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管燃烧室出口过渡段设计方法及过渡段

    公开(公告)号:CN116401777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212188.5

    申请日:2023-03-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管燃烧室出口过渡段设计方法及过渡段,涉及燃烧室设计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过渡段设计由于利用多个截面过渡成型导致前期建模困难、后期改型困难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要点包括:出口过渡段包括进口、过渡段本体和出口,将与通过进口和出口中心轴线的平面成90°的平面与过渡段本体的相交线定义为左右侧型面线,将与通过进口和出口中心轴线的平面成0°的平面与过渡段本体的相交线定义为上下侧型面线,上下侧型面线始端与燃烧室火焰筒出口端曲面相切、末端与轴线相切,左右侧型面线始端与燃烧室火焰筒出口端曲面在轴线方向上相切、末端与左右侧型面线的对称轴成锐角。本发明在应用中可有效减少流动损失,降低高温对涡轮的侵蚀。

    一种用于气体燃料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的同轴分级燃烧器

    公开(公告)号:CN11331007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10664338.7

    申请日:2021-06-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气轮机燃烧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气体燃料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的同轴分级燃烧器。本发明采用渐缩式旋流流道对气流进行加速;在各级旋流叶片后方均设置渐缩掺混段,增强燃料同空气之间的掺混;第一级燃料从燃料管经燃料支路进入轮毂燃料环腔,第二级、第三级燃料进入轮毂燃料环腔前先进入整流燃料环腔,经整流后从轮毂燃料环腔的四个扇形轮毂燃料环腔入口进入轮毂燃料环腔,保证同级的各叶间流道内燃料流量均匀,增强预混效果;第一级预混级燃料从轮毂上的燃料喷孔喷出,并随第一级预混级空气沿第一级外轮毂进入回流区,避免燃料在旋流器出口聚集,有效防止回火和烧蚀燃烧器现象的发生。

    可视化燃烧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07921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873286.9

    申请日:2022-07-24

    Abstract: 可视化燃烧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本发明包括:前测量段、模型燃烧室、试验段、燃料供给装置、点火装置、后测量段以及喷淋冷却装置;所述前测量段和所述试验段呈一体化结构,所述后测量段位于所述试验段正后方,所述喷淋冷却装置位于所述后测量段正后方;所述模型燃烧室位于所述试验段内部,所述模型燃烧室与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相通;模型燃烧室由旋流器头部、火焰筒、火焰筒固定座、火焰筒膨胀片以及火焰筒支撑板组成;后测量段为夹层结构,夹层内可供给冷却循环水。本发明能够良好的组织流动和燃料掺混,合理组织燃料分级燃烧,实现空气和燃料在高压条件下的燃烧,对不同结构的同轴分级燃烧室从点火至高工况的性能指标测量。

    一种富燃自裂解燃烧器
    3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66434B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710499786.X

    申请日:2017-06-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燃自裂解燃烧器。富燃自裂解燃烧器包括一级气路、二级气路、一级油路、二级油路、扩张段和裂解段;一级油路作为值班级,其一级燃油通过设于其出口端中心的离心喷嘴喷出后,在扩张段与来自一级气路的空气混合而形成值班高温区;二级油路的出口端通过轮毂连接多个直射式喷嘴,使得二级油路的二级燃油通过轮毂的内部通道供给直射式喷嘴后,通过直射式喷嘴喷出后与二级气路内的空气经过预定距离的预混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扩张段的筛孔进入值班高温区,另一部分沿二级气路的通道壁壁面进入裂解段,来进行蒸发和裂解。本发明的富燃自裂解燃烧器能够完成燃烧室富油燃料自裂解燃烧,降低富油区的NOx排放。

    激波聚焦火焰聚心起爆器
    3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31803B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710382228.5

    申请日:2017-05-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激波聚焦火焰聚心起爆器。包括点火点、内管、外管和半球状封闭面,所述外管和内管同轴布置,外管和内管的前端固定在法兰上,外管和内管之间由筋板固定,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作为加速区的环形腔室,半球状封闭面固定在外管的末端形成作为聚焦区的半球形封闭区,内管内部为稳燃区,聚焦区和加速区与稳燃区相通,在加速区的前端布置点火点。本发明加速区、聚焦区和稳燃区均采用预混气,有效缩短了爆轰管的长度;将加速区分隔为数个独立的燃烧腔室,使得加速区的火焰更加稳定以及反射聚焦腔的耦合聚焦能量更大;相对于环形聚焦点火方式,本发明有效降低了进气条件。

