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66673A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510279783.6
申请日:2015-05-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结构主承力构件设计领域,提供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所述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包括:步骤100,对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划分远口区和近口区;步骤200,在远口区建立等效刚度模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并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混合分析模型;步骤300,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优化,并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本发明能够提高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效率、降低计算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4376179A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10681529.4
申请日:2014-11-2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库的车身造型快速渲染,属于汽车造型设计领域。一种由汽车图片智能提取出汽车特征线,并进行一致参数化处理后,生成了车身的低维表示形式二维参数化线框模型。通过建立的车身图片数据库及对应的二维特征线数据库,对车身二维形状特征空间进行探索,在满足一定刚性,柔性以及固定某些特征约束下,生成新的线框模型。通过驱动二维线框模型的变形最终实现了对输入的车身图片进行变形,并能够利用已有渲染车身图片对给定的二维参数化模型进行二维图像渲染。从而帮助设计师提高设计表达质量,实现快速车身造型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02937396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210432531.9
申请日:2012-11-0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F42B1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结构主承力构件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尺度网格加筋柱壳结构,是在传统网格加筋结构的小尺度筋上布置大尺度筋,布置方式为:在环向和轴向,每隔若干个小尺度筋放置一个大尺度筋;从而形成大尺度筋与小尺度筋交错分布的格局。本发明通过在传统网格加筋结构上布置大尺度筋的方式,提高了传统网格加筋柱壳的缺陷鲁棒性,在微幅缺陷时不会产生较大的极限承载力折减,同时随着缺陷幅度的增加,极限承载力逐步收敛于某一定值。大尺度筋和小尺度筋的数量、截面高度、截面宽度可根据结构的直径、长度等指标由数值优化方法确定。本发明加工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量产。
-
公开(公告)号:CN11996219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036064.5
申请日:2025-01-0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1N3/34 , G01M7/02 , G06F111/10 , G06F119/02 , G06F119/04 , G06F119/14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疲劳特性改进的疲劳损伤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随机振动过程划分为至少两个随机工况的载荷谱,并根据应力响应功率谱密度函数与谱矩参数确定应力概率分布;使用具有不同固有频率的单自由度系统,确定频响函数和振动疲劳损伤计算式;将应力‑寿命曲线划分为多段,基于多段应力‑寿命曲线的疲劳参数更新振动疲劳损伤计算式,得到改进疲劳损伤谱;基于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随机工况的疲劳损伤数值进行叠加,得到合成疲劳损伤谱;基于改进振动疲劳损伤计算式进行逆运算,得到响应谱,并基于频响函数进行反推,得到加速疲劳试验载荷谱。本发明可以提高多段应力‑寿命曲线材料下多任务的加速疲劳寿命预测的预测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6427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207975.1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B7/02 , G06F18/23213 , G06F18/2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基于误差变化趋势分区校准的非线性误差修正方法。先分析位移值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出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曲线;再根据局部极值区分误差变化趋势,对误差变化曲线进行间隔分区,对各分区进行训练,构建分区训练集,构建出覆盖传感器全量程的校正模型,实现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高精度测量的误差修正;最后通过输出电压与位移值的线性关系求得测量位移值。该方法使修正后线性度误差、灵敏度误差、回程误差及零点漂移误差大大减小,且方法简单,易操作,实时性高。通过合理的分段,降低了拟合曲线的复杂度,提升了电涡流传感器非线性误差的修正效率、提升了测量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4684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326299.X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应变片识别及坐标精准定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应变片图像数据;将应变片图像数据进行灰度化处理,并获取筛选后的应变片轮廓图像数据;确定目标应变片轮廓数据;根据图像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确定图像采集设备的本质矩阵,基于本质矩阵,识别目标应变片轮廓数据中同一应变片,并基于双目视觉对同一应变片进行坐标定位,转换到图像采集设备下的坐标中,得到应变片在图像采集设备下的坐标信息;建立坐标信息与目标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并将坐标信息转换到目标坐标系中,得到目标坐标系下的应变片识别结果;重复步骤S1‑S5,得到所有结构试验的应变片识别结果。本发明可以提高应变片位置坐标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485006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939212.X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虚实数据融合的结构载荷动态预测方法,属于结构载荷预测技术领域,步骤:1)建立理想仿真模型并参数化表示仿真模型的偏差,获得多源偏差参数化仿真模型;2)获得传感器位置对应的结构力学响应数据和结构载荷数据,构建虚拟试验样本集;3)对虚拟试验样本集进行数据增强;4)训练结构力学响应数据和结构载荷数据的映射关系,获得载荷动态预测模型;5)实时采集结构力学响应数据构建实测样本集,将实测数据输入载荷动态预测模型,输出载荷预测结果。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仿真分析实时性较差且无法随试验或服役情况变化动态更新的问题;实测数据尤其是结构破坏时的实测数据缺乏导致难以构建高精度的载荷动态预测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2182794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010890732.8
申请日:2020-08-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84 , G06N3/049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样条曲线的拓扑优化结果几何模型建模方法,建立目标结构的双层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对划分网格后的双层模型的外层进行拓扑优化,得到拓扑优化后的双层模型;沿着优化后的双层模型的外层轮廓线进行控制点选取;采用渐进筛点方法或改进后的渐进筛点方法对取出的控制点进行筛选,得到筛选后的控制点;采用样条曲线将筛选后的控制点的坐标进行连线,得到双层模型的轮廓线条;用双层模型的轮廓线条对机匣双层薄壁结构的外层进行面切割,得到拓扑优化后几何模型;该方法结合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代替求解影响值δ的过程,筛选后利用样条曲线进行插值,有效消除了锯齿状轮廓,便于加工,该方法将可使拓扑优化结果后处理环节更加的便捷、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12051025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010952449.3
申请日:2020-09-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风洞中模拟斜风试验条件的桥梁刚性节段模型测振装置,采用上下弹簧悬挂系统,弹簧吊点位置需随风偏角调整;采用强力吸盘地将上下弹簧吊点固定在风洞顶板和底板。弹簧与模型之间通过轻质高强细绳连接。在风洞中保持正常来流方向条件下,通过调整桥梁模型纵轴线与风向之间夹角实现不同风偏角,模型静止时的两个端面与风向及风洞侧壁平行。本装置的优点:风偏角调整更为简便易行;无需制作专门支架;对风洞无损伤;取消模型端部横向吊臂及吊臂与模型之间的连接装置,既消除了吊臂对模型气动荷载的影响,又降低了模型制作难度;模型悬吊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取,而不必局限在端部,降低了模型刚度要求和设计难度;装置总体造价更低,更为实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387037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47805.9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19/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梯度的折纹管碰撞吸能盒,属于汽车碰撞吸能盒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碰撞吸能盒溃缩变形不稳定,导致吸能效率较低的问题;具体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吸能单元;吸能单元包括第一吸能层、第二吸能层和中间层;第一吸能层和第二吸能层通过中间层连接,第一吸能层或第二吸能层与中间层的连接位置形成预变形折痕纹路;本发明中每个吸能单元均由三层高度相同形状不同的吸能层组成,并且在连接处形成预变形折痕纹路;碰撞过程中每个吸能单元均按照其内部的预变形折痕纹路发生溃缩变形;在碰撞初始阶段,吸能单元承载较低的碰撞载荷,随着溃缩变形加大,吸能和承载能力逐渐增长;该过程中吸能效率呈梯度增加,实现了较好的缓冲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