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接收井的施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9874007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20213097.2

    申请日:2019-02-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接收井的施工结构,其包括顶管、套筒以及竖向管,顶管位于套筒的下端,竖向管位于套筒中,顶管的端部布置有用于与竖向管安装的第一管段,竖向管的下端安装在第一管段的侧壁,套筒的下端成型有用于与第一管段安装的第一槽口,竖向管的下端端面成型为与第一管段侧壁相吻合的曲面。设计竖向管与顶管通过第一管段安装,竖向管位于套筒中,竖向管与套筒之间形成稳定的夹层,施工方便,节约工时,可广泛应用于给排水工程技术领域。

    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9227313U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821513559.4

    申请日:2018-09-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包括高架桥、待设计道路以及若干条匝道,高架桥预设有第一立交接口、第二立交接口及第三立交接口,待设计道路包括左向地面道路和右向地面道路,匝道包括第一匝道、第二匝道及第三匝道,第二匝道连通在第二立交接口与右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二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三匝道连通在第三立交接口与左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一匝道与第一立交接口连通后与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接合;第二匝道和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位于右向地面道路的一侧且互为同心圆。该实用新型可实现短距离内大高度差的有效过渡。(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
    6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884289U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821029696.0

    申请日:2018-06-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纵向道路、隆起的第一匝道桥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第一匝道桥位于丁字交叉口的左侧,其延伸方向与横向道路相同且为双向车道,并在其下方形成第一掉头口。第二匝道桥分别在纵向道路的右车行道和横向道路的上车行道形成入口和出口,第二匝道桥的下方位于纵向道路上形成第二掉头口。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的平面投影均只占用道路的部分车道。这种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无须扩展交通用地的情况下降低了丁字交叉口全互通立交对净空的要求,满足目前绝大部分限用地、限净空的道路改造需求。还可以增设人行天桥,实现了行人车辆全互通。此实用新型用于道路改造领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公交车停靠站路面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8219331U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20481251.X

    申请日:2018-04-04

    Inventor: 曹建新 熊勇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交车停靠站路面结构,包括路基,路基上设有一段停车路面和两段混合路面,两段混合路面分别处于停车路面的首尾两端,两混合路面的高度平齐停车路面,两混合路面均包括水泥层和沥青层,停车路面与各水泥层均为钢筋混凝土材质,停车路面与各水泥层之间设有连接网,各水泥层靠近停车路面的一侧高于远离停车路面的一侧。把停车路面作为公交车启动和停止的位置,利用了停车路面抗车辙特性和温度稳定性,混合路面作为行车路面,保留了沥青路面高舒适性的优点,改造后的公交停靠路面使用寿命长、性能稳定、行车舒适。此实用新型用于道路建设结构领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扶壁板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7079596U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20973499.3

    申请日:2017-08-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扶壁板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沿基坑侧壁方向前后间隔设置的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桩,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桩的桩顶均具有冠梁,前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低于后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之间通过连续的桩顶支撑板相连接,桩顶支撑板与后排支护桩之间沿基坑侧壁方向间隔设有扶壁板,在后排支护桩后设有止水桩,通过降低前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既充分发挥了后排支护桩的抗弯能力,又可以减少位于基坑顶部的1~2道内支撑,加快基坑施工进度;而且,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桩之间通过桩顶支撑板和扶壁板相连,可将后排支护桩的水平力传递至前排支护桩,提高整个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整体刚度。(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防止溅水的防撞墙
    6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741903U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申请号:CN201620512469.8

    申请日:2016-05-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溅水的防撞墙,用于城市道路和桥梁领域,包括设在桥梁桥面边缘的防撞墙,防撞墙的内侧设有防水板,防水板与防撞墙内侧的倾斜面平行,防水板的底部低于防撞墙顶面,防水板的顶部高出防撞墙顶面,防水板在防撞墙顶部形成可将桥面上的水反弹回桥面的防水屏障。本实用新型在保持了现有防撞墙的功能,在其上增加设施,完善功能,不仅保证了桥梁行车的安全,也能尽量避免极端情况下如雨天,桥梁上面的行车对地面交通和行人的影响。突破了现有的思维框架——仅从桥面上交通的安全角度考虑防撞墙的设计,代之以综合考虑桥梁上面、地面的交通和行人几个因素,提升了桥下交通和行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方案增加的造价有限,易于实施。

    一种隧道减载结构
    6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028925U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20402791.0

    申请日:2022-02-2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隧道减载结构,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该隧道减载结构包括减载箱,所述减载箱设置于隧道顶部;所述减载箱包括箱体及硬质泡沫塑料块,所述箱体具有封闭的空腔,所述硬质泡沫塑料块设置于所述空腔,且所述硬质泡沫塑料块与所述空腔匹配。本申请实施例的减载箱采用硬质泡沫塑料块作为内模,能够解决减载箱的浇筑问题;硬质泡沫塑料块的吸水率小,且硬质泡沫塑料块设置于箱体的封闭空腔内,能够有效防止箱体渗漏充满水后导致隧道顶部荷载较设计荷载显著增加的情况,使得本申请的隧道减载结构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

    一种遮挡落石的道路防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9568379U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822164751.3

    申请日:2018-1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遮挡落石的道路防护结构,用于道路防护领域,包括挡土墙,挡土墙设在道路靠近山体侧;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顶部支撑防护结构与挡土墙的顶部连接,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遮挡在道路上方,绿化带,设在道路远离山体侧。在道路靠近山体侧设置挡土墙,在挡土墙顶部设置遮挡在道路上方的顶部支撑防护结构,挡土墙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山体边坡,另一方面,与顶部支撑防护结构一起可以防止落石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该技术方案防护落石能力强、结构简单,施工成本和工程费用不高,生态环保、景观效果好,在落石防护区特别是景观要求高的城区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一种错位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8830073U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821142408.2

    申请日:2018-07-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错位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第一纵道、第二纵道、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第一纵道和第二纵道分别与横向道路交叉形成错位交叉口。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分别为单向立交或者单向隧道,其平面投影没有相交且只占用部分车道。第一匝道连接第一纵道和横向道路,第二匝道连接第二纵道和横向道路。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的出口都位于错位交叉口中,并在其各自入口处设有掉头口。这种错位十字交叉口立交结构,降低净空或者地层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立交桥梁或者是隧道结构。在面对错位斜交十字交叉口是可以很好地解决其交通互通问题,减少小角度转弯点和较大的汇流点。此实用新型用于道路改造领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排水道路
    7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741815U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申请号:CN201620513669.5

    申请日:2016-05-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水道路,用于城市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铺设于路基上的防水层、垫层、排水层和路面结构层,在道路边缘设置排水盲沟,排水盲沟顶部设置密闭的盖板,排水盲沟靠近道路一侧于所述排水层所在高度设置进水格栅。本实用新型在路面结构层下方铺设防水层,水分经路面结构层之后被防水层阻隔,并经路面结构层下方的排水层排出,路面顶部的水分不会垂直进入路基土,从而避免路基强度降低以及因缺乏稳固基础而使路面结构的早期损坏;本实用新型不改变现有的路面结构设计体系,只是在现有体系基础上进行的完善。比较容易实施,不必增加新型构件,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常规材料,增加的造价有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