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75862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20.6
申请日:2012-04-2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专设安全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核电站主控室的非能动空调系统。解决主控室在事故后72h后的、长期的可居住性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双吸附式制冷装置,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之间借助于连通阀连通,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吸附式制冷装置,从而产生四种工作模式,运行时,从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开始,然后回质过程、回热过程、接着右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再是回质过程,吸附床冷却过程、最后回到开始的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如此循环进行,能有效控制主控室内温度,确保主控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非能动、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174912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310011984.9
申请日:2013-01-1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电厂设备和管道用复合型保温层,该保温层通过若干独立的保温块搭接而成;当核电厂设备或管道外壁温度高于200℃时,所述的保温块在壳体内依次装填内保温层、支撑层一、包覆隔离材料的中子屏蔽层、支撑层二、伽马屏蔽层、支撑层三和外保温层;当核电厂设备或管道外壁温度低于200℃时,所述的保温块在壳体内依次装填包覆隔离材料的中子屏蔽层、支撑层二、伽马屏蔽层、支撑层三、外保温层。本发明能够在满足保温需求的基础上,减少人员受到的辐照剂量,满足“合理可行尽量低”的设计原则。
-
公开(公告)号:CN11962659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11184945.9
申请日:2023-09-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郑明光 , 严锦泉 , 卢洪早 , 王明弹 , 景益 , 史国宝 , 葛鸿辉 , 施伟 , 顾申杰 , 陈煜 , 王勇 , 颜岩 , 廖承奎 , 刘鑫 , 王煦嘉 , 田林 , 林绍萱 , 王伟
IPC: G21C15/18 , G21C15/243 , G21D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核蒸汽供应系统,其中的热段主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主泵立式地连接蒸汽发生器,冷段主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压力容器和主泵,热段主管道设有第一液位取压口和第二液位取压口,第一液位取压口位于热段主管道的底部,第二液位取压口靠近蒸汽发生器并位于热段主管道的顶部,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还包括稳压器和波动管,波动管的一端连接至其中一根热段主管道,波动管的另一端连接至稳压器的底部。所述非能动核蒸汽供应系统可容许堆芯额定功率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921042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587128.7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陕西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冯洪福 , 李娜 , 孙超超 , 丁宗华 , 邢华艳 , 刘晓强 , 陈煜 , 朱宇平 , 张廷健 , 廖家麒 , 刘波 , 陈立义 , 余金龙 , 李荣博 , 刘润发 , 石秀强 , 苏有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厂用耐高温全氟醚橡胶功能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该核电厂用耐高温全氟醚橡胶功能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全氟醚橡胶100份,氧化锌3~5份,碳纳米管0.05份,N990炭黑10~15份,矽丽粉5~10份,防老剂40201.5份,硫化剂1~2.5份,TAIC 0.3~0.8份,ZrV2O715~20份。本发明还包括该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核电厂用耐高温全氟醚橡胶功能材料具有耐高温、抵御辐照、抵御腐蚀的特性,能够保障核岛装备6年正常运行及核岛事故时保持稳定密封状态,保证核岛装备密封部位的可靠密封。
-
公开(公告)号:CN109102912A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811248103.4
申请日:2018-10-2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模块化电力装置,它包括1+N个核能发电系统模块、辅助系统模块组和控制系统模块,核能发电系统模块分别与辅助系统模块组和控制系统模块相连接,核能发电系统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中心相连接,核能发电系统模块设置于地面以下;包括1+N个核能发电系统模块,其中,N个核能发电系统模块的发电量可满足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实现数据中心全年不间断供电;核能发电系统模块功率小,体积小,采用非能动设计,可完全置于地下并淹没于地下模块存放水池间中并通过余热导出装置实现非能动余热排出,采用整堆芯和一体化堆顶组件的换料方式,显著地缩短了换料时间,可以显著地提高对飞机撞击、恐怖袭击、飓风、地震等外部事件的抵御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174912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310011984.9
申请日:2013-01-1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电厂设备和管道用复合型保温层,该保温层通过若干独立的保温块搭接而成;当核电厂设备或管道外壁温度高于200℃时,所述的保温块在壳体内依次装填内保温层、支撑层一、包覆隔离材料的中子屏蔽层、支撑层二、伽马屏蔽层、支撑层三和外保温层;当核电厂设备或管道外壁温度低于200℃时,所述的保温块在壳体内依次装填包覆隔离材料的中子屏蔽层、支撑层二、伽马屏蔽层、支撑层三、外保温层。本发明能够在满足保温需求的基础上,减少人员受到的辐照剂量,满足“合理可行尽量低”的设计原则。
-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34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378.9
申请日:2012-04-2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分离式空气冷却热阱的下沉式安全壳。所述的安全壳位于地下;其在安全壳的竖直段以及穹顶的外壁周围布置多根蒸发端热管,这些蒸发端热管被分成若干组;每组蒸发端热管的出口均连通一路上升连接管的入口,该路上升连接管的出口连通包括多根冷凝端热管的一组冷凝端热管的顶部入口,该组冷凝端热管的底部出口连通一路下降连接管的入口,该路下降连接管的出口连通一组蒸发端热管的入口。本发明为安全壳提供分离式热阱,使安全壳具备有最终热阱的功能,对于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可以使原本不具备最终热阱的安全壳,具备一定的最终热阱能力;对于有最终热阱能力的钢制安全壳,也可以通过分离式热阱增加冷却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28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319.1
申请日:2012-04-2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反应堆专设安全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事故后具有最终热阱的水淹式安全壳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解决核电站事故后,冷却水全部蒸发水淹式安全壳丧失绝大部分的最终热阱问题。导流板为四周封闭的框架结构,并且在导流板的下部开设若干通水孔,导流板放置于水池底部,导流板环绕安全壳并浸在冷却水中,导流板外侧区域的冷却水中放置分离式冷却装置的蒸发端,分离式冷却装置的冷凝端布置于烟囱中。通过冷却液的自然循环将安全壳散发出的热量传递给分离式冷却装置,分离式冷却装置再通过烟囱将热量导出。本系统采用成熟的设备,非能动驱动,保证了系统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显著增加核电站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661804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0810146957.1
申请日:2008-08-28
Applicant: 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一种水下机器人,具体公开一种耐辐照水下监测机器人,远程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传输控制指令给主控制器,再由主控制器分别传输给监视与录像机、机器人本体、俯仰云台、水下照明、水下摄像头、机械手;监视与录像机是水下摄像头视频数据采集的后处理部分,显示和录制水下摄像头的视频信息;传感器采集机器人本体的姿态和压力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本发明的机器人能够在环境剂量为105rad辐照环境下连续运行10个小时,体积小、结构紧凑,运行平稳,自动与手动控制相结合,满足不同运动要求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212406846U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21808445.X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核驱动布雷顿装置,它包括容器,在容器的中部设置有核燃料块,在核燃料块中贯穿设置有若干导热管,核燃料块连接有布雷顿循环装置,布雷顿循环装置的一端连接有发电机,布雷顿循环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缩机,核燃料块的外侧设置有反应性和放射性控制环,在核燃料块的外侧还设置有排热器;采用了新的核能发电技术,即耦合了核裂变技术和燃气轮机技术,通过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或氮气进行布雷顿循环,实现核能向电能的高效转换,显著简化了系统配置,体积小,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满足公路/船舶/飞机/宇航运输要求,可用于海陆空天各类场景,为数据中心、偏远矿区、紧急救援等提供核电保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