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133915B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申请号:CN201580016634.9

    申请日:2015-08-13

    Abstract: 包括:N型的碳化硅基板(1);N型碳化硅层(2),形成在N型碳化硅基板(1)的正面侧;P型区域(3),选择性地形成在N型碳化硅层(2)的表面层;N型源区域(4),形成在P型区域(3)内;P型接触区域(5),形成在P型区域(3)内;栅绝缘膜(6),形成在从N型源区域(4)经过P型区域(3)而到达N型碳化硅层(2)的区域上;栅电极(7),形成在栅绝缘膜(6)上;层间绝缘膜(8),覆盖栅电极(7);以及第一源电极(9),以电连接到P型接触区域(5)和N型源区域(4)的表面的方式形成,覆盖栅电极(7)的层间绝缘膜(8)的端部具有规定角度的倾斜。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改善形成于正面侧的金属电极的覆盖性,可以抑制特性变动并提高可靠性。

    高耐压半导体装置
    3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21875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380018020.5

    申请日:2013-03-14

    Abstract: 纵型高耐压半导体装置具有:第1导电型的半导体基板(1);形成在半导体基板(1)上且浓度比半导体基板(1)低的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选择性地形成于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的表面且高浓度的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在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及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上形成的第2导电型且低浓度的基底层(4);和选择性地形成于该基底层(4)的表面层的第1导电型源极区域(7)。在元件周边部,删除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的一部分之后,在浓度比半导体基板(1)低的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的表面上形成多个低浓度的第2导电型层(11、12),以作为最内周的该第2导电型层(11)不与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及基底层(4)接触的方式进行了配置。由此,与半导体基板的结晶面方位无关地保持了足够的元件耐压特性,且能够以低导通电阻改善击穿耐量。

    高耐压半导体装置
    3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21875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380018020.5

    申请日:2013-03-14

    Abstract: 纵型高耐压半导体装置具有:第1导电型的半导体基板(1);形成在半导体基板(1)上且浓度比半导体基板(1)低的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选择性地形成于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的表面且高浓度的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在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及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上形成的第2导电型且低浓度的基底层(4);和选择性地形成于该基底层(4)的表面层的第1导电型源极区域(7)。在元件周边部,删除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的一部分之后,在浓度比半导体基板(1)低的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2)的表面上形成多个低浓度的第2导电型层(11、12),以作为最内周的该第2导电型层(11)不与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3)及基底层(4)接触的方式进行了配置。由此,与半导体基板的结晶面方位无关地保持了足够的元件耐压特性,且能够以低导通电阻改善击穿耐量。

    碳化硅纵型场效应晶体管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60390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280015887.0

    申请日:2012-04-0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对漏极电极施加高电压时,实现不会对栅极绝缘膜施加大的电场,能够提高栅极绝缘膜的破坏耐量的碳化硅纵型场效应晶体管。该碳化硅纵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导电型的碳化硅基板和形成于该第1导电型碳化硅基板表面上的低浓度的第1导电型碳化硅层;选择性地形成于该第1导电型碳化硅层表面上的第2导电型区域;形成于该第2导电型区域内的第1导电型源极区域;在第2导电型区域内的第1导电型源极区域之间形成的高浓度的第2导电型区域;与该高浓度的第2导电型区域以及第1导电型源极区域电连接的源极电极;从形成于相邻的第2导电型区域的第1导电型源极区域到第2导电型区域以及第1导电型碳化硅层上所形成的栅极绝缘膜;形成于该栅极绝缘膜上的栅极电极;第1导电型碳化硅基板的背面侧上的漏极电极,该碳化硅纵型场效应晶体管中,在第2导电型区域与第1导电型碳化硅层之间设置雪崩产生单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