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37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210127017.4

    申请日:2012-04-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乏燃料贮存领域,涉及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采用非能动方式,解决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乏燃料贮存格架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的底部,乏燃料贮存池盛有冷却液,装载乏燃料组件的密封容器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格架上,空冷塔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上部,热管式冷却装置的一端设在空冷塔内,热管式冷却装置的另一端浸入乏燃料贮存池的冷却液中。本发明利用乏燃料产生的衰变热驱动分离式冷却装置,无需外界驱动力,实现了乏燃料贮存池内的冷却液自然循环,采用非能动方式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并且本系统具有运行可靠的优点。

    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37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17.4

    申请日:2012-04-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乏燃料贮存领域,涉及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采用非能动方式,解决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乏燃料贮存格架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的底部,乏燃料贮存池盛有冷却液,装载乏燃料组件的密封容器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格架上,空冷塔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上部,热管式冷却装置的一端设在空冷塔内,热管式冷却装置的另一端浸入乏燃料贮存池的冷却液中。本发明利用乏燃料产生的衰变热驱动分离式冷却装置,无需外界驱动力,实现了乏燃料贮存池内的冷却液自然循环,采用非能动方式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并且本系统具有运行可靠的优点。

    一种核电站事故后Ⅲ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23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13.6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电站事故后Ⅲ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包括内墙、固定于内墙内侧的底部开口的蒸汽通道壁、置于蒸汽通道壁之内的压力容器,压力容器与蒸汽通道壁之间形成蒸汽上升通道,还包括围于内墙之外的外墙、以及固定于内墙底部的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内墙与外墙之间形成冷却剂下降通道,内墙与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之间设有冷却剂通道,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底部与底板之间形成冷却通道;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上设有堆芯熔融物滞留凹槽,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下表面为拱形;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由无机非金属耐火材料构成。本发明采用堆外的熔融物滞留设计,用不同的材料包容熔融物,应用冷却剂环路对熔融物进行冷却,提高了核电站的高全性。

    一种用于主控室的非能动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375862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210127020.6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专设安全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核电站主控室的非能动空调系统。解决主控室在事故后72h后的、长期的可居住性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双吸附式制冷装置,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之间借助于连通阀连通,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吸附式制冷装置,从而产生四种工作模式,运行时,从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开始,然后回质过程、回热过程、接着右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再是回质过程,吸附床冷却过程、最后回到开始的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如此循环进行,能有效控制主控室内温度,确保主控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非能动、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

    一种用于主控室的非能动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375862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20.6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专设安全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核电站主控室的非能动空调系统。解决主控室在事故后72h后的、长期的可居住性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双吸附式制冷装置,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之间借助于连通阀连通,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左制冷装置与右制冷装置,并由乏燃料池余热驱动吸附式制冷装置,从而产生四种工作模式,运行时,从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开始,然后回质过程、回热过程、接着右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再是回质过程,吸附床冷却过程、最后回到开始的左制冷装置输出冷量模式,如此循环进行,能有效控制主控室内温度,确保主控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非能动、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