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16292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0726931.5
申请日:2020-07-26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经皮微针贴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经皮递药的仿生微针贴片,包括基底,以及所述基底上分布的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由若干单个微针针体排列而成,任一微针针体的针尖背向基底设置,所述微针针体外配合设置有仿生结构;具有特殊仿生结构的新型微针贴片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微针贴片的皮肤刺入行为,减小或消除微针断裂现象,进而有助于提高微针贴片的安全性和药物经皮传输的效率;而基于光固化聚合反应的3D打印技术制备微针贴片能实现具有特殊仿生结构经皮微针贴片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制备;从而大幅度提升经皮微针贴片的质量和疗效。
-
公开(公告)号:CN107028913B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710436906.1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己内酯‑环糊精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惰性气体保护下,将β‑环糊精、ε‑己内酯、辛酸亚锡混合,于100~140℃下反应8~48h,之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混合物用二氯甲烷溶解后,滴加到冰乙醚中,沉淀析出,抽滤收集沉淀并干燥,得到聚己内酯‑环糊精星状聚酯;将姜黄素、所得聚己内酯‑环糊精星状聚酯溶于四氢呋喃,作为脂相;将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溶于水,作为水相;将所得脂相滴加到水相中,滴完后搅拌10~15h,之后离心,取上清液,即得成品;本发明制备的聚己内酯‑环糊精给药纳米粒明显改善了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使其具有缓控释特性,载体材料无毒副作用,适用于口服及静注等多种给药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07049990B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710436916.5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三己内酯‑丙三酸给药纳米粒的微通道制备方法,以丙三酸为扩链起始剂,ε‑己内酯高温开环接枝,辛酸亚锡为催化剂,N2保护条件下制备一种两亲性星状聚酯;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通过微通道连续成粒技术制备尺寸较小、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的姜黄素‑纳米粒制剂,所得姜黄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100~300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包封率大于70%;本发明制得的聚三己内酯‑丙三酸给药纳米粒明显改善了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形成的纳米载药体系具有缓控释特性,载体材料无毒副作用,适用于口服及静注等多种给药方式;并且,本发明采用的微通道纳米粒方法全程自动化高,可控性强,成粒所需时间短,易于工业放大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7744503A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710694241.4
申请日:2017-08-14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药物载体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酶敏感性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制备分两步进行:1)两亲性聚酯(MePEG-Peptide-PER-CL)的制备;2)姜黄素与MePEG-Peptide-PER-CL按比例混合,加入丙酮溶解形成脂相;吐温-85、泊洛沙姆-188(P-188)、聚乙烯醇(PVA)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等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形成水相;将脂相慢慢滴入水相,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搅拌0.5~8h,制备纳米粒。目的得到平均粒径100~280nm,多分散指数(PDI)小于0.30,包封率大于65%的姜黄素-纳米粒。该类纳米给药载体可作为一种载姜黄素缓释载体系统,具有靶向性强、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适用于静脉注射、口服等多种给药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04892911B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510248785.9
申请日:2015-05-14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C08G63/664 , C08F299/04 , A61K47/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环酯弹性体的制备方法:聚乙二醇和己内酯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下聚合反应制备得到聚(ε‑己内酯‑b‑聚乙二醇‑b‑ε‑己内酯),然后与甲基丙烯酸酐进行酯化反应制得甲基二丙烯酸酯‑聚(ε‑己内酯‑b‑聚乙二醇‑b‑ε‑己内酯);以甘油为引发剂,己内酯和丙交酯为接枝原料,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下聚合反应制备得到聚(ε‑己内酯‑co‑D,L‑丙交酯),然后与甲基丙烯酸酐进行酯化反应制得甲基三丙烯酸酯‑聚(ε‑己内酯‑co‑D,L‑丙交酯);甲基二丙烯酸酯‑聚(ε‑己内酯‑b‑聚乙二醇‑b‑ε‑己内酯)与甲基三丙烯酸酯‑聚(ε‑己内酯‑co‑D,L‑丙交酯)在紫外光照射下交联反应,制得聚环酯弹性体。本发明制得的聚环酯弹性体作可用于蛋白类药物的植入式缓释给药。
-
公开(公告)号:CN104031069B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410209739.3
