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515735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410853023.7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19/04
Abstract: 用于粘性介质压力成形的粘性附着力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它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本发明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方法和装置难以测试复杂形状构件成形过程中在非均匀速度场和压力场作用下所受的粘性附着力的问题。介质仓内有的竖直通道,介质仓内有多条水平设置的活塞通道孔,每条活塞通道孔的两端各有一个活塞,拉力传感器位于上夹盖体内并与插入缝隙相连通。测试方法是将多个活塞通过以不同速度注入粘性介质,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测量各个活塞注入的压力并进行控制,从而在介质仓内形成非均匀的压力场和速度场,使得板坯料所受的粘附力是各处非均匀的,通过拉力传感器测试出其所受的总的粘性附着力。本发明用于测试板坯料的粘性附着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394612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310317341.7
申请日:2013-07-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非对称非封闭螺旋形变径薄壁壳体零件成形装置及方法,它涉及板材成形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变径薄壁壳体零件采用铸造成形的方法,导致尺寸精度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一次成形装置:第一凹槽的直径由第一下底边端至第一上底边端逐渐变小,第一凸模的上端面设有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缘。二次成形装置:第二凹槽的直径由第二下底边端至第二上底边端逐渐变小,第三凹槽与第二凹槽以第二凹模的上端面为基准对称设置,第二凸模的上端面设有与第三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凸缘。方法:一、制作板坯料;二、在一次成形装置上成形;三、卸下半成品零件;四、在二次成形装置上成形;五、得到成品件。本发明用于成形非对称非封闭螺旋形变径薄壁壳体零件。
-
公开(公告)号:CN103273644A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310244724.6
申请日:2013-06-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板材软模成形装置及方法,它涉及一种板材类软模成形装置及方法,以解决已有的橡胶软模成形过程中无法改变橡胶性能的问题。装置:容框与凹模上、下正对设置,柱塞的头部位于容框的内腔中,磁流变弹性体填充在柱塞的下表面,线圈套装在容框与凹模的外侧壁上。方法:一、将待成形板材置于容框下表面与凹模上表面之间;二、根据待成形板材的形状和成形各阶段需要的磁流变弹性体的弹性模量大小来确定工作区域磁场强度B;三、将线圈与直流电源连接,通过调节电流使磁流变弹性体所在区域的磁场强度发生变化,并使待成形板材在磁流变弹性体的合适弹性模量下成形出所需的形状;四、将成形后的零件取出。本发明用于板材软模成形。
-
公开(公告)号:CN102072488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10033875.8
申请日:2011-01-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薄膜冷却式波纹壳体结构燃烧室高速烧嘴,它涉及一种燃烧室高速烧嘴,为了解决现有的烧嘴的燃烧室壳体存在使用寿命短的技术技问题。技术要点:所述燃烧室壳体为侧壁呈波纹状的锥形壳体,燃烧室壳体侧壁的纵截面呈波纹状结构;所述燃烧室壳体上周向均布开有多个气膜冷却孔;所述燃烧室内筒外罩套设在燃烧室内筒上且二者之间形成有助燃空气密封气腔,所述燃烧室壳体外罩套设燃烧室壳体上且二者之间形成有二次空气密封气腔,燃烧室内筒外罩的外侧壁上设有助燃空气入口,燃烧室壳体外罩的外侧壁上设有二次空气入口。本发明采用带有气膜冷却孔的金属波纹锥形壳体,能够增加扰流的强度,提高换热效果,有效增加了高速烧嘴燃烧室壳体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1870152A
公开(公告)日:2010-10-27
申请号:CN201010218617.2
申请日:2010-07-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变径零件近等壁厚软模成形方法,它涉及一种变径零件软模成形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变径零件成形中存在的一次性成形使壁厚减薄,壁厚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步骤是:将筒坯放置在模具的型腔内,将芯轴放置在筒坯内;填充粘弹塑性材料;密封;合模;筒坯在内部粘弹塑性材料的压力作用以及模具压力下与模具的型腔紧密贴合成形;开模取出成形的变径零件;移除芯轴并清除变径零件内部残留的粘弹塑性材料。由本发明的方法制成的变径零件壁厚均匀,提高了变径零件成形极限,改善了变径零件壁厚分布,提高了变径零件表面质量,同时降低了变径零件的制造成本。本发明的方法用于成形变径零件。
-
