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058487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010020752.X
申请日:2020-01-0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结构分期施工的节点保护体系及方法,在地下结构的顶板结构、中板结构和底板结构的悬挑构件端部预留接头钢筋,接头钢筋穿过堵头板后连接在预留钢筋接驳器上;在悬挑构件端部与分界围护桩之间的间隙内设置回填砂层,回填砂层中埋置方木,并埋覆预留钢筋接驳器。本发明抵挡分界围护桩土压力效果更为明显,临时脚手架支撑以及回填砂垫层和方木可以多次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可以有效保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先期预留的钢筋接驳器和中埋止水带造成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10439000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1910727921.0
申请日:2019-08-0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戴志仁 , 胡瑞青 , 王俊 , 李谈 , 高志宏 , 王立新 , 李润轩 , 马晓波 , 康华 , 郭亮 , 王天明 , 李储军 , 贾少春 , 曹伟 , 王博 , 杨沛敏 , 翁木生 , 毛念华 , 张海 , 汪珂 , 段亚刚 , 王春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板下滑槽的地下结构内部运输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于结构顶板和结构中板底部设置纵横交错的下翻梁,下翻梁的梁底设置预埋滑槽,T型锚栓可方便地固定于滑槽内,T型螺栓与滑槽之间利用滚珠实现无摩擦滑动,T型锚栓提供站内物资运输需要的锚固点。本发明由板下结构下翻梁内预埋滑槽与T型锚栓形成受力体系,满足基坑盖挖区域物质的运输需要,基于基坑明挖部分龙门吊与盖挖部分结构板下运输系统,实现基坑开挖与主体结构浇筑期间各类物资的高校运输,有效避免常规基坑开挖与主体结构浇筑期间,站内物资运输路径与基坑内支撑空间冲突,可显著提高地下工程施工效率,节约工期与工程投资,可为地下结构施工提供借鉴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0176176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1910419469.1
申请日:2019-05-2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戴志仁 , 胡瑞青 , 王俊 , 李谈 , 高志宏 , 王立新 , 李润轩 , 马晓波 , 康华 , 郭亮 , 王天明 , 李储军 , 贾少春 , 曹伟 , 王博 , 杨沛敏 , 翁木生 , 毛念华 , 张海 , 汪珂 , 段亚刚 , 王春希
IPC: G09B25/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仓分隔式水囊排水的盾构掘进地层损失模拟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模型试验土箱,模型试验土箱内设置水平的模型盾构,模型盾构外的模型试验土箱内填满地层土;模型盾构外壁沿纵向环周设置水囊,水囊沿圆周方向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仓室;每个水囊仓室都设有一个独立的排水软管,排水软管一端接入水囊仓室,另一端穿过模型试验土箱预留孔洞接入量模型试验土箱外的量杯中,地层损失大小通过控制水囊排水量实现。本发明具有实验装置简单、功能多样、成本低且工艺简便等优势,可为各类工况下盾构掘进地层损失机理与位移规律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与试验方式,为确保盾构掘进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566224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1910995610.2
申请日:2019-10-1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D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转动隐蔽式洞门系统,包括洞门结构和洞门底盘;洞门结构上部为圆锥形的洞门主体,洞门主体上设置有水平贯通的洞门通道,洞门通道两端为洞门出入口;洞门主体顶部设置有轴向竖直的洞门顶部从动齿轮,由驱动系统带动从而实现洞门结构绕竖直轴的转动;洞门结构下部为向下凸出的球面底座,置于顶面为凹球面的洞门底盘中。本发明的洞门施工时,可根据山体坡度设置洞门主体的侧边角度,洞门外观顺应山体的形态,具有较好隐蔽性;洞门开合设置有两套动力系统,提供洞门主体转动力,洞门底盘设置的防滑滚轮,可以减小洞门底部转动时时的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929311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203453.X
