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17530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44719.X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7 , G06K9/62 , G06N3/04 , G06N3/08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连轧层流冷却供水泵站优化调度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层流冷却用水量相关轧制工艺数据和层流冷却用水量,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训练样本;利用训练样本训练层流冷却用水量预测模型,计算单块带钢层流冷却用水量,并根据轧制节奏时间预测单位轧制周期的层流冷却用水趋势;根据层流冷却用水趋势和层流冷却用水工艺需求对泵站调度指令进行实时反馈优化,稳定冷却水压力的同时减少冷却水溢流;根据优化后的调度指令,以泵站总轴功率最小为目标优化单位轧制周期的泵站运行方案。本发明在使系统保持供需平衡的同时,保证了带钢冷却质量并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3263057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465155.2
申请日:2021-04-23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21B3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轧带钢卷取机刚度的精度评价方法,属于热轧带钢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实时采集卷取标定过程及标定后首卷钢轧制过程的实测数据,标定结束及首卷钢轧制完成后,基于所采集的实测数据,分别计算各卷取机刚度精度评价指标,再基于预设的评分体系,确定各项精度评价指标评分,并将各项评分相加,得到卷取机刚度精度综合评分,最后实时将得到的卷取机刚度精度综合评分与预设评分范围比较并进行判定,当得到的卷取机刚度精度综合评分超出所述预设评分范围时,进行报警。本发明实时监控卷取机标定状态,当出现精度异常时及时预警,跟踪卷取机刚度长期变化趋势,为生产现场及时排除设备异常提供帮助。
-
公开(公告)号:CN112588836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316159.6
申请日:2020-11-22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轧带钢轧制力的轧辊偏心自动识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带钢长度方向上的轧机轧制力波动数据;根据辊径计算每个轧辊周长区间轧制力波动数据;计算相邻两个轧辊周长区间轧制力波动数据的相似度;根据标准阈值对计算出的相似度进行评分,得到轧辊偏心状态评分,通过将轧辊偏心状态评分与预设阈值比较大小,判断出是否存在轧辊偏心。本发明可实时计算带钢长度方向上的轧制力波动相似度信息,根据识别算法自动判断轧机是否存在轧辊偏心,为生产现场及时发现轧机轧辊缺陷提供数据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1553027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243272.X
申请日:2020-03-31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油膜力的热轧带钢油膜厚度计算方法,属于热轧自动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制定油膜测试方案,确定升速步长;轧机零调完成后,辊缝保持零点位置不变情况下,轧机升速进行油膜测试,采集工作辊转速和轧制力实测值;通过实测工作辊转速、工作辊和支撑辊直径计算支撑辊转速,实测轧制力与零调压力之差来计算油膜力;最后分机架整理出在不同支撑辊转速步长下对应的油膜力分段数据;生产应用中需根据实际支撑辊转速和上述油膜测试数据采用线性插值计算出油膜力;最后由油膜力和轧机刚度计算出油膜厚度用于补偿辊缝。该方法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带钢加减速阶段厚差波动有效减少,厚度同板差控制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1368833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49620.7
申请日:2020-03-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板坯号检测全自动装钢方法,包括:采集行进中板坯在不同位置的板坯号图片,并进行预处理,得到有效板坯号图片;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有效板坯号图片进行识别,获取板坯号;根据识别的板坯号,与MES数据库和连铸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板坯原始PDI数据;对板坯进行炉前各参数实测,与原始PDI数据进行比对,判断各实测参数的可信度;综合板坯各实测参数的可信度,结合预定的装炉规则,进行自动放行或报警处理。本发明可以实现炉前自动核对、装钢,能够有效加快炉前装钢节奏,提高整个产线的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045585A
公开(公告)日:2017-08-15
申请号:CN201710347321.2
申请日:2017-05-17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B21B37/28 , G06F17/18 , G06F17/5086 , G06F221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轧制模型自学习系数确定方法,能有效地描述轧制模型自学习系数与产品规格的关系。所述方法包括:当第k轧件完成轧制后,将第k轧件的产品规格、轧制模型自学习系数保存到预设的历史记录数据集中;基于预先确定的厚度分档位置和宽度分档位置,确定第k轧件的厚度分档位置、宽度分档位置;根据确定的第k轧件的厚度分档位置和宽度分档位置及所属钢种族,从预设的历史记录数据集获取轧件历史记录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分档位置的轧制模型自学习系数,并与第k轧件所属钢种族所对应的轧制模型自学习系数层别表中相应旧值进行加权平均后并更新所述旧值。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模型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903173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101411.3
申请日:2017-02-2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1B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B37/0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基于综合等负荷函数的轧制规程优化方法,步骤:1)根据初始厚度分配计算每道次的负荷函数值,并由此得出负荷余量初值;2)通过负荷余量初值计算出每道次的出口厚度;3)由倒数第2道次出口厚度及成品厚度计算末道次实际负荷余量;4)如果末道次负荷余量实际值与负荷余量初值有偏差,则根据修正后的负荷余量按第2步重新迭代计算,直至末道次负荷余量实际值与修正值偏差满足精度要求。此时各道厚度值及相应压力值构成了所需最优压下规程,当前的负荷余量修正值就是该规程的最优化负荷余量。通过本发明提及的一种基于综合等负荷函数的轧制规程优化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压下规程的实时优化计算,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4646433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510024009.0
申请日:2015-01-1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1B37/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铝卷头部卷径厚跃造成表面起折粘伤的方法,在轧制成品厚度H≥6.0mm的热轧铝卷时,先将铝带料头压薄至6mm以下,根据各轧机加工的铝带长度算出何时将辊缝抬升至设定厚度的辊缝,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铝带轧制过程中将铝带料头位置压薄,并将铝带从薄到厚的变形区加工为没有突变厚度的楔形区,没有突变的厚度,可以有效地解决因铝卷头部太厚度而造成的压痕或起折问题,大大提高成材率,而且不需要增加硬件设备,只需要在原有程序上进行修改,成本低,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02929186B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210343143.3
申请日:2012-09-1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5B19/04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模型系统与Web监控画面的数据通信实现方法,本发明方法主要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模型服务器上建立共享内存块并加载变量标签表;2)Web监控画面通过模型服务器上的WebService接口将新的输入参数写入共享内存中的相应变量标签;3)模型进程在每次设定计算前,都需读取共享内存的变量标签表以获取最新的输入参数;4)模型进程在设定计算完成后,将新的显示内容数据写入共享内存中的相应变量标签;5)Web监控画面周期调用模型服务器上的WebService接口,从共享内存中读取变量标签的最新值并更新显示。本发明方法易于实现、灵活通用、稳定可靠,适用于一般工业过程自动化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3464472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403246.9
申请日:2013-09-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1B37/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薄规格热轧不锈钢全长宽度均匀性的变张力控制方法,具体包括:步骤一、在精轧穿带阶段时,根据预先设置的各个活套的初始活套张力值和活套高度来完成精轧的穿带控制,设置初始终轧温度值和活套张力值;步骤二、设置两个变张力控制系数a1和a2;步骤三、记录多个采样周期内终轧温度值平均值,根据其变化量重新设置活套张力值;步骤四、重复步骤三,当预设条件成立时,停止变张力控制,之后进行恒张力控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一种活套变张力控制方法,解决宽度随温度升高而逐渐拉窄的问题,并解决了不锈钢薄规格生产时产量、能耗和宽度质量之间的矛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