    一种单凹腔驻涡环形燃烧室

    公开(公告)号:CN107178794A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710382229.X

    申请日:2017-05-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单凹腔驻涡环形燃烧室。包括带有空气进口、燃气出口的外机匣(1),还包括位于外机匣中的火焰筒,所述火焰筒上有一个单凹腔结构,单凹腔结构的前部设置帽罩,火焰筒前方进气口设置挡焰板和钝体,火焰筒壁面上开有壁面掺混孔和壁面冷却孔,单凹腔结构的前壁上开有凹腔前壁冷却孔、凹腔前壁进气槽,单凹腔结构的后壁上开有凹腔后壁进气槽,油路进口位于单凹腔结构处。本发明可作为间冷先进循环燃气轮机燃烧室,增加火焰筒体积的同时,提高了燃烧室容积热强度,燃烧室燃烧流场组织结构的简化减小了自身重量。

    一种爆轰波胞格结构采集和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89204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210988142.8

    申请日:2022-08-1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爆轰波胞格结构采集和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用煤油灯熏制烟膜薄片;在起爆管上设置点火器、混合气罐、压力表、扰流器、真空泵、熏制好的烟膜薄片、烟膜挡板和密封法兰;向起爆管内充入预混合气,点火器触发起爆实验;对烟膜薄片进行冲水处理;对烟膜薄片进行湿脱脂棉擦拭处理;监测爆轰波结构,测量胞格尺寸λ。本发明在保证不同组分混合气都能在起爆管内采集到爆轰波的基础上,有效地预防了烟膜薄片的移动和形变问题,可以清晰地采集到爆轰波的胞格结构,精准测量胞格尺寸λ,为爆轰发动机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

    一种液态燃料环形激波聚焦起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34403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210988133.9

    申请日:2022-08-1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态燃料环形激波聚焦起爆装置,包括外管、内管、旋流器,外管设置于内管的外部,二者之间通过支柱固定,内管的左端部伸出至外管左端部的外部,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环形加速区,外管的右端部为封闭结构,且形成聚焦腔,内管的内部形成爆轰传播区,旋流器安装在环形加速区上游,外管的外壁设置环形燃料导流腔,旋流器所处位置的外管上设置燃料喷射小孔,环形燃料导流腔通过燃料喷射小孔与旋流器的通道相连通,支柱外侧的外管设置气态氧化剂进口。本发明能够实现液态燃料的良好雾化和气液两相混合物的充分混合,有效提高点火成功率,缩短起爆时间和距离。

    一种旋成面形式的燃烧室隔热整流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6379469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310205907.0

    申请日:2023-05-15

    Abstract: 一种旋成面形式的燃烧室隔热整流结构,涉及燃气轮机燃烧室领域,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燃气轮机燃烧室内部易形成角涡,导致燃烧室压力损失、排放污染物增多的问题。上述旋成面形式的燃烧室隔热整流结构包括隔热屏,隔热屏中央设置有主流空气入口,隔热屏的表面由抛物线绕燃烧室的轴线旋转而成,抛物线的顶点位于轴线上,隔热屏上还设置有冷却孔和纰缝,冷却孔布置在主流空气入口周围,纰缝布置在隔热屏的边缘、隔热屏与燃烧室的火焰筒的连接处。上述燃烧室隔热整流结构的抛物面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角涡,并且通过冷却孔与纰缝的合理布置,可以对火焰筒前段高温区形成有效的冷却,防止旋流器被烧蚀。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燃气轮机燃烧室。

    一种固定电弧发生位置的等离子电弧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15734449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211510460.X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一种固定电弧发生位置的等离子电弧发生器,涉及等离子电弧发生器,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等离子电弧发生器由于阴、阳极结构不合理,导致等离子电弧发生位置不固定,不利于对电弧进行观测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同轴设置的阳极和阴极,所述阳极呈圆管状,所述阴极位于所述阳极的内部,所述阳极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放电结构,所述阴极包括阴极杆和阴极头,所述阴极头位于所述阴极杆的端部,所述阴极头作为第二放电结构,所述第二放电结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尖端,所述尖端朝向所述第一放电结构。本发明能够将等离子电弧的发生位置固定在阴极的尖端处,极大地方便了科学研究时对电弧的观察与测量,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