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3479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726816.2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不锈钢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井行业随钻仪器用无磁不锈钢的测试评价方法,包括:(1)对多种无磁不锈钢材料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其中,所述测试的内容包括: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磁性能、耐腐蚀性、焊接性、内部缺陷、纯净度、晶粒度;(2)将所述无磁不锈钢材料应用到测井行业随钻仪器中,根据使用情况确定满足使用要求的无磁不锈钢材料;(3)将满足使用要求的无磁不锈钢材料的测试结果进行整理,确定各测试结果的阈值;(4)以所述阈值为标准判断其他种类无磁不锈钢材料是否满足测井行业随钻仪器的使用要求。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筛选出满足井下实钻工况条件的无磁不锈钢,保证随钻仪器的工作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3429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667574.4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核反应堆化学停堆毒物对主设备材料腐蚀的试验方法,包括,试样前处理、试验参数设计、交叉腐蚀试验、试样后处理和热工试验。试验前处理包括对主设备材料试样打磨、抛光、清洗、干燥和称重;试验参数设计包括设计化学停堆毒物种类、浓度和停堆工况,其中不同种类的化学停堆毒物可依靠等效热中子吸收截面建立对比关系;试样后处理包括对腐蚀后主设备材料试样进行冲洗、干燥、称重及必须的表征;交叉腐蚀试验包括长周期静态腐蚀试验与电化学测试;热工试验包括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本发明针对现有单一种类化学停堆毒物的选择局限,考略化学停堆对核反应堆的腐蚀影响,为研发高效率低腐蚀性化学停堆毒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试验分析方法,并可灵活分析多种用途堆芯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43852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73508.0
申请日:2024-11-06
Applicant: 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IPC: G01N33/20 , G01N33/00 , G01N21/65 , G01N23/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残骸提取及致因判断方法,主要包括调查取样步骤、残骸提取步骤、残骸集流体结构分析步骤、残骸材料粉体晶型结构分析步骤以及材料碳组分分析步骤。本方法系统地将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现场调查与实验室分析检测技术结合一起,为火灾事故调查动力电池残骸剖析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完善了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调查体系,便于相关事故调查人员展开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调查以及事故致因的有效判断。
-
公开(公告)号:CN119397775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85095.0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1N33/20 , G01D21/02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F30/13 , G06N20/00 , G06F119/14 , G06F119/02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屋面强度估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屋面抗风揭静态强度估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搭建金属屋面抗风揭试验样品;S2、试验样品静态抗风揭能力测试;S3、采集金属屋面抗风揭强度相关的数据;S4、数值化处理;S5、建立层次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6、实时监控与维护。本发明的一种金属屋面抗风揭静态强度估算方法,通过搭建试验样品、进行静态抗风揭能力测试、采集相关数据等,来获取实际的屋面抗风揭性能信息;同时,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层次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以实现对抗风揭静态强度的预测,物理数据测试和算法模型的结合,确保金属屋面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足够的抗风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37220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37522.5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C12N15/11 , C12Q1/6825 , G01N33/02 , G01N3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NA水凝胶,其采用H1链的发夹结构、H2链的发夹结构、触发探针进行杂交链式反应制得DNA水凝胶;将DNA水凝胶应用在铜离子检测中,具体是在DNA水凝胶中加入待检测样品,静置后,用毛细管吸取混合物中的液体,当毛细管中液体体积明显高于添加的待检测样品体积时,表明待检测样品中含有铜离子;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检测方法直观、便于现场操作,不需要复杂仪器就能实现检测,且成本低,为快速、简便、经济、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本发明为重金属离子传感技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935523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653261.3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福建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抗氢脆敏感性测试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气体抑制剂的抗氢脆敏感性测试装置,包括气体配置机构,所述气体配置机构的出气端经第一管道与缓冲罐的第一进气端连接,所述缓冲罐的出气端经第二管道与反应釜的进气端连接;所述反应釜的出气端经第三管道与废气循环回收机构连接;所述气体配置机构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上部设置有多排第一输气管,多排第一输气管的首端分别与多个储气瓶连接,多排第一输气管的末端与第一管道连接。本发明能够通过改变抑制气的成分与比例,同时改变反应釜内的压力与温度,实现不同抑制气环境下不同形状及尺寸试样抗氢脆敏感性的可视化测试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9332183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281143.4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魏桥(苏州)轻量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型材在线淬火工艺的优化方法及使用的装置。该方法通过采用试验品在离线淬火系统中进行淬火试验,得到最优淬火方案,再将最优淬火方案运用至在线淬火工艺中。淬火试验时,采用型材试验品进行初始淬火,并获取和判断其变形是否满足要求,不满足时调整淬火方案,采用新的试验品再次进行淬火试验,直至变形满足要求,再进行热处理,并检测和判断力学性能是否满足要求,不满足时也调整淬火方案,直至满足要求,将最终的淬火方案作为最优方案。采用该优化方法,可以在保证铝合金型材产品性能的前提下,显著减少铝合金淬火的废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20799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260064.5
申请日:2024-09-10
Applicant: 江西铜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21D11/00 , C21D1/30 , C22F1/02 , C22F1/08 , C22C9/02 , C21D9/52 , G01N1/28 , G01N1/44 , G01N3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垫炉退火锡磷青铜速率的预测方法,属于冶金领域。该方法通过将待退火的锡磷青铜在轧制后置入马弗炉中进行模拟退火处理,随后将模拟所得参数经计算可得出该批次的锡磷青铜在气垫炉进行退火处理时所需退火速率,所述预测方法结果准确,使用该预测结果在气垫炉中实施退火处理后锡磷青铜可以实现预期的硬度,显著降低生产能耗和原料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17870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701698.X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宁波爱柯迪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铝压铸件的磨石残留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包括工作台、定位块、水平移动组件和下压组件;定位块的第一侧设有朝上的第一内腔仿形件,第一内腔仿形件上设有第一传感器;水平移动组件上设有第二内腔仿形件;定位块朝向水平移动组件侧设有第三传感器;定位块设有外型仿形件,外型仿形件包括与铝压铸件的第二侧匹配的凹陷部,并在凹陷部的两侧形成凸起部,第二传感器设置于凸起部上;下压组件安装在水平移动组件上,下压组件的下端安装有下底板;下底板具有与铝压铸件的上表面相吻合的下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放置情况准确判断铝压铸件内部是否存在磨石残留,避免了死角位置检测的遗漏,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6513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370997.X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IPC: G01N33/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多次高温高速燃气冲刷烧蚀试验方法,涉及性能测试领域,采用模拟试验装置,模拟试验装置包括测试台、支撑组件、固定组件与定位组件,测试台端面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支撑组件、固定组件、定位组件;具体试验步骤为:多组冲刷烧蚀发生器与金属样件的放置与固定、支撑组件对冲刷烧蚀发生器的支撑、定位组件前移进行性能测试、定位组件后退‑金属样件旋转‑定位组件重新前移进行二次性能测试、重复进行多次性能测试、取样分析。该测试方法能够保证同一试验条件下,进行金属结构件的多次连续高温高速燃气的冲刷与烧蚀试验,从而有效评估以高强韧钢为材料的金属结构件的性能,提升试验效率、降低试验误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