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公开(公告)号:CN106102293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628103.1

    申请日:2016-07-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H1/2406 H05H2001/24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并联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包括筒状的放电单元支撑架和其内的放电模块,所述放电模块由若干介质阻挡放电单元并联组成,每个介质阻挡放电单元包括高压极、低压极、阻挡介质和高压极固定支架,所述阻挡介质为筒状结构,所述低压极套设在阻挡介质外圆周侧,两个所述高压极固定支架分别固定在阻挡介质的两端,两个所述高压极固定支架的中心分别连接高压极的两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结合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理论,推出一种多管并联式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可以有效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效率可达50‑90%,同时可避免由载体填充或颗粒物捕集引起的排气背压增加。

    一种高压共轨系统共轨管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5545556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29425.5

    申请日:2015-1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55/02 F02M55/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共轨系统共轨管机构,包括共轨管体、转换接头、中间体,所述的共轨管体的内部设置有稳压腔、接口、进出油道,共轨管体的内侧横向设置有稳压腔,稳压腔的两侧和上方均设置有接口,位于稳压腔上方的接口与稳压腔之间通过进出油道相连,中间体安装于稳压腔两侧的接口与稳压腔之间,转换接头安装于接口处。本发明所述的高压共轨系统共轨管机构的转换接头、中间体和共轨管体可以做成标准件,并根据供油系统安装需要设定共轨管的装配结构,进行共轨管体与喷嘴、高压泵、轨压监测、限压连接机构等不同布置方式的连接。

    一种高压管路密封装置
    3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514941A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410693394.3

    申请日:2014-1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55/005 F02M55/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管路密封装置,包括密封钢球、压紧垫块和压紧螺母;所述高压接头上设置密封锥面,所述密封钢球设置在共轨管高压接头的密封锥面上,所述压紧垫块的一端面中心处设有一内陷的凹面;所述压紧垫块的凹面与密封钢球接触,所述压紧螺母和高压接头的螺纹配合,将压紧垫块和密封钢球紧压在高压接头的密封锥面上。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密封结构用来密封高压共轨系统中共轨管的高压接头,密封效果好,可承受高压;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一种低压力损失的流体混合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62022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163742.6

    申请日:2014-04-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压力损失的流体混合装置,包括螺旋扰流体(1)和外管(2),所述螺旋扰流体(1)固定在外管(2)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扰流体(1)与外管(2)内壁组成流体旋转通过的流道(3);所述螺旋扰流体(1)上带有贯穿的扰流孔(4)。流体进入外管以后,在螺旋扰流体(1)的作用下,沿流道前进过程中完成混合。既能应用于两种不同的流体均匀混合,还能够为SCR系统等化学反应前提供有利于反应的流场,保证反应能够充分快速发生,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本装置具有较小的流动阻力,能够降低流体混合过程中的压力阻力。

    一种喷油泵降阻式出油阀结构
    3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506933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053839.2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喷油泵降阻式出油阀结构,包括压紧空心螺栓、回油阀座、回油阀弹簧、出油阀弹簧、出油阀紧座、导流槽、进油端、出油阀限制器、出油阀、出油阀座、回油阀和导流套,压紧空心螺栓内部设有通孔,且通孔内自下至上依次套接导流套、回油阀座、回油阀、出油阀座、出油阀、出油阀紧座和出油阀限制器,回油阀内部安装回油阀弹簧,出油阀内部安装出油阀弹簧,导流套内部的导流通道与所述通孔联通,且导流通道为圆台结构,出油阀紧座上方的进油端为倒角结构。本发明所述的喷油泵降阻式出油阀结构,改善了凸轮负荷情况,减小了压力降,可保证高压油管内的燃油压力,有利于提高喷油器喷射能量,满足发动机燃烧需求。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氢气供给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036533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654867.3