公开(公告)号:CN101462134A
公开(公告)日:2009-06-24
申请号:CN200910071259.4
申请日:2009-01-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1D22/10
Abstract: 非对称变径薄壁零件环向流动成形方法,它涉及一种非对称变径薄壁零件成形方法。基于解决非对称变径薄壁零件采用传统分体成形、组合焊接方法存在的工序繁多、尺寸精度低、成本高等问题。方法是:对芯模进行结构设计,制作非封闭筒坯,将非封闭筒坯置于成形模具的芯模与分瓣外模之间,将非封闭一侧正对于分瓣外模的型腔的反侧,推动柱塞将粘弹塑性软模注入芯模的内腔中,经加载注入孔作用于非封闭筒坯并使之变形,直至非封闭筒坯的侧壁贴合在分瓣外模型腔的内壁上。利用本发明的方法成形的非对称变径薄壁零件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厚度分布均匀、工序简单、制造成本低等,可成形复杂形状非对称变径薄壁零件,适合于汽车、航空及航天等领域上。
-
公开(公告)号:CN119558059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628694.3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 C21D7/00 , C21D10/00 , C22F1/00 , C22F3/00 , G01N23/2251 , G01N23/203 , G01N23/20058 , G01N33/20 , G16C10/00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致增塑参数的确定方法及提高构件高周疲劳性能的方法,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本方案通过对金属构件样本进行预变形处理,以获取预变形处理后的实测晶粒组织和实测微观结构,利用模拟方式建立与实测晶粒组织和实测微观结构的相同的晶体模型,并模拟多组脉冲电流参数分别对晶体模型进行电致增塑处理的结果,以通过模拟方式筛选出满足条件的若干组脉冲电流参数,进一步利用筛选出的若干组脉冲电流参数对预变形处理后的金属构件样本进行真实试验,以利用试验方式再次筛选,得到最优脉冲电流参数。本方案能够在不影响金属构件在实际工况下的服役性能的条件下,通过消除微观应力集中来提高金属构件高周疲劳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90534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09133.4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磁或低磁零件内部空间通道的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该加工装置包括刀具、磁力响应部、旋转驱动组件、进给驱动组件和同步控制系统,刀具为无磁或低磁材料制成,内部设有用于吸热的相变材料,旋转磁场和进给磁场作用于磁力响应部,磁力响应部带动刀具悬浮,并能够通过磁力响应部驱动刀具旋转和进给,通过同步控制系统调控旋转磁场和进给磁场,使刀具的旋转和进给能够相匹配实现零件内部复杂路径扭曲形状的空间通道加工。该装置的刀具无需与动力结构硬连接,加工过程中刀具处于悬浮状态,通过相变材料吸热实现刀具降温,无需在刀具后端连接冷却液供给管,解决无磁或低磁零件内部空间通道加工散热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108723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189735.2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材变形过程中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针对对板材受到的非均匀压力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的问题,该方案包括:根据测量数据生成以胀形时间为变量的非均匀压力函数;对非均匀压力函数进行多次调整,使得每一次调整后的压力函数逐渐趋向于均匀压力函数;将各压力函数分别作为外加载荷条件,以对板材变形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基于每一次模拟结果,分别确定对应外加载荷条件下板材上各个节点的应力路径和应变路径;对多个应力路径和应变路径进行分析,确定非均匀压力对板材变形的影响规律。本方案,能够确定出非均匀压力对板材变形的影响规律,从而能够实现板材变形过程中的分析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5547436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487697.0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确定方法和装置。针对试验方式繁琐复杂、且费时费力的问题,该方案包括:确定板材初始参数;基于顶点的厚向应变增量来驱动板材变形,确定第i步胀形时顶点处的应变;从顶点到压边位置逐点进行计算,计算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应变;从顶点到压边位置逐点进行判断,根据第i步胀形时第j点处的应变,判断第i步胀形时第j点是否发生颈缩;若发生颈缩,则停止胀形,并记录发生颈缩的位置和应变,将发生颈缩的位置处的应变确定为极限应变;若第i步胀形时各个点均未发生颈缩,则将i=i+1,以进行下一步胀形。本方案,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计算出板材粘性介质胀形极限应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