申请日:2023-09-1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变焦成像的断面变形监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涉及勘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成像仪器和监测断面之间的距离,调整第一成像仪器的焦距,其中,第一成像仪器的拍摄角度固定;获取第一成像仪器拍摄监测断面得到的断面图像,断面图像包括安装于监测断面上的多个监测靶标的图像;根据断面图像,分别确定每个监测靶标的偏移量;根据每个监测靶标的偏移量,确定监测断面的变形量。解决了定焦成像仪器不能调整焦距,无法拍摄安装于远距离或近距离的断面上的靶标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115189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0835808.0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3D几何形态监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通过景深摄像头对监测轨道进行持续拍摄,给第一时刻的图像标记,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截取一帧图像,将基准图像和监测图像分别转换为数值矩阵,对数值矩阵进行图像数字化处理,提取并绘制轨道边界,获得基准3D几何形态图像和监测3D几何形态图像,监测3D几何形态图像与基准3D几何形态图像进行比对,获得不同时刻轨道的水平相对位移及垂直相对位移。该系统包括景深摄像头、处理模块、显示模块和报警模块。本发明能够实现轨道3D几何形态的实时、高精度、无接触式的监测,提高轨道安全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30005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1910248410.0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轻型保圆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盾构隧道内沿隧道纵向平行布置的的多排支撑排架,所述支撑排架位于竖直平面内,是由六根等长的支撑杆件组成的六角星形架,各支撑杆件端部固定到盾构管片结构上;支撑排架内形成正六边形区域,正六边形区域内各支撑排架的水平支撑杆件上方设置有纵向的通行平台。本发明适用于对既有盾构隧道产生扰动或变形等影响区域的保圆支撑处理,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钢支架安装快速、承载能力高、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抑制变形,确保正常的通行能力与结构安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实现工厂化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06483149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1611014173.4
申请日:2016-11-1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N2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轨式自驱动隧道衬砌无损检测系统及其方法,包括悬挂装置、驱动装置、轨道轮、位移感应器和探测天线系统;固定在一条探测测线始末端的悬挂装置上设置有轨道钢线,驱动装置通过轨道轮在轨道钢线上移动,驱动装置上安装有用于记录所在测线上隧道衬砌反射波形的探测天线系统和将感应的位移值标注在波形标尺上的位移感应器。本发明有效的避免了在进行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时,探测线位置过高人工登高探测的危险、人手扶天线造成的测线不平整、探测速度不均匀和探测过程天线不密贴,减少探测位置和波形间隔的误差,同时由于位移记录装置的连接,使得在探测的同时,已探测测线长度准确地标注在探测波形上,减少了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220228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42630.1
申请日:2023-02-2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耗能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钢管混凝土结构截面面积小,若同时采用钢管混凝土梁和柱,连接节点面积较小,易应力集中,可靠性差。本结构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和空心钢管混凝土梁,空心钢管混凝土梁的一端连接到钢管混凝土柱的侧壁;钢管混凝土柱包括竖向方管,竖向方管内浇筑有混凝土;空心钢管混凝土梁包括内方管和外方管,内方管和外方管之间浇筑有混凝土;竖向方管的侧壁设置有剪力钉,一端固定到竖向方管的近梁壁,另一端插入内方管和外方管之间并埋入内方管和外方管之间的混凝土内。本结构能够有效增强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的受力强度,并配有可更换的低屈服点钢板,加强自身的耗能性,并且便于安装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1620117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310245728.X
申请日:2023-03-14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29/16 , E02D29/045 , E02D17/04 , E02D31/02 , E04B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永临结合的地下工程改扩建用新型接口及其构建方法。新建地下结构与既有结构接口相接部位的常规接口方式易出现接口渗漏、接缝脱开等情况。本发明新建地下结构与既有地下结构连通,1字型梁及横梁将既有结构顶板呈C形包裹;1字型梁一侧与新建结构基坑内支撑相接;1字梁右侧及底部分别设有竖向和横向预埋钢板;1字型梁与横梁通过横向钢板连接,与新建结构顶板间通过竖向钢板连接;新建结构顶板内设有受力钢筋,其与竖向钢板焊接,上下两层受力筋间采用拉筋连接;新建结构顶板上施作防水层,上方回填土。本发明新旧结构间形成了有效的传力体系,避免了后续变形相对集中易引起接口的张开与渗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