑的要求,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偏心抱箍结构及其安装方式

    公开(公告)号:CN111380423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2010207953.0

    申请日:2020-03-23

    IPC分类号: F42B15/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偏心抱箍结构及其安装方式,其中结构部分利用所述偏心抱箍结构能够将战斗部设置在舱体中,所述偏心抱箍结构通过连接件与舱体相连接;所述战斗部的形状结构与偏心抱箍结构相匹配,从而使得所述战斗部能够通过偏心抱箍结构设置在舱体内的指定位置;在偏心抱箍结构作用下,设置在舱体内的战斗部轴线与舱体轴线不重合。本发明提供一种偏心抱箍结构,使战斗部能够偏心地安装到舱体内,给体积较大的弹上设备安装留出空间。由于采用偏心抱箍结构,使得战斗部在舱内偏心安装,使得导弹重心不在弹体轴线上,在飞行过程中可以抑制弹体滚转,提高了飞行的稳定性。

    补偿型航天器分离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65478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122143.0

    申请日:2022-09-15

    IPC分类号: B64G1/6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补偿型航天器分离装置,包括安装底板、火工作动装置以及弹簧分离装置,所述火工作动装置和所述弹簧分离装置均安装在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火工作动装置的一端与航天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底板与运载器连接;所述弹簧分离装置沿所述安装底板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弹簧分离装置能够沿其与所述安装底板的中心连线方向移动;所述弹簧分离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航天器和所述运载器分离。本发明通过调整弹簧分离装置的位置,能够对被分离航天器质心分布进行补偿调节,能抵消航天器实测质心与理论值偏差带来的分离扰动,且能对弹簧加工不一致问题带来的分离扰动进行完全补偿,操作简单、质轻,有助于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适用于空气舵射流风洞试验的固定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11504593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0456173.X

    申请日:2020-05-26

    IPC分类号: G01M9/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空气舵射流风洞试验的固定工装,包括工装体、下面板以及空气舵,所述下面板安装在工装体的下部,所述空气舵安装在工装体的上部,所述工装体包括上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左前侧板、右前侧板、工装前侧底板以及加强框,所述空气舵安装在上板的上部,所述上板的下部沿周向边缘依次与左前侧板、左侧板、后板、右侧板、右前侧板的上边缘连接,所述工装前侧底板沿周向依次与左前侧板的下边缘、右前侧板的下边缘、下面板的一边连接;所述下面板的另外三边依次与左侧板、后板、右侧板的下边缘连接,形成了一个密闭的舵机系统环境,本发明满足了对空气舵、舵机系统热考核和稳定支撑的要求,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适用于导弹的发射箱接口及发射箱

    公开(公告)号:CN112880479B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110048935.7

    申请日:2021-01-14

    IPC分类号: F41F1/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导弹的发射箱接口,包括:第一支撑框、第二支撑框、防旋凸台和固弹坑,其中,第一支撑框和第二支撑框分别与导轨面接触;导弹的重量通过第一支撑框和第二支撑框的轴向面积分散到导轨上;防旋凸台与导轨的两侧接触,允许导弹进入发射箱时滚转角不动;固弹坑设置在导弹舱的尾端,允许约束弹道轴向向前的自由度。本发明使得导弹在发射箱内可以通过简单的机械接口进行约束,同时使得导弹的气动外形更优、发射箱支撑结构的简化、受力的优化、并使得发射箱的轮廓更小,适合箱弹小型化的趋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