申请日:2014-05-19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C07D501/46 , C07D501/04 , C07D5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硫酸头孢喹肟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从7-ACA出发与四氢喹啉在二氯甲烷中以六甲基二硅氮烷为保护剂,以三甲基氯硅烷为反应触媒,以二乙基苯胺作为反应体系极性调节剂,以二甲基乙酰胺为四氢喹啉的分散介质,进行反应,反应完全后滴加25%氨水养晶,丙酮洗滤后得浅黄色中间体7-ACQ,中间体7-ACQ与AE活性酯在惰性有机溶液中以少量乙醇为分散剂,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反应,以三乙胺作为缚酸剂中和反应不断产生的酸,反应后二氯甲烷和乙醇混合液洗滤后纯水萃取多次,用硫酸调pH控温析晶得到粗品,粗品再经洗滤重结晶后得精制硫酸头孢喹肟;产物具有转化率高,纯度、色泽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503809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110338870.6
申请日:2011-11-01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C07C59/21 , C07C51/16 , C07C51/285 , C07C51/27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孢地嗪酸侧链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具体方法是:在丙酮中加入原料即3-氯-4-氧代戊醇,缓慢升温至20-80℃,在保持一定温度下,于1-6小时内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过氧乙酸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过氧乙酸溶液分3-5批次间隔相同时间加入,继续保温反应1-5小时,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pH值调节在1-5之间,加入乙酸乙酯萃取,分液,水层继续用乙酸乙酯萃取2-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蒸馏除去乙酸乙酯,得到成品,产品收率78-88%,纯度达到95-97%,可以不经提纯直接用于侧链合成。本发明得到了高纯度的3-氯-4-氧代戊酸,及解决了用4-氧代戊酸合成侧链中间体纯度低的问题,又大幅提高了侧链合成的效率,还避免了高污染的氯化亚砜或氯化硫酰的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358173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10120902.3
申请日:2008-09-04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新的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黑曲霉ZJUT712,及其在固态发酵炮制牛蒡子中的应用。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ZJUT712,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2594,保藏日期:2008年7月15日。本发明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提供了一株可供固态发酵法炮制牛蒡子的新菌株——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黑曲霉ZJUT712;利用本发明方法固态发酵炮制牛蒡子,牛蒡子苷转化为牛蒡子苷元的摩尔产率可以达到93.0%,牛蒡子的有效成分大幅度提高,促使牛蒡子摄入人体快速起效;炮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节能环保、适用于大规模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1392279A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810121888.9
申请日:2008-10-21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牛蒡子苷元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牛蒡子苷为底物,以黑曲霉CGMCC No.2594发酵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酶液为催化剂,于20~50℃、100-200r/min摇床中转化40~64小时,转化液经分离纯化得到所述牛蒡子苷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①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②生物催化剂--β-葡萄糖苷酶酶液制备过程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酶蛋白的分离纯化,成本低廉;③操作简便、生物转化效率较高;④生物转化过程易于放大,易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利用本发明方法生产的牛蒡子苷元摩尔产率可以达到94.7%,产品纯度可达到99.7%。
-
公开(公告)号:CN120037184A
公开(公告)日:2025-05-27
申请号:CN202510233695.6
申请日:2025-02-28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剂学领域,公开了一种水包低共熔溶剂微乳,包括:疏水性低共熔溶剂,其由至少两种成分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制得,所述两种成分分别为萜类溶剂和脂肪酸类溶剂;乳化剂;水相,所述水相包含乳化剂和水;其中,所述微乳为水包油型微乳,且其平均粒径小于300nm;所述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为由二萜类溶剂与脂肪酸类溶剂按重量比1:9至9:1混合制得的溶剂。通过采用低共熔溶剂技术,将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代替传统油溶剂,有效提高槲皮素的溶解度,槲皮素在优选的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中的最高药物负载量可达到23mg/mL,相比于水中仅为1μg/mL,提升了2000~3000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