    申请日:2022-0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氢气供给装置,包括分别连接至外部燃料电池控制器的氢进电磁阀、引射器,引射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至外部氢气源,第一管路自氢气源端至引射器端依次安装氢进电磁阀、中压传感器和比例电磁阀,引射器的第二端经过第二管路连接至混合器、第三管路连接至电堆,第二管路上安装泄压阀,第三管路上安装低压传感器;电堆通过第四管路连接至混合器,第四管路安装排氢阀、汽水分离器,中部连接至引射器的第三端形成引射循环流,汽水分离器还通过第五管路连接至排水阀。本发明所述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氢气供给装置,大幅减少了连接管路数量,提高了系统结构紧凑性,减小了体积和重量。

    一种双引射器并联结构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361518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553247.2

    申请日:2021-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引射器并联结构,包括上层引射器和下层引射器,上层引射器通过连接通道连通至下层引射器形成一体结构,其中上层引射器包括上层引射器本体、上层引射器端盖、压力传感器、泄压阀、入口、上层出口、上层引射口,上层引射器本体的第一侧设有上层出口,第二侧设有上层引射器端盖,上层引射器端盖设有入口,正面靠近上层出口一侧设有泄压阀,背面靠近上层出口一侧设有压力传感器,背面靠近入口一侧设有上层引射口;下层引射器本体的第一侧设有下层出口,第二侧设有下层引射器端盖,下层引射器端盖设有开关阀,背面靠近开关阀一侧设有下层引射口。本发明可以减少氢气系统控制的复杂程度,并减少重量和体积,节约制造成本。

    一种混合动力用废气能量回收冷却风扇

    公开(公告)号:CN114135382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419302.9

    申请日:2021-1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用废气能量回收冷却风扇,包括混合动力总成、排气管、蜗壳、涡轮、冷却风扇、混合动力散热单元,排气管一端连通至混合动力总成,排气管另一端连通至蜗壳,蜗壳内设有涡轮,涡轮外壁套接冷却风扇,蜗壳一侧连通至混合动力散热单元。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用废气能量回收冷却风扇设计合理,通过涡轮实现发动机废气能量回收,驱动冷却风扇,与电动冷却风扇相比不需要消耗混动动力总成能量,混合动力总成效率提高8%以上,冷却风扇采用轴流式结构,提高冷却风扇风压,减小散热器翅片之间间隙,提高冷却液流速,从而加强散热器传热能力,效降低散热器的体积和重量,为混合动力散热单元轻量化设计提供支撑。

    一种燃料电池增压器变海拔模拟测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790881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087913.8

    申请日:2021-09-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增压器变海拔模拟测试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压力调节模块、一号传感器、待测增压器安装台、二号传感器、增压中冷模块、三号传感器、电堆空气阻力模拟模块,模拟电堆空气阻力模块后端引出两路空气出口,第一路出口管路连接至排气压力调节模块,第二路出口为模拟电堆消耗空气出口,进气压力调节模块、待测增压器安装台、增压中冷模块、电堆空气阻力模拟模块、排气压力调节模块、一号传感器、二号传感器、三号传感器分别信号连接至控制模块。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增压器变海拔模拟测试系统,能够在不采用真实电堆的情况下,对燃料电池增压器在不同海拔下的增压性能进行快速测试。

    一种具有轴向紧固功能的惰轮组合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065956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788743.5

    申请日:2020-08-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轴向紧固功能的惰轮组合结构,包括惰齿轮、轴承、轴、挡圈、平垫片、弹垫片、铜合金螺母和传动板,所述轴为包括左右两段的台阶轴,所述惰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轴的左段上,所述传动板安装在轴的中部,传动板的内侧设有与轴的台阶配合的沉孔;所述轴的外端有螺纹,且依次套接平垫片、弹垫片、铜合金螺母,平垫片与传动板外侧接触,通过对铜合金螺母的拧紧,对惰轮组合结构紧固。由于铜合金螺母本身固有的材料特性,在紧固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变形后的铜合金螺母无法恢复到原状态,因此不能顺着轴上的螺纹进行滑动,这样无论是正向旋转还是反向旋转,此惰轮组合结构都不会产生松动,有效防止旋转过程中惰齿轮产生松动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